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风骨 南麓荣光│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优秀校友寻访录①邹洁:一家四代七口人皆为校友 母校是一生的眷恋

雪松风骨 南麓荣光│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优秀校友寻访录①邹洁:一家四代七口人皆为校友 母校是一生的眷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1-07

核心导读:

八龄二外,傲然挺立。

抚今追昔,感慨丛集,遐思翩翩。

曾经求学于斯,成长于斯,师声语语,师恩萦怀;浮影历历,仿若昨天。收获知识之甘甜,涵养品性之美好,汲取青春之阳刚,点燃灿烂之激情,追寻文化之佳境,放飞人生之梦想。

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也承载着每一位校友的理想与远方。为此,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开启优秀校友寻访录活动,通过他们的口述,重现重庆二外的往昔与今朝。

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追忆那些难忘的记忆和时光,追忆在这片热土上值得怀念的人和事……

邹洁中学照片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人物档案

邹洁,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初61级、高64级学生,1964年考入北京建工学院,毕业后从事高中数学教育工作,2000年退休于重庆市南坪中学。

邹洁(左一)与当年的物理老师周光烈、刘惠莉,同学刘惠珊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邹老您好!很高兴您今天能接受采访。您初中及高中皆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求学,可否讲讲您与学校的情缘?

邹洁:我是学校初61级、高64级毕业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建工学院。我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我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情怀。

我的父亲叫邹德忠,在1949年于北京参加完开国大典后,跟随当时的西南服务团财经大队金融支队由北京出发,南下重庆。并于当年12月抵达重庆,进驻重庆军管会,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西南地区金融系统的老革命。

在重庆工作后,父亲历经市人民银行、市银行学校等工作单位,于1958年“全民支援教育战线”,来到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任教语文及班主任工作,任劳任怨,克尽职守二十年。

我们兄弟姊妹8人,除了我以外,我的大妹、五妹、八妹都是校友。在六十年代,当时上下黄桷垭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没有交通工具。每周六母校放归宿假回家,我父亲带领我们几姊妹只能从一棵树山间小道,或黄桷古道下山到上新街,再到长江边的龙门浩乘轮渡到渝中区望龙门爬坡上去,回到小什字的家中休整一天,周日又陪着我们过河翻山越岭回到学校,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整整六年美好又艰苦的学习。

所以说母校就相当于我们的家,我们都是母校的人,因此我们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

邹洁父亲邹德忠老先生与学生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您初中及高中的6年求学时光,也可以说是人生中非常值得回味的留念,能不能分享下这6年当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邹洁:回忆有很多,我想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觉得母校的环境十分优美。母校依南山之秀,傍涂山湖之灵,坐落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之中,是一个静心学习的好地方。给我们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至今仍屹立在原甲乙两幢教学楼之间的苍翠雪松,那是母校的魄力所在。

雪松见证了从四女中、四中再到二外80年变迁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学子及学校的成长、壮大、发展。挺拔傲立的雪松精神和风采,也时时激励着我们坚强、自立、自强、不屈不挠地面对学习及生活。

第二个方面就是,虽然当时的环境很艰苦,但是我们生活、学习很开心。当时的食堂等建筑都还是茅草房,设施还是很艰苦。学校当时有个饲养场,会养一些兔子、猪、羊、牛等家畜家禽,每个年级、每个班都会轮流参加学校的劳动锻炼课,给学校饲养场养的兔、羊、猪、牛等打草,或到学校后的凉风垭给学校食堂挑煤。这些劳动让我们学会了基本劳动技能,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品质,为我们竖立了艰苦朴素的生活理念。

第三个就是母校当时的师资队伍特别强。在这片学习氛围浓厚的热土上,母校有着超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这些老教师们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理念,辛勤耕耘,精心教学。那时数学实行分科教学,解析几何刘德新老师、立体几何周用学老师、代数马昌秀老师、三角况力士老师,他们的教学教法、板书,循序渐进,由淺入深,层层分折,剥离重点、难点、解题思路,层层递进,直至破解……,让我们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不仅学习起来很有兴趣,也让我们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我真的受益匪浅。他们的指导对我后来的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我感谢这些优秀的老教师为人师表的好品质,我时时怀念他们,向他们学习。

还有我的物理老师周光烈、刘慧莉,我的班主任朱淑德等老教师都给了我很多帮助与支持,直到现在我也时常怀念他们美好的品行。

第四个方面就是我的父親邹德忠,他称得上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慈父。我上高中时,热衷于学习,忽视锻炼身体。为了抓紧时间做题、看书学习,经常课间操躲在教室不出去,我父亲总是来到教室,把我拉到操场参加锻炼。他对我另外几个在校读书的妹妹也是很严格。所以我每次来到母校,总是情不自禁想起我那严肃又慈祥的老父亲的音容笑貌,怀念他站在讲台上那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的教学风采。

邹洁与两位同为校友的妹妹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听说除了您的父亲、妹妹以外,您的儿子和孙女也是二外的校友,可否讲下为什么一家四代都会选择同一所学校?

邹洁:之所以一家四代都是校友,我想这不仅是一种血脉的传承,也是因为母校精神给予我们的选择。

我的大儿子是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重庆市第四中学校)初81级学生,我的大孙女秦源蔓是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初2O18级、高2O21级学生,学习优秀,且爱好广泛。我孙女说很多亲人都曾在这里学习、工作,她觉得这是一种缘份。所以小升初时,孙女毫不犹豫选择了二外,目前在学校的雪松班学习,已经进入高三冲刺复习阶段。她说一定会考出理想成绩,不辜负老师、二外和家长的期望。

我们一家四代七口人情系母校、热衷母校、厚爱母校,感恩母校的代代情结永不忘怀。

2020年底母校举行建校80周年成果展活动时,还邀请了我们一家作为主角拍摄了校庆宣传片。之所以选择我们这个家庭,我觉得也是因为我们家四代见证了母校成长、发展、壮大、腾飞的全过程,我感到十分荣幸。

华龙网:进入新时代,您觉得现在的二外应该怎样培养具有中华灵魂、世界眼光的学生?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邹洁: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讨论过,我曾经给学校建议,要将杰出的校友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请他们多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校友的奋斗故事,感染和影响现在的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传承。希望母校越来越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雪松风骨 南麓荣光│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优秀校友寻访录①邹洁:一家四代七口人皆为校友 母校是一生的眷恋

2021-01-07 16:26:35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导读:

八龄二外,傲然挺立。

抚今追昔,感慨丛集,遐思翩翩。

曾经求学于斯,成长于斯,师声语语,师恩萦怀;浮影历历,仿若昨天。收获知识之甘甜,涵养品性之美好,汲取青春之阳刚,点燃灿烂之激情,追寻文化之佳境,放飞人生之梦想。

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也承载着每一位校友的理想与远方。为此,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开启优秀校友寻访录活动,通过他们的口述,重现重庆二外的往昔与今朝。

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追忆那些难忘的记忆和时光,追忆在这片热土上值得怀念的人和事……

邹洁中学照片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人物档案

邹洁,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初61级、高64级学生,1964年考入北京建工学院,毕业后从事高中数学教育工作,2000年退休于重庆市南坪中学。

邹洁(左一)与当年的物理老师周光烈、刘惠莉,同学刘惠珊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邹老您好!很高兴您今天能接受采访。您初中及高中皆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求学,可否讲讲您与学校的情缘?

邹洁:我是学校初61级、高64级毕业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建工学院。我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我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情怀。

我的父亲叫邹德忠,在1949年于北京参加完开国大典后,跟随当时的西南服务团财经大队金融支队由北京出发,南下重庆。并于当年12月抵达重庆,进驻重庆军管会,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西南地区金融系统的老革命。

在重庆工作后,父亲历经市人民银行、市银行学校等工作单位,于1958年“全民支援教育战线”,来到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任教语文及班主任工作,任劳任怨,克尽职守二十年。

我们兄弟姊妹8人,除了我以外,我的大妹、五妹、八妹都是校友。在六十年代,当时上下黄桷垭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原重庆市第四女子中学)没有交通工具。每周六母校放归宿假回家,我父亲带领我们几姊妹只能从一棵树山间小道,或黄桷古道下山到上新街,再到长江边的龙门浩乘轮渡到渝中区望龙门爬坡上去,回到小什字的家中休整一天,周日又陪着我们过河翻山越岭回到学校,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整整六年美好又艰苦的学习。

所以说母校就相当于我们的家,我们都是母校的人,因此我们对母校有着深深的眷恋。

邹洁父亲邹德忠老先生与学生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您初中及高中的6年求学时光,也可以说是人生中非常值得回味的留念,能不能分享下这6年当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邹洁:回忆有很多,我想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觉得母校的环境十分优美。母校依南山之秀,傍涂山湖之灵,坐落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之中,是一个静心学习的好地方。给我们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至今仍屹立在原甲乙两幢教学楼之间的苍翠雪松,那是母校的魄力所在。

雪松见证了从四女中、四中再到二外80年变迁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学子及学校的成长、壮大、发展。挺拔傲立的雪松精神和风采,也时时激励着我们坚强、自立、自强、不屈不挠地面对学习及生活。

第二个方面就是,虽然当时的环境很艰苦,但是我们生活、学习很开心。当时的食堂等建筑都还是茅草房,设施还是很艰苦。学校当时有个饲养场,会养一些兔子、猪、羊、牛等家畜家禽,每个年级、每个班都会轮流参加学校的劳动锻炼课,给学校饲养场养的兔、羊、猪、牛等打草,或到学校后的凉风垭给学校食堂挑煤。这些劳动让我们学会了基本劳动技能,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品质,为我们竖立了艰苦朴素的生活理念。

第三个就是母校当时的师资队伍特别强。在这片学习氛围浓厚的热土上,母校有着超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这些老教师们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理念,辛勤耕耘,精心教学。那时数学实行分科教学,解析几何刘德新老师、立体几何周用学老师、代数马昌秀老师、三角况力士老师,他们的教学教法、板书,循序渐进,由淺入深,层层分折,剥离重点、难点、解题思路,层层递进,直至破解……,让我们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不仅学习起来很有兴趣,也让我们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我真的受益匪浅。他们的指导对我后来的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我感谢这些优秀的老教师为人师表的好品质,我时时怀念他们,向他们学习。

还有我的物理老师周光烈、刘慧莉,我的班主任朱淑德等老教师都给了我很多帮助与支持,直到现在我也时常怀念他们美好的品行。

第四个方面就是我的父親邹德忠,他称得上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慈父。我上高中时,热衷于学习,忽视锻炼身体。为了抓紧时间做题、看书学习,经常课间操躲在教室不出去,我父亲总是来到教室,把我拉到操场参加锻炼。他对我另外几个在校读书的妹妹也是很严格。所以我每次来到母校,总是情不自禁想起我那严肃又慈祥的老父亲的音容笑貌,怀念他站在讲台上那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的教学风采。

邹洁与两位同为校友的妹妹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听说除了您的父亲、妹妹以外,您的儿子和孙女也是二外的校友,可否讲下为什么一家四代都会选择同一所学校?

邹洁:之所以一家四代都是校友,我想这不仅是一种血脉的传承,也是因为母校精神给予我们的选择。

我的大儿子是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重庆市第四中学校)初81级学生,我的大孙女秦源蔓是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初2O18级、高2O21级学生,学习优秀,且爱好广泛。我孙女说很多亲人都曾在这里学习、工作,她觉得这是一种缘份。所以小升初时,孙女毫不犹豫选择了二外,目前在学校的雪松班学习,已经进入高三冲刺复习阶段。她说一定会考出理想成绩,不辜负老师、二外和家长的期望。

我们一家四代七口人情系母校、热衷母校、厚爱母校,感恩母校的代代情结永不忘怀。

2020年底母校举行建校80周年成果展活动时,还邀请了我们一家作为主角拍摄了校庆宣传片。之所以选择我们这个家庭,我觉得也是因为我们家四代见证了母校成长、发展、壮大、腾飞的全过程,我感到十分荣幸。

华龙网:进入新时代,您觉得现在的二外应该怎样培养具有中华灵魂、世界眼光的学生?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邹洁: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讨论过,我曾经给学校建议,要将杰出的校友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请他们多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校友的奋斗故事,感染和影响现在的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传承。希望母校越来越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