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新闻发布
  日历翻到2017年,重庆市杨家坪中学迎来了她的60华诞。
  而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崔保华,60年前还是一个懵懂的调皮少年。作为杨家坪中学的首届初中毕业生,他有幸见证了杨中的“前世”与“今生”。他说,亚米契斯说过“学校是母亲,永远不要把它忘记!”
  崔老如今已72岁高龄,他表示,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称不妄人生。他一生酷爱读书和旅游,直到退休后,他仍和老伴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读“万卷书”的阅读习惯,还得益于杨家坪中学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导。  
  走进崔老书房,眼球瞬间被两堵“书墙”吸引:各类书籍被整齐、有序地放在书架上,有的甚至要架着梯子方能取到。即便已两鬓斑白、视力减退,崔老仍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天至少阅读2小时,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他说,读书是一种享受。
  从意气风华的杨中少年,到功遂身退的古稀老人,崔老为已有的成就付出过多少辛劳与汗水,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切的起源,却可以从头追溯。
  崔保华老人说,中学时代是成就人生的起始,自己的人生奋斗轨迹和业绩,得益于杨中的教育。特别是杨中培养了他阅读的习惯,让他受益终生。
  打开记忆的闸门,大半个世纪以前,刚开办的杨中往事便历历在目:那时的杨中有一幢漂亮的三层红楼和一个当时觉得很大的泥土操场,那时的老师大多年轻,既有学问又严厉……
  最令崔老印象深刻的还数杨家坪中学的图书馆:“图书馆的书多得借不完、看不够,是那些书,把我引进了一生都引以为傲的精神世界”。
  崔保华最喜欢历史课和文学课,两位任课老师是他最崇敬的对象。在他眼里,他们学问好、见识广,总有道不尽的“知识”,讲不完的“故事”。他也曾梦想过,成为他们一样的“知识分子”。
  老师告诉他,书是知识的源泉,要想有学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书。于是,阅读课外书成了崔保华的兴趣所在,有时甚至沉迷到上课也偷看。
  “我的课桌有个木节疤,我干脆把它捅成了洞,通过这个小小的
‘窗口’看藏在桌子里的书。”崔老说,老师发现后,会没收书,但不管没收多少次,都阻挡不了已经养成的”坏”习惯。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崔老爱阅读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寒暑假,图书馆不开门,没书看时,他便和尹玉苏、宋毓培等一样爱看书的同学相约翻窗子到学校图书馆”偷”书看。现在想来做法委实不妥,但却成了他记忆中有趣的回忆。
  崔老说:“罗曼·罗兰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这么多年过去了,读过的书我记不得了,但知识会融进一个人的骨子里,化作一个人的品性、素养.本事和才能,让人受益终生。”
  “有字的书要读,无字书也要读。”崔老回忆道,当年杨中顺应时势潮流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锻练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时的杨中学生除了上课,还要学工学农,勤工俭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工的就去空压厂,跟着工人师傅一起上班,车钳刨铣锻什么技术都学。当然,工厂的环境规制和师傅们的举止言谈也自然地教育和影响着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学生。
  学校实行开门办学,社会上的大活动杨中学生都得参加,比如除四害、大炼钢铁、爱国卫生等等没有谁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在所有杨中的社会实践经历中,令崔老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数学农。初中开设有“农业基础知识”课,主要学习简单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谈到高兴之时,崔老还兴致勃勃地念起了农业八字宪法。
  那时,每学期都要以年级为单位到农村去住上一到两周,结合课本知识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挖红薯、收谷子、抬大粪、修堰塘、浇水栽菜什么农活都干,当然,晚上也会去抠黄鳝、捉萤火虫……
  “毕竟还是初中娃儿嘛”崔老得意地笑道,虽然有时候手会被锄头磨起泡,但没觉得苦和痛,更多的是感到新奇和快乐。
  崔保华老人感慨,杨中的学农实践不仅只锻练了身体,增长了见识,更有意义的是对农民、农村、农业的认识深深地刻进了脑海,影响终生。
  “在中学时代,我算不上是杨中的优秀学生。但是在杨中接受到的教育,却让我深谙一个道理,在课堂,教材就是学生的全世界;走出学校,世界全都是学习的教材。中学,特别是初中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从政后,崔老十分关心当地的教育事业,为教育界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实事。譬如﹕杨中的改扩建、35中(崔保华就读过的高中,如今的田家炳中学)教学大楼重建、农村走马镇小学的迁建、石板镇学校的改建等工作里都含有崔老的一份贡献。他深情地说﹕算是我感恩中学教育和对母校的一点回馈吧。
  杨中50年校庆时,崔老还为母校题赠了贺联﹕“桃李芬芳花千万,锦绣杨中年五十” .
  崔保华说:“少年伊始,刚进入开办的杨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我渴求知识、喜好读书的习惯;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我多谋善断、严谨务实的工作能力,不经意的人际交往开启了我待人处事、敬终慎始的智慧。在可塑性极强的年岁里,于潜移默化之中,磨砺了性格,铸造了人品,终生受益。而今想来,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