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春秋 砺新荣光
聆听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教师自创校歌歌词背后的故事
50余次修改凝结的是团队智慧
这百余字的歌词,是一个团队历时一个月反复修改五六十次的结果。每个字、每个词都经历了查阅资料与反复推敲的过程,每一个字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调儿都是心血的凝固。
“歌词每一句都有深意,朗朗上口,像一口老酒,香醇怡人,值得反复品味,反复吟唱。”廖兵坤表示。而这也只能成为重庆十八中的歌词,而决不能被别人照搬,因为该歌词每一句都紧扣重庆十八中办学历程、教育理念或未来期望。谈及校歌的创作过程,参与人员既兴奋又痛苦。
谭涛表示,如何将学校的文化精神与中学生活泼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一首歌里,是十八中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随后,歌词是该大众化还是偏文学性?是重普遍性还是学校文化的特殊性?这一系列问题都让人头痛不已。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谭涛和廖兵坤在自身创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原重庆十八中校长马培高、现任校长罗丞也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经历了数十次修改后,《砺新荣光》终于诞生了。
一个新事物从产生到接受总有一个过渡期。《砺新荣光》也遭到了部分老师的质疑:“歌词太过生僻,不好传唱。”“只有懂十八中历史的人才懂这首歌的深意,普遍性不够……”但当他们看完每一个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听完整首歌的风格与曲调后,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叫好的呼声越来越高。“这首歌很有韵味儿,初听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但越听越好听。”
舞蹈教师张清直言,这首歌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听觉享受,更让人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让她有把歌编成舞的冲动。
“短短百余字道出了学校从初创到现在、到未来的发展历程,不仅强调了历史的纵深,也体现了发展的横截面,很具有十八中特色。”谭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