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现实版“神仙眷侣”:躬耕教育三十余载,并肩育桃李

重庆交通大学现实版“神仙眷侣”:躬耕教育三十余载,并肩育桃李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5-27

核心导读:

一个人遇见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人生的行进道路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更是带领莘莘学子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工作。

为此,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要做传道的“大先生”,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基于此,华龙网联动重庆交通大学共同推出“教坛群英谱 遇见好老师”——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打探重庆交通大学好老师的“教育智慧”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展现重庆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做好老师、成大先生,勇于为年轻一代心怀“国之大者”而努力培根铸魂。

陈燕和韩勇 郭晓彤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郭晓彤)在重庆交通大学校园里,经常见到一对身影:他们是夫妻、是同事、是同学;他们既是生活中的“灵魂伴侣”,也是工作中的“最佳拍档”,相约教育,伉俪情深;他们就是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夫妻档”教师——陈燕、韩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力学”世界,看他们如何三十余年如一日相守在三尺讲台,用情演绎着一段“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育人故事。

陈燕 郭晓彤摄

跨越山河为爱奔赴,终成“最佳拍档”

陈燕和韩勇是重庆大学1981级应用力学专业的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分别分配到重庆交通学院(现在的重庆交通大学)和江苏无锡汽车制造厂,两人时常通过书信联系。

韩勇每次从无锡回泸州老家,都会途经重庆,也会在重庆与陈燕相约见面,多次接触后,“三观”一致的两人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

夫妻异地始终不是长久之计,韩勇在江苏无锡工作4年后调到重庆川江港机厂。

“作为地道的四川人,我始终吃不惯江苏的饮食。而且陈老师在重庆,我就想找机会申请回来。”韩勇说,“那个时候的我认为,高校的工作比企业更稳定。所以我就想,能跟陈老师一样到学校上班就好了。”

在重庆港机厂工作4年后,韩勇再次于1993年申请调入当时的重庆交通学院,从事力学教学工作。

“当时,学校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亟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本科毕业生的到来被学校当做‘宝贝’。”陈燕回忆道,“由于我们俩专业相同,因此,韩老师也被安排进我所在的道桥系工作。于是,我们就成为了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最佳拍档’。”

韩勇 郭晓彤摄

一心扑在教学上,随时随地开“教研会”

“韩老师上课语言诙谐幽默,常常引用生活中的小趣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陈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板书也花了很多心思。”在互相评价对方时,陈燕和韩勇都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

“我们俩对待教学工作态度都一样,就是两个字:认真。”当问及两个人在工作上怎样相互配合时,韩勇的回答简单有力。

“传道授业不能像茶壶里的汤圆,装很多却倒不出来。”陈燕说,“我经常和韩老师探讨如何将我们掌握到的知识简单的表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陈燕 郭晓彤摄

这对“最佳拍档”常常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在散步、吃饭,还是在备课时,他们两人随时召开教研会,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如何使复杂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讲得更加浅显易懂。

比如,对学生来说学习力学有个难点——弯矩受拉侧判断。不仅学生错误率高,就连老师一不小心都会出错。

陈燕说:“我们有次在散步时探讨:怎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个知识难点呢?后来,我们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自编自创了一个弯矩受拉侧判断口诀:左边算左括号,右边算右括号,转动方向标出来,剪尾代表受拉侧。”

“我们不仅教《材料力学》这一门课,后面的《结构力学》也是我们教。我们必须夯实前面的力学基础知识,学生才能逐渐将知识融会贯通。”韩勇说,“背口诀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们在判断弯矩受拉侧时正确率明显提升了。”

两人一心扑在教学上,专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的一致肯定,双双获得“科教创新·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等教学质量优秀奖20项左右。此外,他们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两人主讲课程的网络排名均居全校前5%-20%。

韩勇 郭晓彤摄

一方讲台也是家,同门夫妻并肩育桃李

1963年出生的陈燕和韩勇今年均已59岁,进入了退休倒计时。 按照政策,陈燕原本可以选择55岁就退休,最后还是决定和韩勇一起60岁退休。

“还是有些舍不得,我早就已经将学校当成是我的家。”陈燕表示,“让年轻教师减轻一些负担,毕竟他们既要承受家庭重担还要承担科研任务。”

三十余年如一日,夫妻两人把满腔热血倾洒在教育上。

“每堂课下来基本都是写满4块大黑板,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和韩老师还是一直坚持板书教学。”陈燕说道,“对于力学课堂来说,老师逐步写出公式推导演练的过程,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得出的结论。”

疫情发生后,学校通知上网课,这给我们板书教学的老师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PPT。那时真是‘夫妻搭配、干活也累’!为了提高效率,我和韩老师分工合作,他做一个章节,我做一个章节。”陈燕说,“通过设计、设置动画让PPT尽量达到板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采访最后,夫妻屡次提到:“报道不要夸张,我们做的都是平凡的事情,把工作干好,是本分!”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交通大学现实版“神仙眷侣”:躬耕教育三十余载,并肩育桃李

2022-05-27 14:17:23 来源:

核心导读:

一个人遇见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人生的行进道路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更是带领莘莘学子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工作。

为此,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更要做传道的“大先生”,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基于此,华龙网联动重庆交通大学共同推出“教坛群英谱 遇见好老师”——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打探重庆交通大学好老师的“教育智慧”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展现重庆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做好老师、成大先生,勇于为年轻一代心怀“国之大者”而努力培根铸魂。

陈燕和韩勇 郭晓彤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郭晓彤)在重庆交通大学校园里,经常见到一对身影:他们是夫妻、是同事、是同学;他们既是生活中的“灵魂伴侣”,也是工作中的“最佳拍档”,相约教育,伉俪情深;他们就是土木工程学院力学系“夫妻档”教师——陈燕、韩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力学”世界,看他们如何三十余年如一日相守在三尺讲台,用情演绎着一段“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育人故事。

陈燕 郭晓彤摄

跨越山河为爱奔赴,终成“最佳拍档”

陈燕和韩勇是重庆大学1981级应用力学专业的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分别分配到重庆交通学院(现在的重庆交通大学)和江苏无锡汽车制造厂,两人时常通过书信联系。

韩勇每次从无锡回泸州老家,都会途经重庆,也会在重庆与陈燕相约见面,多次接触后,“三观”一致的两人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

夫妻异地始终不是长久之计,韩勇在江苏无锡工作4年后调到重庆川江港机厂。

“作为地道的四川人,我始终吃不惯江苏的饮食。而且陈老师在重庆,我就想找机会申请回来。”韩勇说,“那个时候的我认为,高校的工作比企业更稳定。所以我就想,能跟陈老师一样到学校上班就好了。”

在重庆港机厂工作4年后,韩勇再次于1993年申请调入当时的重庆交通学院,从事力学教学工作。

“当时,学校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亟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本科毕业生的到来被学校当做‘宝贝’。”陈燕回忆道,“由于我们俩专业相同,因此,韩老师也被安排进我所在的道桥系工作。于是,我们就成为了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最佳拍档’。”

韩勇 郭晓彤摄

一心扑在教学上,随时随地开“教研会”

“韩老师上课语言诙谐幽默,常常引用生活中的小趣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陈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板书也花了很多心思。”在互相评价对方时,陈燕和韩勇都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

“我们俩对待教学工作态度都一样,就是两个字:认真。”当问及两个人在工作上怎样相互配合时,韩勇的回答简单有力。

“传道授业不能像茶壶里的汤圆,装很多却倒不出来。”陈燕说,“我经常和韩老师探讨如何将我们掌握到的知识简单的表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陈燕 郭晓彤摄

这对“最佳拍档”常常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在散步、吃饭,还是在备课时,他们两人随时召开教研会,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如何使复杂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讲得更加浅显易懂。

比如,对学生来说学习力学有个难点——弯矩受拉侧判断。不仅学生错误率高,就连老师一不小心都会出错。

陈燕说:“我们有次在散步时探讨:怎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个知识难点呢?后来,我们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自编自创了一个弯矩受拉侧判断口诀:左边算左括号,右边算右括号,转动方向标出来,剪尾代表受拉侧。”

“我们不仅教《材料力学》这一门课,后面的《结构力学》也是我们教。我们必须夯实前面的力学基础知识,学生才能逐渐将知识融会贯通。”韩勇说,“背口诀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们在判断弯矩受拉侧时正确率明显提升了。”

两人一心扑在教学上,专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的一致肯定,双双获得“科教创新·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等教学质量优秀奖20项左右。此外,他们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两人主讲课程的网络排名均居全校前5%-20%。

韩勇 郭晓彤摄

一方讲台也是家,同门夫妻并肩育桃李

1963年出生的陈燕和韩勇今年均已59岁,进入了退休倒计时。 按照政策,陈燕原本可以选择55岁就退休,最后还是决定和韩勇一起60岁退休。

“还是有些舍不得,我早就已经将学校当成是我的家。”陈燕表示,“让年轻教师减轻一些负担,毕竟他们既要承受家庭重担还要承担科研任务。”

三十余年如一日,夫妻两人把满腔热血倾洒在教育上。

“每堂课下来基本都是写满4块大黑板,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和韩老师还是一直坚持板书教学。”陈燕说道,“对于力学课堂来说,老师逐步写出公式推导演练的过程,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得出的结论。”

疫情发生后,学校通知上网课,这给我们板书教学的老师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PPT。那时真是‘夫妻搭配、干活也累’!为了提高效率,我和韩老师分工合作,他做一个章节,我做一个章节。”陈燕说,“通过设计、设置动画让PPT尽量达到板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采访最后,夫妻屡次提到:“报道不要夸张,我们做的都是平凡的事情,把工作干好,是本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