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一直以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秉承“厚德强能 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施文化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师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积极构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术诚信的师德师风。此外,学院还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从行业企业、重点大学以及海外知名学府的引智力度,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领军计划”“青年人才成长计划”“全员提升计划”,积极弘扬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了一大批具有重电精神的“重电工匠”。
  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能说会道的口才,也没有功成名就后的浮躁,但他们有埋头苦干、专注踏实的工匠精神;他们为学校赢得了很多荣誉,也为学校培育了很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但他们却始终扎根于职业教育中,用工匠精神滋养学生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学校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7人,其中教授70人(二级教授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共71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中国国家队教练”1人,“教育部一级行指委委员”5人;有“重庆市教学名师”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培养计划”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市级技能专家工作室1个。
  他们都是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匠心师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呼唤极致工匠精神的回归,让工匠精神驻扎在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深处。让我们走进这一群“重电工匠”,看他们是怎样以匠心育“匠人”,用工匠精神铸就专业教育。
  谢光辉,在企业工作10年后,辞掉了高薪工作,重新回到学校“深造”。读完研究生、博士后,谢光辉选择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当一名普通的老师。“为什么选择到职业院校任教?”了解到谢光辉的经历后,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我热爱职业教育!”面对记者的提问,谢光辉言语朴实干脆。他说:“我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喜欢把自己研究的新东西第一时间教给学生,紧跟时代脚步的职业教育最适合我。”他的学生评价道:“谢老师很随和,总是以身作则、躬身示范、倾囊相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我们以生活上的帮助、行为上的指引、思想上的启迪,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师道师魂。”
  见到谢光辉的时候,他正在实训中心指导学院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周”各项专利展示解说。让人意外的是,谢光辉的办公室就在学院的实训中心里。“和这些机器设备打了近20年的交道,习惯了。再说,在这里办公,孩子们有问题随时都可以来找我。”谢光辉说。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详情>
  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谢光辉组织成立了“机电应用技术研究所”,他亲自带学生做项目。
  段云伦是研究所的第一批学生,也是跟谢光辉时间最长的学生。为了继续跟着谢老师做实验、学经验,段云伦毕业后还“赖”在研究所不走。“可以说,没有谢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提到谢老师,段云伦充满了感激。段云伦在研究所待了近3年,离开研究所后一进企业就成为技术骨干,如今已经成为一家企业的技术股东了... <查看详情>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毛朝庆一直潜心专研应用电子技术,在技术提高的同时还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中心建设工作中。17年来,毛朝庆参与建设建成专业实训室20余个,LED教工厂1个,SMT教学工厂1个,引进合作SMT生产线一条,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了优良条件。
  随着学校进一步的发展,以前的实验实训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期间,毛朝庆与建设团队的主要成员主持建设了IC制造实验室。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毛朝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单片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SMT教学工厂、LED教学工厂等共计12个专业的实训室... <查看详情>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除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也包括教给他们一技之长,传授真正能帮助他们在岗位上立足成才的技能。”毛朝庆认为,要让学生掌握岗位上能用的技能,教师就必须先了解并掌握企业当下生产工艺,甚至是未来可能需要的技能。
  除了参与实训室建设,毛朝庆自己也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近年来,毛朝庆陆续为企业设计产品30余款,给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并实现产品量产,为企业创造年产值近800余万元... <查看详情>
  近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陈志军老师又收到了几份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据了解,陈志军的创新发明带动了学校在科研与专利发明上的发展,近几年学校获得的发明专利成“爆炸性”增长,目前已经申请了各项专利300多项,其中,有160余项专利都来自汽车工程学院。
  发动机翻转装置、手动空调实验台、汽车防盗系统实验台……这些都是陈志军通过钻研后获奖的专利,他从2006年开始尝试研究第一个小发明,至今已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
  2006年,陈志军还只是学校实训室里的一个汽车实验员。十多年前的实训室条件还很艰苦,其中的汽车实训耗材消耗非常高,当时试验室的电池使用破坏率很高... <查看详情>
  平时,陈志军也指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在他看来,一名高职院校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陈志军还结合自己的经验开设了《创新创业与就业》、《发明创新与思维》等课程。“其实,我们鼓励学生创造发明,主要是希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陈志军的课堂上,他不会给学生讲什么是可以创新发明的,而是给学生讲学会倾听、学会感恩、学会坚持、学会方法。“因为,发明创造更多是从生活中来的,要学会从生活中找灵感,学会感恩一切能够给自己灵感的人和事,然后不断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查看详情>
  只用13年时间,将一个新专业打造成全国同类院校排名第一的专业;带领学生连续五届包揽全国技能大赛信息安全项目一等奖;多门主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编的教材被全国1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累计出版3万多册……无论做出多少成绩,十多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中心主任、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带头人何欢始终传承工匠精神,扎根职业教育。
  时间回到2004年,原本在西南航空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何欢,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邀请担任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而此时,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在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是国内第一个开办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 <查看详情>
  除了参与课程建设,何欢老师依托学校数据恢复与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产品芯片及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两个学生技能竞赛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切实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在学生技能训练与参赛过程中,每个技术细节他都亲自示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安全测试的各种方法,还要求学生能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设计各种不同的安全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详情>
  重庆市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组建学院第一支创新创业队伍、参与主编“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一等奖……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的武新老师在培养“匠人”的道路上永远不会停顿,成果象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2011年,武新作为项目申请者和负责人,带着他的“窗宝—基于 MEMS 技术的无线控制玻窗清洁系统”,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特等奖... <查看详情>
  有着企业工作经验的武新,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课堂上,武新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从项目接收到项目交付,参与项目全过程。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交付,学生能够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最终,以教师引导的方式,令学生具备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技术实践,也包含职业素养形成。学生毕业时,相当于已经提前拥有了工作经验,如此,既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培养成本,也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查看详情>
  重庆市教委创业导师专家库导师、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专家库导师……一个个身份是郑杰17年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见证。十余年来... <查看详情>
  从教以来,郑老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重新开发,致力于服务地方信息技术发展,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开发等项目引入课堂。针对不同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实施以项目带动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明显提升... <查看详情>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郑老师也很注重给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学生的就业发展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郑老师积极跟企业和政府对接,把产学研落到实处。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人脉关系,郑老师经常把企业的招聘需求和政府信息及时跟学校就业部门对接,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渠道就业创业。
  郑老师读博士期间,还参与了合川区政府互联网产业园的组建和建设工作,并兼任技术总监。该基地2015年11月获得了重庆市科委首批市级众创空间授牌并担任重庆市众创空间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6年10月,获得重庆市商委颁发重庆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郑老师也很注重给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学生的就业发展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郑老师积极跟企业和政府对接... <查看详情>
  从工程师转型做教师,虽然职业发生了变化,但丝毫不影响林勇坚持自己始终热爱的计算机行业。林勇表示,“工作性质不一样,但行业的内涵没变,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没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刻苦钻研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
  自2005年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至今,林勇已扎根计算机通信教学一线岗位12个年头... <查看详情>
  刚入校任职时,林勇回忆说,那时,学校计算机通信专业才招生没几年,称它为“三无”专业毫不夸张——无专业实训室 ,无专职教师,更无专业建设经验。对于林勇这个新晋专职教师而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从无到有,再到好,其中的艰辛只有林勇本人最清楚,但谈及整个过程,他也只是轻描淡写... <查看详情>
  在12年的教学工作中,林勇先后3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回忆起2009年第一次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林勇表示,“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完全没有指导经验,我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泡在实验室陪着学生一起研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晚上回到家再编制第二天训练的内容。”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和付出,林勇指导的“3G基站建设与数据网组建”项目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实现了重庆市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奖项零的突破。 2011年,林勇再次指导学生参加“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由于该赛项是属于新技术,在此前林勇也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在整个大赛备战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林勇开始与学生并肩作战... <查看详情>
  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却没有培养他们职业技术的文化——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重电工匠”正在以“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升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学生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