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教育故事丨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江文:角色转变 初心不改
编者按:
“巴蜀”在重庆教育圈是一张“王牌”。
今年九月,巴蜀科学城中学开学,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散。
崭新的学校,筑梦的起点。
在这里,有优秀的应届师范生,带领孩子们向上生长;在这里,有全国顶尖名校的成熟骨干教师,引领孩子们学有所成;在这里,有巴蜀本部的优秀师资,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路。
寻梦、追梦、筑梦、圆梦……我们相信,有了“硬核”师资的加持,巴蜀科学城中学的孩子们的圆梦之旅将更加顺畅。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看巴蜀科学城中学的优秀教师如何“筑梦”。让平凡而高贵的生命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领略教育的美好,人性的关怀,让我们向优秀看齐,与优秀同行。
人物档案:
姓名:江文
学科:历史
教龄:27年
高光时刻:讲课比赛三次获省市级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市级一等奖;参与市级课题研究一项、参编历史教师用书三本,参与编写多本高中历史教辅资料等。
教育理念:陪伴是最长情的教育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30日9时56分讯(许义丽)每天早上6:45到食堂看学生用餐,7:00在校门口接待第一批进校学生和老师,中午陪学生用餐,晚上10:00查寝……江文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仿若一颗围绕学生、学校转的陀螺,永远也停不下来。
如果说这个习惯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不太难,但江文从巴蜀中学历史老师、班主任,到巴蜀科学城中学副校长,二十多年如一日,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着实让人敬佩。
他用行动证明了:师者为师亦为范。

作为管理者,他率先垂范,以德服人
今年是江文从教的第27个年头,其中有18年班主任经验,15年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虽为管理层,江文却十分平易近人。从教育教学到日常生活,从早到晚,要求老师、学生做到的,他会率先垂范,以德服人。
为了培养爱校意识,践行学校“家”文化理念,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从周日晚上到周五,他都以校为家,守护学校。
在管理中,他制度与人文并重,注重用情感引导老师。有老师家中有事,他会细心为其调课;有老师身体抱恙,他会为其减少课时,从工作到生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此外,江文还十分注重细节。
高三学生入驻新校区前,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每个窗户,每个床上的钉子,每个热水器……江文都亲自检查一遍。
在课堂上,他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发现学生脸色不对,江文都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询问,是身体原因、同学纠纷,还是家庭原因等,他都会弄得一清二楚,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关心、开导。
江文的所有努力,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让孩子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找到自我发展的灵魂,让教师找到职业的价值与幸福感。
实践证明,这一点,他做到了。

作为一线教师,他以生为本,注重情感投入
“改变孩子命运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把所有人的命运朝着向好的方向引领。”这是江文从教以来,从未改变过的教育初心。
要“改变”命运,既要有教学实力,也要有情感温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江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知识传授必须注重历史知识的时空性;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读历史是学好历史课程的保障。
在江文看来,学历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高考分数,而是人人都应以史为鉴,并为其终生发展服务。
在江文的意识里,教室不是上课或者学生有问题才去的场所,而应是班主任常守的“阵地”,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江文以学生为本,既尊重孩子个性,又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投入。
高96届毕业生邓红军(化名)家境贫寒,在江文班上就读时,他从学业到生活都给足了关心,最终邓红军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如今是绿地集团某片区财务总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改变了命运。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江文一直都注重人文关怀,这或许得益于他对教师身份有恰切的意识: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历史教师。
27年来,江文经历了多种教育角色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