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组合拳”助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过高、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求职技能缺乏等问题,就业能力亟待提升。对高校而言,要从大学新生入学起就开始为其职业生涯和发展考虑,快速、准确、创造性地施展“组合拳”,打好大学生就业“保卫战”。

高校“组合拳”助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来源:光明网2022-09-12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过高、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求职技能缺乏等问题,就业能力亟待提升。对高校而言,要从大学新生入学起就开始为其职业生涯和发展考虑,快速、准确、创造性地施展“组合拳”,打好大学生就业“保卫战”。

敢于出“快拳”,职业生涯规划要趁早

立足实际,做好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为避免职业定位不明确,缺乏职业目标,高校应尽早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一是生涯发展教育时间前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将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理念注入“开学第一课”,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全方位、全覆盖地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二是生涯发展课程成体系。一方面要强化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到整体优化、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善于营造“第二课堂”,借助生动趣味的课外活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提供个性化指导,既兼顾团体共性的需求,又根据学生的兴趣、技能、价值观、性格等全方位情况,突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勤于出“准拳”,分类精准施策要见效

找准定位,分类指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由于学生就业需求存在个体差异,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时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能力。

一是分类精准施策,提供就业服务。高校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定制服务,力争做到“一对一”精准帮扶。对于就业意向明确的学生,帮助其提供精准就业信息和实习实训平台;对于就业目标不清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定位,明确职业方向,给予具体化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对于消极待业或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助其缓解焦虑,改变“慢就业”“懒就业”的心态,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做好托底工作。

二是开展立体化培训,确保实际效果。针对大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要不断细化服务,积极搭建多维度的培训平台。面向不同意向的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培训,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开展系列讲座,为大学生就业答疑解惑,努力做到精准服务、有效培训、全方位提升。

乐于出“新拳”,挖掘就业资源要创新

牵线搭桥,稳岗拓岗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应在挖掘就业资源、拓展岗位需求上多下功夫多出新招,与用人单位共建共促共进,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是在开源上出新招。针对政策性岗位竞争激烈、市场化岗位开拓不足等现实情况,高校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主动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将学校宝贵的人才库,充分对接优质用人单位的“蓄水池”。

二是在育才上出新招。深入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自2021年起教育部启动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在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三个层面推进供需对接和大学生就业,高校应积极畅通供需渠道,依托项目申报建设,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定向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需零距离对接。

善于出“双拳”,全员就业帮扶要有力

全员参与,统筹资源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持久动力。高校要将就业“一把手工程”与全员育人相结合,完善全员参与就业机制,调动多方力量,统筹各种资源,在落实就业指导和帮扶上形成合力。

一是在专业队伍建设上强基础。首先,要通过各项激励引导措施,充分发挥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专任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主体责任和作用。其次,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学院就业专干和辅导员,要真正当好就业工作的“网格员”,做好就业数据摸排调研,畅通学校、学院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最后,要发挥班级导师、校外导师的支持作用,与学生结对子谈心谈话,做到思想启迪、就业指导、资源帮扶。

二是在就业帮扶效能上求突破。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心、耐心、细心、诚心、恒心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确保就业路上不落一人。其次,要聚焦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密切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毕业生,落实“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机制。最后,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全面纳入帮扶范围,做好有温度、不断线的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择业注入新动能。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高校“组合拳”助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2022-09-12 22:33:53 来源: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过高、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求职技能缺乏等问题,就业能力亟待提升。对高校而言,要从大学新生入学起就开始为其职业生涯和发展考虑,快速、准确、创造性地施展“组合拳”,打好大学生就业“保卫战”。

敢于出“快拳”,职业生涯规划要趁早

立足实际,做好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为避免职业定位不明确,缺乏职业目标,高校应尽早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一是生涯发展教育时间前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将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理念注入“开学第一课”,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全方位、全覆盖地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二是生涯发展课程成体系。一方面要强化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到整体优化、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善于营造“第二课堂”,借助生动趣味的课外活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提供个性化指导,既兼顾团体共性的需求,又根据学生的兴趣、技能、价值观、性格等全方位情况,突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勤于出“准拳”,分类精准施策要见效

找准定位,分类指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由于学生就业需求存在个体差异,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时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能力。

一是分类精准施策,提供就业服务。高校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定制服务,力争做到“一对一”精准帮扶。对于就业意向明确的学生,帮助其提供精准就业信息和实习实训平台;对于就业目标不清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定位,明确职业方向,给予具体化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对于消极待业或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助其缓解焦虑,改变“慢就业”“懒就业”的心态,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做好托底工作。

二是开展立体化培训,确保实际效果。针对大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要不断细化服务,积极搭建多维度的培训平台。面向不同意向的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培训,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开展系列讲座,为大学生就业答疑解惑,努力做到精准服务、有效培训、全方位提升。

乐于出“新拳”,挖掘就业资源要创新

牵线搭桥,稳岗拓岗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应在挖掘就业资源、拓展岗位需求上多下功夫多出新招,与用人单位共建共促共进,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是在开源上出新招。针对政策性岗位竞争激烈、市场化岗位开拓不足等现实情况,高校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主动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将学校宝贵的人才库,充分对接优质用人单位的“蓄水池”。

二是在育才上出新招。深入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自2021年起教育部启动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在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三个层面推进供需对接和大学生就业,高校应积极畅通供需渠道,依托项目申报建设,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定向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需零距离对接。

善于出“双拳”,全员就业帮扶要有力

全员参与,统筹资源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持久动力。高校要将就业“一把手工程”与全员育人相结合,完善全员参与就业机制,调动多方力量,统筹各种资源,在落实就业指导和帮扶上形成合力。

一是在专业队伍建设上强基础。首先,要通过各项激励引导措施,充分发挥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专任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主体责任和作用。其次,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学院就业专干和辅导员,要真正当好就业工作的“网格员”,做好就业数据摸排调研,畅通学校、学院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最后,要发挥班级导师、校外导师的支持作用,与学生结对子谈心谈话,做到思想启迪、就业指导、资源帮扶。

二是在就业帮扶效能上求突破。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心、耐心、细心、诚心、恒心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确保就业路上不落一人。其次,要聚焦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密切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毕业生,落实“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机制。最后,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全面纳入帮扶范围,做好有温度、不断线的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择业注入新动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