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重庆最美女教师丨李思颖:音乐让爱“声声”不息

核心导读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重庆华龙网携手好老师教育集团,启动第三届《寻访重庆最美女教师》公益活动,聚焦全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涌现出的优秀女教师代表,集中展现新时代重庆女教师的新形象、新使命、新担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我们用笔和镜头记录百位女教师的育人故事,用心聆听她们的教育初心和使命担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6日17时34分讯(余志斌)“筑梦路上,歌声悠扬,勤劳善良的武隆儿女,汗水流淌……”这是武隆姑娘李思颖作为嘉宾回到家乡春晚舞台上演唱的歌曲。十多年前,李思颖从武隆县城出发,开始追寻她的音乐梦想,如今,她成为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一名声乐教师,要带领和指导更多孩子追寻梦想。饮水思源,让爱发声,李思颖在教育实践中,用音乐传唱着她的爱与担当。
音乐伴成长 她用音乐将爱传递
李思颖出生在重庆武隆。作为一个山区里长大的姑娘,李思颖从小就熏陶在悠扬的山歌中,潜移默化地爱上了音乐。读书之后,李思颖对音乐的兴趣越发浓厚,高二那年,李思颖只身前往成都,开始追寻她的音乐梦想。
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她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成为了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一名声乐教师,这也是她人生中的另一个梦想。“从小到大我从音乐中获得了无数快乐,如今我想成为一名老师,把快乐传递下去。”李思颖说。
寻根不守旧 音乐让爱“声声”不息
作为一名老师,李思颖也有一些“私心”。巴渝文化底蕴厚重,其中的民间音乐更是传唱已久,但随着潮流更替,逐渐被人遗忘。如何能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7年,李思颖与学校老师一道开启了他们的“寻根”之旅。他们承担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巴渝民族民间音乐》慕课项目,希望能通过这一方式,将原本口头传唱的民间音乐系统地梳理展示,更好展现巴渝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地方文化内涵。
如今,他们的成果已经以慕课、教材等形式展示,巴渝民歌、巴渝古诗词吟唱、川江号子等被系统地记录下来。此外,《巫山枕樟》《夜雨寄北》等10首巴渝古诗词歌曲和由李思颖创作的《离思》已完成,阵阵悦耳的曲调配上意蕴丰富的古诗,把人一下子带到了远古。
让爱存心间 音乐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除了寻根,李思颖也时刻关注时事,与国家同频共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居家隔离的李思颖不能出门,但看着电视中播放的抗疫画面,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疫情期间,虽然不能出门,我也要发挥自己的专长,艺术抗疫,为祖国发出光和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思颖仍热泪盈眶。
最终,李思颖和学校老师们克服重重困难,仅用时3天,就创作出了原创战“疫”歌曲《让爱永存心间》,在学习强国、重庆卫视官方平台展演,感动了无数人。此外,她录制的歌曲《花开中国》在重庆卫视都市频道“众志成城抗疫情”栏目播出,她还参演重庆市首个空中抗疫音乐会,用歌声为人民传递信心,增加力量。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乘着音乐的船,李思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她也利用音乐这种“语言”,“声声”不息地传播着她心中的爱和力量。

教师档案:
姓名:李思颖
学校: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教龄:6年
荣誉:优秀共产党员
初心问答:
Q:您最推崇的教育格言理念是什么?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Q:您个人成长的座右铭是什么?
A:爱是走进学生最近的路
Q:您最渴望拥有的幸福是什么?
A:与学生一起成长
Q:您觉得自己最像哪种植物或者动物?为什么?
A:牛(自己是金牛座,哈哈)。希望自己能够在前进道路上,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发扬踏实、勤奋、无私奉献精神。
Q:您最希望自己学生具有怎样的品格?
A:坚韧不拔
Q:从业期间,您最满意的收获或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A:分享学生的成果
Q:从业期间,你最担心的误解或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A:由于工作较忙,不能每一次都亲眼见证学生的喜悦
Q:您最欣赏古今中外的3个美人是谁?
A:宋庆龄、邓颖超、江姐
Q:对您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是什么?
A:《论语》
Q:如果没有当老师,您最想从事什么职业?
A:基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