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撷英· 历史上的广益】校史篇·第4期:迁址文峰塔,广益学堂更名“广益中学”
核心摘要: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学校从市区都邮街搬迁到文峰塔新址,更名为广益中学校。新旧学生合计40余人,学制遵照朝廷规定由7年改为5年卒业。
登高必自卑
1898年,陶维新继韦济恒之后接任校长,至1904年卸任。在重庆开埠前后时期,重庆民众反洋教的情绪颇为强烈。进入广益学校求学的学生,虽然对科学知识追捧有加,却对西方宗教课程十分反感,不值一哂。民主革命先驱邹容,是旧制第一班学生,他关心国事,立志救国,常常在同学中侃侃而论政事,对洋教心存不满。后来,邹容投身民主革命,写作了彪炳史册的《革命军》一书,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虽然变法派百日维新运动匆匆谢幕,但是西学之风却吹而不止。1901年,清政府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开始实行“新政”,颁布废八股、改书院为学堂的“上谕”,下令各省、府、州、显分别设立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因之改书院、办学堂风靡重庆。广益学堂因就读学生不断增加、座无虚席,校舍容纳不下,报请英国公谊总会,要去建迁新校,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1904年,阿尔弗雷德·陶维义应兄长陶维新的邀请前来筹建新校。新校址地处南山群峰之中,人文氛围厚重,自然环境秀美。校区苍松覆盖,满目葱茏;东南视野开阔,群山逶迤,地势壮丽;北面毗邻大禹治水娶妻于此的涂山古国,禹王明德千古流芳;笔架山顶有文峰塔柱天耸立,登山西北而望,巴山字水、通都市廛尽人眼底,令人顿生高远之志。文峰塔建于1850年,时人赞美它“助山川秀拔,郁起人文”,文峰塔也就成了广益中学的象征,“登高必自卑”则成为最早的校训。总之校园文脉鼎盛,风景宜人,远离都市尘嚣烦扰,最是求学的圣地。
陶维义施工监工,宵衣盱食,整个营建工期中都亲力亲为,不遗余力,工程进展神速。校舍主楼是一座带阁楼的英式青砖建筑,共有三层。底层是教室、自习室、理化实验室、书报室等。二楼设校长办公室、教员休息室、教员寝室等。第三层阁楼是学生宿舍,可容纳40名学生住宿。阁楼是按照可以扩建设计的,以备将来生源增加的不时之需,后来果不其然。每一层空高很大,建有许多高大敞亮的窗户,采光性很好。主楼顶部建有一间方形顶阁,装饰着中式飞檐翘角,使大楼带上中国元素,别有韵味。当年,主楼就完工了。与此同时,在主楼后面小山的山腰上,校长住宅也告竣工。这是一幢回廊宽敞,建有壁炉的小洋楼,后来历任英人校长和杨芳龄校长,都曾经在此居住。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学校从市区都邮街搬迁到文峰塔新址,更名为广益中学校。新旧学生合计40余人,学制遵照朝廷规定由7年改为5年卒业。
资料来源:广益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