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难得的阳光,操场上同学们正上体育课,欢乐的笑声,潇洒的身姿,青春正好时。刘海平老师急匆匆地从教学楼里走出来,看到我时很抱歉地说"久等了",实际上我也才到。然后,他领着我走进一个精致舒适的会议室,"这里安静,又能坐着,我想比较适合",考虑得真周到,我心中自然升起了感激。
坐下来,我边聊边写,他边聊边比划,谈得高兴时,他还会起身打一套拳或气功,对武术的喜爱不亚于他对语文教学的热爱。用他的话说,此二者能享受两种生命状态,教书的从容不迫和练武的激情飞扬。
不少学生崇拜他的"文武双全",对此,刘海平一点也不谦虚,常说"我是教书里习武最好的,习武里教书最好的。"后来看到他的学生整理的"海平语录",发现他在学生面前挺自恋的,也超级受学生们的喜爱。
刘海平199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去了天府矿务局,当局长秘书,"年轻气盛,想先闯一闯"。于1994年进入天府三中,他开玩笑说"我们班学生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原来当时他同时教授语文、音乐和体育三科,后转入天府一中,于2002年来到杨家坪中学教语文并当班主任,一直到现在。
刘海平总结21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说了两点,一是大语文观,二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认为生活即语文,多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亲情、友情、旅行、秋风扫落叶等等,都能有所感,要的是练就一颗敏感的心。关于综合素质他具体为7个字"能说会写情商高",由此他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为"学会表达、学会写作、学会生活",实现起来却不简单。
在教的过程中,他自有章法,一周只布置一次作业,一学期只布置三个作文,他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去感去悟,作业要么就不布置、不写,要么老师布置的、学生写的都要是精品。
刘海平每次布置作文都严格要求自己不重样,且一篇作文要解决这类作文的写作。布置作文前他都会先看材料,找到他自认为满意的题材,有时要花好几天;学生写好作文后,他会花大把时间细致地改,逐一帮学生解决写作问题,还常常与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
刘海平爱读《意林》《读者》等杂志,"这些杂志的文章短、平、快,能积累丰富的材料"。2015年高考前夕,在全校的一次公开作文课上,他就拿《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作为材料让学生立意、写主题、分段落,而这篇文章正好押中了高考重庆卷作文题,材料几乎一模一样。对此,刘海平不觉得是幸运,"偶然中有必然,不要只是看教辅材料,多读书有好处"。
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他不强求,"语文的教和学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囿于点滴的得失,看长远些,就如下围棋,有大局观,一步棋的作用百步后就能见结果了"。然而他的这种"无为而治"结果却满满的惊喜,多届高考九龙坡区语文第一名都是他的弟子,班上的语文成绩也排在学校前列。
在刘海平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前几日寄来的信,没有署名,信中写道"今天忽然想起了您,问候一声,祝您一切都好。"刘海平说看字迹他已经知道是谁写来的。
刘海平虽然不倡导学生写许多作文,但对于爱好写作的学生,他都很鼓励。学生们写了诗歌、散文,也都爱拿来给他读,不是他教的学生亦是如此。刘海平会认真阅读,愿意花时间与他们探讨,写得好的,他还会推荐到校刊上去发表。看得多了,一些学生的字迹他都记下来了。
"刘老师,遇见您当我的语文老师是我的幸运……"这是另一张明信片上的内容,这位学生家境不好,读高中时比较自卑,在刘海平的鼓励和欣赏下考上了重庆大学,高三毕业时她非拉着刘海平去家里吃饭,刘海平多次婉拒后,学生直接送来了一箱土鸡蛋。
刘海平经常被学生记挂,时不时会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明信片,他说能在日常被学生想起感到很幸福。
其中最让刘海平意外惊喜的是,2012年底,有同事发给他一个链接,说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里面写的"海平语录",感觉语录很像他的风格。刘海平打开链接一看,那些话语正是他平常上课时说的话。
"海平语录"的开篇上写着"应大家要求,把我们海平哥那些熟悉、经典的话语记录下来,供大家怀念的同时也翘翘嘴角,呵呵,希望还能勾起课堂上的回忆。之前发表了一部分,现在补上后来的一部分,大容量哦。"
我翻开一看,确实大容量,单这一部分就有五千多字!逐一看下来,我这不是他教的学生也会"翘翘嘴角",被其中的幽默和睿智所感动,这样的一位语文老师怎会不让人爱!摘抄几句共享:
刘海平爱写作,被窝里写,候车时写,课堂上写,凡事有感他都要写点文字。采访前几日,他去奉节家访,看到了白帝城,回校后上课正好讲到古文,他马上有感而发,在课上与同学们一起作了一首七言诗《奉节掠影》。受他的影响,带的学生中也有好几个特别爱写诗。
记忆中最深的一次写作是工作的头几年写过一篇《因为年轻》,"只因为年轻,我们才充满激情和幻想,才期待着某一天奇迹能够出现……"写完后,刘海平痛哭了一场。他说当时怀着大抱负,但实现的路却波折重重,哭过后,"未来终究美好,这虽然有一个必经的过程,可是我们永远充满自信--毕竟,我们年轻!"
对于这段往事,刘海平觉得难能可贵,"这才说明我活过,活得真"。
写作之外,刘海平爱练武,十几岁就拜了三元门的一级拳师学拳,后又在某武警部队支队学擒拿术和倒功,来杨家坪中学执教后,在附近的扬武武术馆学综合格斗,平时最喜欢练双节棍、散打和气功。
放了暑假,他会回到北碚的家,每天早起,跑到家后面的小山上练武两个小时,"练武是一种修行,与天地相融时,人的精、气、神便会获得升华"。练完武吃过早饭,刘海平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同钓鱼、吃酒。在刘海平交的挚友中有不少是"好武之人",兴致来了,大家会一起"切磋武艺"。
访谈中,说到习武,刘海平频频起身练几个套路,虽然当天的穿着不是很轻便,却也打得潇洒有气势,难怪有朋友送他"甄子丹"的外号。"甄子丹"乐于把自己所学分享给他人,曾经开过武术选修课,经常在杨家坪中学文艺演出上表演,"武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博大精深,我希望能让身边的人受染,多几个人爱上它传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