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幼儿行为切莫忽视情感体验
教师应具备幼儿行为观察评估能力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观察评估幼儿行为,仍困扰着教师。当前最常见的做法是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常模水平。

评估幼儿行为切莫忽视情感体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08-07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应具备幼儿行为观察评估能力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观察评估幼儿行为,仍困扰着教师。当前最常见的做法是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常模水平,或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目标为依据,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评估。这的确提升了教师观察评估幼儿行为的科学性,为进一步支持幼儿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但要警惕的是,以外在标准或目标期待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评估,容易使教师只看见幼儿行为的冰山一角,却对冰山下幼儿的内在心理需求视而不见。

另外,如果在实践中,过于关注幼儿外在行为表现与目标的偏差,必然会引发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从而忽视对幼儿行为之意义的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透过行为真正看见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呢?原体验的视角值得借鉴。

原体验最早由日本幼儿教育专家岸井勇雄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一书中提出。他提出,原体验是儿童在生命早期累积的对其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内在感受,包括安全感、爱与归属感、信赖感、自尊感和价值感等。岸井勇雄认为,眼睛看不到的原体验左右着人的一生,原体验既是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一个孩子内心有安全感、爱与归属感、信赖感、自尊感和价值感等,他才敢于探索世界,大胆表达自我,有勇气直面困难与挑战。

原体验如此重要,理应成为教师观察评估幼儿行为的底层视角。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原体验用眼睛看不到,需要用心去感受。幼儿的行为是其原体验的外在表现,面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不应立马评估其行为是否达标,而应试图透过行为了解幼儿的内在心理需求,并从有利于幼儿获得原体验的视角给予回应与支持。

例如,面对刚入园的幼儿始终不愿放开小毯子,如果一味以外在标准作为观察评估的依据,教师会轻易将此视为不良习惯,并加以矫正。而基于原体验视角,教师则能识别幼儿安全感的需求。一方面允许幼儿带着小毯子,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组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参与,幼儿为了参与喜欢的活动会自然地放下小毯子。这样不仅“不良习惯”得到了改变,更重要的是幼儿安全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的信赖感提升,对幼儿园的归属感逐渐形成。

再如,在游戏活动中,一个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奥特曼,总是像奥特曼那样乐此不疲地重复“战斗”。如果从目标期待的视角观察评估幼儿的行为,教师会觉得这样重复的“打打杀杀”并无发展价值可言,于是试图引导他玩更有价值的游戏,而不去追问这种行为对幼儿意味着什么。

而基于原体验的视角,教师则不急于否定幼儿的游戏价值,而是在了解、尊重、满足幼儿在游戏中自我诉求的前提下,再设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展。通过深入了解,教师也许会发现扮演奥特曼对幼儿的独特意义:他生性胆小,唯独在扮演奥特曼时,能忘记自己的胆小和懦弱,他需要借助奥特曼这个角色给自己力量与勇气。

幼儿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原体验的需求,即便在成人看来是问题行为,也是基于幼儿内在原体验需求的满足。所以,教师不能单纯以外在标准或规范为参照系,对幼儿的某种行为作出判断,而应从幼儿的体验或内在需要出发,理解所谓的问题行为。当然,那些看似受成人欢迎的行为,例如迎合、讨好、委曲求全等,也有可能正是幼儿安全感、爱与归属感等的缺失,需要成人的有效识别与及时回应。

对教师而言,依据外在标准和目标期待观察评估幼儿行为是容易的,而基于原体验的视角是有挑战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在《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一文中表达过类似的感悟。他说,年轻时,自己和绝大多数教师一样,也是以外在标准和目标期待去观察、评估、管教孩子的行为,退休后,再来反思,他认为这些都不如一点重要,那就是把孩子真正当人看,读懂孩子的内心情感与需求,然后给予他们及时的关怀与帮助。

平时很少言语的孩子为何会在课堂上尿裤子?他并非不知道“有事举手报告”的规则,而是内心缺乏安全感,不敢大胆表达需求。教师要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简单抱怨指责。犯错误的孩子尽管行为是不对的,教师仍需心平气和地了解孩子行为失范背后的内心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教育。

可见,基于原体验的视角观察评估幼儿行为,需要教师具备人文关怀。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或简单利用行为主义的奖惩法去纠正行为,而应当透过行为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看到幼儿内在需求与情感体验,然后再给予幼儿关怀与帮助。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评估幼儿行为切莫忽视情感体验

2022-08-07 20:14:38 来源: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应具备幼儿行为观察评估能力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观察评估幼儿行为,仍困扰着教师。当前最常见的做法是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常模水平,或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目标为依据,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评估。这的确提升了教师观察评估幼儿行为的科学性,为进一步支持幼儿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但要警惕的是,以外在标准或目标期待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评估,容易使教师只看见幼儿行为的冰山一角,却对冰山下幼儿的内在心理需求视而不见。

另外,如果在实践中,过于关注幼儿外在行为表现与目标的偏差,必然会引发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从而忽视对幼儿行为之意义的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透过行为真正看见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呢?原体验的视角值得借鉴。

原体验最早由日本幼儿教育专家岸井勇雄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一书中提出。他提出,原体验是儿童在生命早期累积的对其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内在感受,包括安全感、爱与归属感、信赖感、自尊感和价值感等。岸井勇雄认为,眼睛看不到的原体验左右着人的一生,原体验既是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一个孩子内心有安全感、爱与归属感、信赖感、自尊感和价值感等,他才敢于探索世界,大胆表达自我,有勇气直面困难与挑战。

原体验如此重要,理应成为教师观察评估幼儿行为的底层视角。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原体验用眼睛看不到,需要用心去感受。幼儿的行为是其原体验的外在表现,面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不应立马评估其行为是否达标,而应试图透过行为了解幼儿的内在心理需求,并从有利于幼儿获得原体验的视角给予回应与支持。

例如,面对刚入园的幼儿始终不愿放开小毯子,如果一味以外在标准作为观察评估的依据,教师会轻易将此视为不良习惯,并加以矫正。而基于原体验视角,教师则能识别幼儿安全感的需求。一方面允许幼儿带着小毯子,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组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参与,幼儿为了参与喜欢的活动会自然地放下小毯子。这样不仅“不良习惯”得到了改变,更重要的是幼儿安全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的信赖感提升,对幼儿园的归属感逐渐形成。

再如,在游戏活动中,一个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奥特曼,总是像奥特曼那样乐此不疲地重复“战斗”。如果从目标期待的视角观察评估幼儿的行为,教师会觉得这样重复的“打打杀杀”并无发展价值可言,于是试图引导他玩更有价值的游戏,而不去追问这种行为对幼儿意味着什么。

而基于原体验的视角,教师则不急于否定幼儿的游戏价值,而是在了解、尊重、满足幼儿在游戏中自我诉求的前提下,再设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展。通过深入了解,教师也许会发现扮演奥特曼对幼儿的独特意义:他生性胆小,唯独在扮演奥特曼时,能忘记自己的胆小和懦弱,他需要借助奥特曼这个角色给自己力量与勇气。

幼儿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原体验的需求,即便在成人看来是问题行为,也是基于幼儿内在原体验需求的满足。所以,教师不能单纯以外在标准或规范为参照系,对幼儿的某种行为作出判断,而应从幼儿的体验或内在需要出发,理解所谓的问题行为。当然,那些看似受成人欢迎的行为,例如迎合、讨好、委曲求全等,也有可能正是幼儿安全感、爱与归属感等的缺失,需要成人的有效识别与及时回应。

对教师而言,依据外在标准和目标期待观察评估幼儿行为是容易的,而基于原体验的视角是有挑战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在《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一文中表达过类似的感悟。他说,年轻时,自己和绝大多数教师一样,也是以外在标准和目标期待去观察、评估、管教孩子的行为,退休后,再来反思,他认为这些都不如一点重要,那就是把孩子真正当人看,读懂孩子的内心情感与需求,然后给予他们及时的关怀与帮助。

平时很少言语的孩子为何会在课堂上尿裤子?他并非不知道“有事举手报告”的规则,而是内心缺乏安全感,不敢大胆表达需求。教师要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简单抱怨指责。犯错误的孩子尽管行为是不对的,教师仍需心平气和地了解孩子行为失范背后的内心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教育。

可见,基于原体验的视角观察评估幼儿行为,需要教师具备人文关怀。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或简单利用行为主义的奖惩法去纠正行为,而应当透过行为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看到幼儿内在需求与情感体验,然后再给予幼儿关怀与帮助。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肖启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