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梦路上的重工人”·寻访优秀校友 | 宋卓:选定一个目标 剩下的日子只需要一往无前
编者按:
他们的梦想,或大或小,却始终如一。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一直心系母校。他们的年龄,老少不一,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用文字记录梦想,用镜头定格感动。我们一路追寻梦想启航的脚步,记录那些年,感动的人、难忘的事,一起寻找重工文脉的延续、重工精神的传承。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3日14时30分讯(陶汶汶)宋卓对汽车的“情有独钟”,将他带到了重庆工业职业学院。2008年入学,在车辆工程系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
“当时我们喜欢买杂志,每个周末我都会去一次报刊亭购买《汽车世界》,后来到大学了,我也一直带着。”宋卓对汽车的痴迷程度,连他的辅导员都印象深刻,只要是汽车相关的知识,他一点就通。
因材施教大学的每一堂课都是“实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与实践只有结合才能创造出最殷实的硕果。
“我们的每一堂课基本上都是实操课,比如上汽车基础知识,汽车的轴距、变速箱、发动机……下一堂课就会去实际的操作,轮距是什么,哪个地方是轮距、怎么测量,轴距是什么……”宋卓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学生时代,在学校的实训楼里,大家围着车子讨论、测量、计算,每一步都严谨且细致。
但他并不满足于学校的学习,时常跑去修理店做兼职顺便“开眼界”,“修理店有很多的车型,我还能在这里学到课堂之外的技能,学校和企业的实践终归存在差异。”所以宋卓喜欢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实践中,偶尔也会旷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管他,他自己知道轻重”“不管他,他自己知道安排”……“当时金老师对我很信任,自然我也没有辜负他,我的专业课成绩一直不错。”他笑着说到。

知难而进工作的每一次决定都是“转型”
毕业之后,宋卓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中汽集团。
“我能进入中汽集团与学校的培养计划息息相关,我们当时的人才培养方案大概分为三类,定向管培生、出国深造、战略合作,我正好是第三种。因为校企合作关系,所以直接进入了中汽集团。”他在采访中透露。
尝试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宋卓反而越发的渴望闯荡出一片自己的天地。问及原因,宋卓十分坦率,说自己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希望有个平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抱负”。
所以,他跑去上海大众和奔驰转型做销售,跑去重新学习专业汽车美白技术,跑去连锁店、二手店积累实际经验。经历了前后三次创业,成功与失败交杂,行业的激烈竞争、琐碎的后期工作、透明的市场价格,都曾成为他放弃的原因。“我们班上40几个人,现在还在做这个行业的也就10多人,现在实体行业确实比较难做。”但是冷静的思索之后,他依旧选择了“坚持”。
“我自己喜欢这个东西,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人脉等,如果突然换了行业这些东西就都没用了。加之确实没找到适合转行的行业,也就只能坚持。”
如今,他的努力初见成效,第三家店已经达到几百多平方的规模,业务也全面综合。“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往B端发展,服务商家,做一个类似于平台的东西,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供应链、人才输出等多方面的内容。”宋卓谈到。
最终,那段艰苦的创业之路成为了他勉励自己的珍贵财富。宋卓说:“当时创业的时候学校也在努力为我们赋能,虽然毕业了,但我还是一直和老师联系着,和他们交流失败的经验。如今每年的双选会我也会回到学校进行校招、平时老师也会推荐学生来我这里实习,是真正的一起成长、资源共享!”
可见,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重工理念还在一代代传扬,工成于思、业精于勤,团结、诚信、笃行、创新,正是每一位重工人的努力才能够书写重工今日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