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特辑 |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六) 刘祖兰:在诗意语文中留下梦的痕迹

十周年特辑 |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六) 刘祖兰:在诗意语文中留下梦的痕迹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5-26

核心导读:

徐悲鸿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2011年,啸马雷厉,桃李林起,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在江北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熠熠而生,延续了先生的“道”“艺”精神。

十年来,徐悲鸿中学形成了“低进高出、优进优出”的质量特征,打造了“让平凡的孩子不平凡、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的质量优势,诠释了徐中进步教育的深刻内涵。老百姓都称赞徐中:德育管得严、教学抓得紧、学生学得活、中考考得好!

站在十年办学之际的徐中之师,会如何展望未来?他们又是如何肩负起育人使命?让我们翻开教育的篇章,由徐悲鸿中学的6位教师,带我们探清徐中十年来的奋蹄登高路,触摸学校的发展脉络和宏大图景。

毕业生回校看望刘祖兰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毕业生回校看望刘祖兰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4日14时34分讯(唐纯)2006年,学生一条短信,让已经离开讲台的她,毅然放弃当官的机会回到学校。

2007年春节,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为了找到她,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想给她拜个年、送上一句祝福。

2012年,学生凌晨发长文向她诉思念:我全部梦想的起点都发源斯、启蒙于斯。

……

以上故事的主人翁叫刘祖兰,她是学生的“女神”“兰兰姐”“刘妈妈”,是让同行又“嫉妒”又心疼落泪的良心教师,也是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记者眼中别有生趣的精致女性。重庆“最美女教师”、重庆市优秀教研组长、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这个头衔荣誉不胜枚举,却视名利得失为无物的语文教师,甘于平凡,深耕教坛37年,在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留下了一方教育的理想净土。

刘祖兰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_看图王
刘祖兰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_看图王

带着梦教语文

2021年,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建校十周年,转眼间,刘祖兰从徐中退休已有一年。把教书育人当做一生追求的她,离开学校却免不了怀念,写下一首徐中之歌盛满自己的诗意情怀:十年一剑经霜雪/旌麾三山五岳/策马天涯海角/兼程何惧星夜/铁骑若飞儿当烈/悲怀行世界/鸿博千秋业/树我凌云宏志/同一起/梦圆两江明月。

梦圆两江明月,这“梦”之于刘祖兰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语文教学梦,要追溯这梦的源头,还要从她6岁讲起。

在邻家孩子满山坡地疯耍的时候,刘祖兰最爱的是在梧桐树下把《新华字典》的拼音、释义翻来覆去地记个遍,在读书还是一种奢侈的年代,她抱着借来的《家》在昏暗的灯下看得泪流满面,第二天一早又匆匆送还。也许是童年时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样子太过于迷人,也许是上天注定,自己必定要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16岁的刘祖兰,在高考志愿上全填了师范,如愿进入当时的重庆一师,转身又一头扎进了她最爱的图书馆。

一直以来,刘祖兰都是个笔耕不辍的文学爱好者,即使站上三尺讲台后也没有改变。她说“语文=文学”,所以她从不为教书而教书。在她的课堂,只有“才子”“才女”们的对弈,无论是出题作文,还是即兴作诗,携手办刊,大家都乐在其中。她很注重仪式感,也在用心地营造文学氛围,班上每个人都有笔名,还有“以文抵债”“写诗替礼”的不成文规定,在她诗意的引导下,学语文在班上蔚然成风,甚至有学生毕业进入大学后,模仿她在学校牵头发起出版了刊物。

“语文不是简单的认认字、说说话,而是刻意追寻文学的境界。”刘祖兰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时常仰望星空,即使在长大成人后,也能因有文学相伴,通达从容,举止文雅,温润如玉。事实是,学生的确如此,在一封毕业多年的学生来信中,陈诚这样写道:因为你,我才开始并渐渐爰上包括历史在内的所有人文学科,最终决心修成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诚实感情的人。

刘祖兰与学生一起晨读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刘祖兰与学生一起晨读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她让同行又“嫉妒”又心疼到落泪

学生常说“作为您的学生,我倍感荣幸”,其实,刘祖兰的崇拜者、支持者不止有学生,还有对她百分之百的放心,交付任务从不问过程的领导,甚至有素昧平生,只通过文字了解她“事迹”的同行。在一篇博客中,这位叫胡言同行说:“我嫉妒刘老师的学生能为了找她在报刊上登寻人启事,嫉妒她在离开了讲台之后,还有学生发短信告诉她:落叶的声音秋知道,流泪的感觉心知道,大海的体温鱼知道,想你的滋味我知道。”

学生的爱并不是无端而起,这背后的故事充满了让人感动落泪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的父亲在弥留之际放心离去,她匆忙赶到医院说要收学生当干女儿。为了多给贫困女孩关爱,她常以家访的名义给学生送水果、糕点,在学生毕业时赠送连衣裙,让她穿着新衣迈进高中。为了让插班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她特意买了两种颜色的苹果送给他们:“你们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情肯定如这只绿苹果一般青涩。但你们一定要相信,我们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欢迎你们,希望你们尽快融入我们这个班级,让自己的心情像这只红苹果一般香甜可口。”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她为学生做了太多太多,多到自己的女儿会说“妈妈,你对学生比对我好多了”,多到上课下课,学生争先要接送刘祖兰往返教室、办公室,多到一篇报道有数百人为她写诗留言。但对她自己而言,这一切都理所应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让他们拥有快乐、自然的成长环境,是我的义务。”

每个徐中之师都可以是刘祖兰

在一堂开放课上,学生对刘祖兰的评价写满了整块黑板,“情怀”“魅力”“热爱”……一位学生说她是“带着梦在教语文”。刘祖兰闻得,犹如醍醐灌顶,说自己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概括自身,却被一个学生说到心坎上了。

在徐中,这种“梦”每个教师都有,她们以生为本,不计得失,认为“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为学生做好一件事后却总想着再进一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上,刘祖兰时任教研组长,团队前方、后方配合好不默契,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的殊荣。如果每个人坚信“进步就是优秀”,那么每个徐中之师都可以是刘祖兰。

“徐中的教师对待学生从不藏私心,总是在全心全意地付出。”刘祖兰对于徐中的教学团队很是自信,她说,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都会向她怀念徐中,会向她倾诉:高中的老师好像都冷冰冰的,自己很难在新学校获得以前那种,师生之间热切交流,互相关爱的幸福感了。

“三年很短,只希望自己能给予学生慢一点,多一点的爱。”刘祖兰很珍惜自己带的每一届学生,也很怀念在徐中的每一天,她在那首徐中之歌里写道:你是我一生的家园。在这个崇尚“进步之美”的家园里,刘祖兰以精神贵族的身份留下了一份纯净无暇的教育理想,也许在很多年之后她会渐渐被后人们忘记,但这份“以美育人”的教育理想将会延续至徐中的每个明天。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十周年特辑 |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六) 刘祖兰:在诗意语文中留下梦的痕迹

2021-05-26 14:50:34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导读:

徐悲鸿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2011年,啸马雷厉,桃李林起,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在江北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熠熠而生,延续了先生的“道”“艺”精神。

十年来,徐悲鸿中学形成了“低进高出、优进优出”的质量特征,打造了“让平凡的孩子不平凡、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的质量优势,诠释了徐中进步教育的深刻内涵。老百姓都称赞徐中:德育管得严、教学抓得紧、学生学得活、中考考得好!

站在十年办学之际的徐中之师,会如何展望未来?他们又是如何肩负起育人使命?让我们翻开教育的篇章,由徐悲鸿中学的6位教师,带我们探清徐中十年来的奋蹄登高路,触摸学校的发展脉络和宏大图景。

毕业生回校看望刘祖兰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毕业生回校看望刘祖兰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4日14时34分讯(唐纯)2006年,学生一条短信,让已经离开讲台的她,毅然放弃当官的机会回到学校。

2007年春节,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为了找到她,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想给她拜个年、送上一句祝福。

2012年,学生凌晨发长文向她诉思念:我全部梦想的起点都发源斯、启蒙于斯。

……

以上故事的主人翁叫刘祖兰,她是学生的“女神”“兰兰姐”“刘妈妈”,是让同行又“嫉妒”又心疼落泪的良心教师,也是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记者眼中别有生趣的精致女性。重庆“最美女教师”、重庆市优秀教研组长、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这个头衔荣誉不胜枚举,却视名利得失为无物的语文教师,甘于平凡,深耕教坛37年,在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留下了一方教育的理想净土。

刘祖兰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_看图王
刘祖兰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_看图王

带着梦教语文

2021年,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建校十周年,转眼间,刘祖兰从徐中退休已有一年。把教书育人当做一生追求的她,离开学校却免不了怀念,写下一首徐中之歌盛满自己的诗意情怀:十年一剑经霜雪/旌麾三山五岳/策马天涯海角/兼程何惧星夜/铁骑若飞儿当烈/悲怀行世界/鸿博千秋业/树我凌云宏志/同一起/梦圆两江明月。

梦圆两江明月,这“梦”之于刘祖兰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语文教学梦,要追溯这梦的源头,还要从她6岁讲起。

在邻家孩子满山坡地疯耍的时候,刘祖兰最爱的是在梧桐树下把《新华字典》的拼音、释义翻来覆去地记个遍,在读书还是一种奢侈的年代,她抱着借来的《家》在昏暗的灯下看得泪流满面,第二天一早又匆匆送还。也许是童年时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样子太过于迷人,也许是上天注定,自己必定要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16岁的刘祖兰,在高考志愿上全填了师范,如愿进入当时的重庆一师,转身又一头扎进了她最爱的图书馆。

一直以来,刘祖兰都是个笔耕不辍的文学爱好者,即使站上三尺讲台后也没有改变。她说“语文=文学”,所以她从不为教书而教书。在她的课堂,只有“才子”“才女”们的对弈,无论是出题作文,还是即兴作诗,携手办刊,大家都乐在其中。她很注重仪式感,也在用心地营造文学氛围,班上每个人都有笔名,还有“以文抵债”“写诗替礼”的不成文规定,在她诗意的引导下,学语文在班上蔚然成风,甚至有学生毕业进入大学后,模仿她在学校牵头发起出版了刊物。

“语文不是简单的认认字、说说话,而是刻意追寻文学的境界。”刘祖兰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时常仰望星空,即使在长大成人后,也能因有文学相伴,通达从容,举止文雅,温润如玉。事实是,学生的确如此,在一封毕业多年的学生来信中,陈诚这样写道:因为你,我才开始并渐渐爰上包括历史在内的所有人文学科,最终决心修成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诚实感情的人。

刘祖兰与学生一起晨读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刘祖兰与学生一起晨读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她让同行又“嫉妒”又心疼到落泪

学生常说“作为您的学生,我倍感荣幸”,其实,刘祖兰的崇拜者、支持者不止有学生,还有对她百分之百的放心,交付任务从不问过程的领导,甚至有素昧平生,只通过文字了解她“事迹”的同行。在一篇博客中,这位叫胡言同行说:“我嫉妒刘老师的学生能为了找她在报刊上登寻人启事,嫉妒她在离开了讲台之后,还有学生发短信告诉她:落叶的声音秋知道,流泪的感觉心知道,大海的体温鱼知道,想你的滋味我知道。”

学生的爱并不是无端而起,这背后的故事充满了让人感动落泪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的父亲在弥留之际放心离去,她匆忙赶到医院说要收学生当干女儿。为了多给贫困女孩关爱,她常以家访的名义给学生送水果、糕点,在学生毕业时赠送连衣裙,让她穿着新衣迈进高中。为了让插班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她特意买了两种颜色的苹果送给他们:“你们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情肯定如这只绿苹果一般青涩。但你们一定要相信,我们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欢迎你们,希望你们尽快融入我们这个班级,让自己的心情像这只红苹果一般香甜可口。”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她为学生做了太多太多,多到自己的女儿会说“妈妈,你对学生比对我好多了”,多到上课下课,学生争先要接送刘祖兰往返教室、办公室,多到一篇报道有数百人为她写诗留言。但对她自己而言,这一切都理所应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让他们拥有快乐、自然的成长环境,是我的义务。”

每个徐中之师都可以是刘祖兰

在一堂开放课上,学生对刘祖兰的评价写满了整块黑板,“情怀”“魅力”“热爱”……一位学生说她是“带着梦在教语文”。刘祖兰闻得,犹如醍醐灌顶,说自己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概括自身,却被一个学生说到心坎上了。

在徐中,这种“梦”每个教师都有,她们以生为本,不计得失,认为“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为学生做好一件事后却总想着再进一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上,刘祖兰时任教研组长,团队前方、后方配合好不默契,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的殊荣。如果每个人坚信“进步就是优秀”,那么每个徐中之师都可以是刘祖兰。

“徐中的教师对待学生从不藏私心,总是在全心全意地付出。”刘祖兰对于徐中的教学团队很是自信,她说,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都会向她怀念徐中,会向她倾诉:高中的老师好像都冷冰冰的,自己很难在新学校获得以前那种,师生之间热切交流,互相关爱的幸福感了。

“三年很短,只希望自己能给予学生慢一点,多一点的爱。”刘祖兰很珍惜自己带的每一届学生,也很怀念在徐中的每一天,她在那首徐中之歌里写道:你是我一生的家园。在这个崇尚“进步之美”的家园里,刘祖兰以精神贵族的身份留下了一份纯净无暇的教育理想,也许在很多年之后她会渐渐被后人们忘记,但这份“以美育人”的教育理想将会延续至徐中的每个明天。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