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六期英才讲堂①|砥砺爱国情 西迁精神薪火相传

聚焦第六期英才讲堂①|砥砺爱国情 西迁精神薪火相传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6-24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4日20时05分讯(宋芳)近日,第六期“重庆英才讲堂”开讲,西迁专家和专家后代们讲述了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动人故事,砥砺爱国情,笃行报国志,赓续伟大西迁精神。

65年前,400余名上海第一医学院专家学者西迁来到重庆,建设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西迁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为我国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95岁老专家掷地有声:党叫我去哪里 我就去哪里

“愿意!服从组织安排!”面对医院领导“到重庆建设儿科医院”的号召,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的郑惠连,不假思索地答应。

郑惠连 周涛 摄

郑惠连,今年95岁,是一名儿科医生。老人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庚子赔款的留美学者,是从事矿务的民族资本家,小时候家庭条件优越。但当时国家处于危亡混乱之时,疾病流行,缺医少药,哥哥和姐姐都死于小儿传染病。郑惠连从小立志学医,救死扶伤。1950年,她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学毕业生,积极投入了“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热潮。

1955年底,郑惠连响应组织号召,到达当时条件极为落后的重庆,建设重庆儿科医院。当时整个医院的筹备组只有郑惠连一个人懂医学,了解儿科、病房改造、药品准备甚至器材采购都得她牵头操持,4个月后,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顺利开诊,结束了重庆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作为医院唯一的主治医师,郑惠连同时负责医院门诊、病房、药剂、检验等医疗管理工作,整天忙得像只陀螺。但她心里却非常高兴,她觉得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自己忙一点、累一点都是值得的。

后来,受到一位“克丁病”患者的启发,郑惠连从零开始,牵头成立儿童保健科,从治病转变到防病。

“那一年,我已经52岁,好多同龄人都准备退休,但我要听党的话,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没有教材,没有教师,没有经验,做儿童保健比筹建儿童医院还要难。在和从事儿童保健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大减少了婴儿的死亡率、畸形率,曾经很常见的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危害儿童成长的疾病也基本绝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25年的郑惠连精神矍铄,坚持坐诊、义诊,开展育儿的科普讲座。“重庆这片热土,我没有白来;我觉得跟着共产党,我的一生,没有白过!”回想自己的一生,郑惠连说自己要永远听党的话,在新的医学征途上,为儿童健康发挥余热。

一门三代重医人 “西迁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做好!”这是陈力爷爷一生坚守的承诺也是陈力一直铭记于心的家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胸外科医生陈力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一家人亲历了重医附一院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

陈力 周涛 摄

陈力的爷爷是我国最早研究细胞学的科学家之一,奶奶是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上海医学院工作的爷爷和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奶奶,把分配的洋房还给学校,随着西迁的队伍来到重庆,建设重庆医学院。

陈力的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江津柏林卫生院,一边做医生、一边教书,在农村一待就是十五年。回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父亲参与创建了超声科并担任科主任,发起创办了《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回想自己的童年,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陈力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很早就学会了生活自理,也看到了医生的辛苦。

“小的时候觉得当医生太辛苦了,但是当看到很多被父亲母亲的治愈的患者,听到别人说爷爷奶奶好优秀时,我又很自豪。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认同感。”高考填报志愿时,陈力决定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去传承西迁精神,去救死扶伤,去为整个西部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04年,陈力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医院进修结束时,导师希望他继续留在那里工作,但他选择回到重庆。冥冥之中,他的决定和爷爷奶奶在上海与重庆之间做选择、父亲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做选择是一样的。

循着祖辈和父辈的足迹,陈力医治病患、潜心科研、为学生上课,从未放弃一名医者的使命。“从医25年来,让我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每次大灾大难面前,不论是抗震救灾,还是远赴非洲援外抗疫,我都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心中始终铭记着‘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做好!’”

现在,作为一个父亲,陈力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医。每学期,他都会抽出时间到学校为同学们开讲座,普及医疗知识,让更多学生近距离了解医生这个职业。“从内心讲,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从医,因为这份职业值得去守护,这份精神需要去传承。”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聚焦第六期英才讲堂①|砥砺爱国情 西迁精神薪火相传

2021-06-24 20:16:54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4日20时05分讯(宋芳)近日,第六期“重庆英才讲堂”开讲,西迁专家和专家后代们讲述了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动人故事,砥砺爱国情,笃行报国志,赓续伟大西迁精神。

65年前,400余名上海第一医学院专家学者西迁来到重庆,建设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西迁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为我国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95岁老专家掷地有声:党叫我去哪里 我就去哪里

“愿意!服从组织安排!”面对医院领导“到重庆建设儿科医院”的号召,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的郑惠连,不假思索地答应。

郑惠连 周涛 摄

郑惠连,今年95岁,是一名儿科医生。老人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庚子赔款的留美学者,是从事矿务的民族资本家,小时候家庭条件优越。但当时国家处于危亡混乱之时,疾病流行,缺医少药,哥哥和姐姐都死于小儿传染病。郑惠连从小立志学医,救死扶伤。1950年,她成为新中国首批医学毕业生,积极投入了“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热潮。

1955年底,郑惠连响应组织号召,到达当时条件极为落后的重庆,建设重庆儿科医院。当时整个医院的筹备组只有郑惠连一个人懂医学,了解儿科、病房改造、药品准备甚至器材采购都得她牵头操持,4个月后,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顺利开诊,结束了重庆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作为医院唯一的主治医师,郑惠连同时负责医院门诊、病房、药剂、检验等医疗管理工作,整天忙得像只陀螺。但她心里却非常高兴,她觉得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自己忙一点、累一点都是值得的。

后来,受到一位“克丁病”患者的启发,郑惠连从零开始,牵头成立儿童保健科,从治病转变到防病。

“那一年,我已经52岁,好多同龄人都准备退休,但我要听党的话,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没有教材,没有教师,没有经验,做儿童保健比筹建儿童医院还要难。在和从事儿童保健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大减少了婴儿的死亡率、畸形率,曾经很常见的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危害儿童成长的疾病也基本绝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25年的郑惠连精神矍铄,坚持坐诊、义诊,开展育儿的科普讲座。“重庆这片热土,我没有白来;我觉得跟着共产党,我的一生,没有白过!”回想自己的一生,郑惠连说自己要永远听党的话,在新的医学征途上,为儿童健康发挥余热。

一门三代重医人 “西迁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做好!”这是陈力爷爷一生坚守的承诺也是陈力一直铭记于心的家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胸外科医生陈力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一家人亲历了重医附一院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

陈力 周涛 摄

陈力的爷爷是我国最早研究细胞学的科学家之一,奶奶是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上海医学院工作的爷爷和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奶奶,把分配的洋房还给学校,随着西迁的队伍来到重庆,建设重庆医学院。

陈力的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江津柏林卫生院,一边做医生、一边教书,在农村一待就是十五年。回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父亲参与创建了超声科并担任科主任,发起创办了《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回想自己的童年,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陈力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很早就学会了生活自理,也看到了医生的辛苦。

“小的时候觉得当医生太辛苦了,但是当看到很多被父亲母亲的治愈的患者,听到别人说爷爷奶奶好优秀时,我又很自豪。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认同感。”高考填报志愿时,陈力决定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去传承西迁精神,去救死扶伤,去为整个西部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04年,陈力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医院进修结束时,导师希望他继续留在那里工作,但他选择回到重庆。冥冥之中,他的决定和爷爷奶奶在上海与重庆之间做选择、父亲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做选择是一样的。

循着祖辈和父辈的足迹,陈力医治病患、潜心科研、为学生上课,从未放弃一名医者的使命。“从医25年来,让我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每次大灾大难面前,不论是抗震救灾,还是远赴非洲援外抗疫,我都主动担当、冲锋在前,心中始终铭记着‘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做好!’”

现在,作为一个父亲,陈力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医。每学期,他都会抽出时间到学校为同学们开讲座,普及医疗知识,让更多学生近距离了解医生这个职业。“从内心讲,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从医,因为这份职业值得去守护,这份精神需要去传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