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星期一的时候,鲁老大还逐字逐句,一道一道题的给我们打磨,教我们。”在办公室里讨论试卷的邬孝芳和罗敏两位老师告诉记者,试卷出来之后,全组老师都要来做一次。
  两位老师口中的鲁老大是化学教研组的组长,名叫鲁氢,今年52岁,是重庆八中担任教研组长时间最长的老师。在她看来,化学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有一个给力的团队。“我们虽然有几个校区,但是教研活动是全部老师参加,试卷是全体老师一起打磨,还有每周的集体备课等等,我们都是群体活动,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上。”
  一个成功的团队中,伙伴之间不仅是事业上的合作者,同时还是彼此精神上的依靠和支持,相互信任、相互激励、通力合作,从而产生最大化学作用,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我们集体备课,共享教案,组内协作,可以说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因天赋而产生的教学风格不同而已。”在青年教师鄢斌看来,信任和支持是他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初到八中时的点点滴滴,鄢斌还记忆犹新,竞赛课前,师父鲁氢帮着一遍一遍检查教案,公开课时,大家一起打磨每个细节。“可以说听课的老师比讲课的老师还要认真,这种团队氛围让新老师很快就成长起来了。”
  2014年,第九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验成果交流大会在山东枣庄举行...【详情】
  2015 年6月,“重庆市高中化学课程创新基地”正式落户重庆八中,这也是我市首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所有成员极其兴奋,这是对他们近年来化学实验研究探索取得成绩的肯定。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实验就是一个突破口。教材上的实验全部做,效果不好的实验我们就改进,教材上没有的实验,老师们尽量开发。”据鲁氢介绍,在课堂上,有什么好的创意,组内老师就相互分享,尽可能的让学生去做认证实验、探究实验。
  除了课堂改革,早在十年前,化学组就开设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等化学选修课。那时,由于条件限制,每堂选修课都是一个年级的7、8位老师全部上阵,每位老师负责一个小专题,形成了台上有老师讲,台下有老师对每个学生单独指导的场景。
  “实验选修课很受学生欢迎,都要求多开一个班,但是因为条件限制没办法。”鲁氢说,选修课的实验要区别于书本上的化学实验,老师们就集思广益,开发有趣味性、有创意的实验让学生去探究和挑战。据了解,现在八中化学的“创新实验选修课”已经发展为“重温经典实验”“走遍重庆市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等多个特色板块...【详情】
  在赢得比赛后,重庆八中女排主教练张志强评价队员:“重庆姑娘有中国女排那种韧劲,我们这支队伍实力不算最强的,但在赛场上的拼劲是最足的!”
  重庆八中排球项目历史悠久,从1962年开设以来,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培养体育人才试点学校”,被授予过中国中学生排球事业“特殊贡献奖”。50多年来,为高校和省市、国家队输送体育人才达400余人,这些都是八中排球人用时间和汗水,一点点拼搏而来。
  据了解,女排的队员们除了正常上课时间,每天都参加排球训练,星期天还要全天训练。为了排球,这群学生没有寒暑假,而与她们一起的教练则没有个人休息时间。用女排教练张志强的话说,如果不是热爱,难以坚持下来。
  “一年365天,有350天都在一起训练,不热爱、不执着,根本坚持不下来。”张志强曾经是四川男排的队员,出于对排球的热爱,退役后的他选择成为了重庆八中的一名体育老师,并担任起女排教练员的工作。在学校里,他既要从事普通的教学工作,又要参加女排训练。“说不累那是骗人的,谁都想耍,但是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球队全国排名不断攀升,看到每年送出去的孩子都进入名校,就有了很大的动力。”张志强说。
  如果说一年里,排球有十几天的假期,那么,田径类项目的学生和教练则更少...【详情】
  因为热爱,让整个体育教研组时刻想着怎么把体育教育变得更符合教育规律,更适合学生成长,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很早就在思考、构建体育课的改革,从2008年开始在招聘老师上就对体育老师的专业有所要求,这是为下一步的课改做准备。”据重庆八中体卫处副主任梁柱回忆,2011年,重庆八中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率先在全市实行了高中体育课的“走班”制,共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七个项目的选修课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对高中体育课的要求。
  “我们高中体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技能,他现在选的项目肯定是有兴趣的,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尽量学得更深一些,到了大学可能成为他锻炼的方向。”梁柱说,在改革过程中,体育选修课除了上“连堂”,还进行“SE”模式教学。
  所谓“SE”,是“Sport Education”的缩写,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SE”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把不同的教学单元扩展为不同的“运动季”,把学习成员分为若干个...【详情】
  据了解,“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始于2000年,是目前国内级别最高、难度最大的科技比赛项目,旨在选拔和奖励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创新性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后备力量。本届比赛全国共提交科创作品883件,经140名专家初评,98名学生带着自己的项目入围终评,重庆八中共有3件作品入围。
  任彦宇是获奖的学生之一,在他看来,“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是一个锻炼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通过和不同学科专家的交流,让他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然这次获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学校重庆八中以及指导老师刘超给予我的帮助,我会更加努力并且树立远大目标,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重庆八中副校长卿知人谈到,八中的科技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这就是重庆八中科技教育团队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2008年,重庆八中在全市率先开设了科技课,将科技课纳入常规课课表中,作为初一、初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在当时,因为这门课不参加中考与高考,并没有适合的教材,为了解决教材问题,科技组的老师们“挽起袖子”自己编起了教材。
  “11位信息技术老师编了一年,取书名为《中学生科技活动课程教材》,这本教材是以科学的本质为依据,精选了符合八中学生实际的内容...【详情】
  8月14日,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上海举行,在这一最具含金量的全国大赛中,重庆八中的学生获得一金两银和两个专项奖,获奖数量和项目含金量均居全市第一。7月25日,第十六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北京举行,重庆八中共夺得八枚金牌、两枚银牌,是重庆市全部代表队中唯一有金牌入袋的学校。在2016年上半年,重庆八中科技教育获得国家级比赛一等奖共32人次,二等奖共12人次,三等奖共4人次,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共55人次,二等奖共35人次,三等奖共34人次。还有1人获得科技创新区长奖,3人获得提名奖。
  在重庆八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明翔宇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近年来科技教育团队努力革新的结果。
  “在开展科技选修课、科技运动会等普及的基础上,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科技类社团,科技小组,我们有10多个学生科技社团组织,20余个科技兴趣小组,有专门的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据明翔宇介绍,目前,在八中科技辅导员队伍中,有2名硕士、1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1名“全国优秀机器人教练员”、4名重庆市骨干教师...【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