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赋能教育!2020年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重庆璧山班)在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成功举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6日16时30分讯(韦燕)12月14日至15日,由中央电教馆主办,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璧山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共同承办的2020年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重庆璧山班)在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海南等省市的200余名中小学骨干校长参加培训。
2020年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重庆璧山班)在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
2020年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重庆璧山班)在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
此次专项培训,包括专家讲座、应用经验分享、现场课堂观摩、专家点评等内容。由教育部2020年评选出的24所“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学校分别对全国2000名校长、4000名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近年来,璧山区智慧教育发展迅速,先后获评重庆市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全国教育现代化监测点,成功承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重庆市智慧教育区县推进现场会,智慧教育做法及经验编入《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报告》,正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教育领航区。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以合作办学为引擎,以“评价改革”为抓手,以智慧教育为方向,教育改革成效彰显,成功创建为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学校。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副主任钟苇笛主持开班仪式。她强调,“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代表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在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背景下,大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发展,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彭鹏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彭鹏代表璧山区教委,向与会专家、校长介绍了璧山区教育发展全景图和璧山区智慧教育新样态。
中央电化育馆项目负责人李静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中央电化教育馆项目负责人李静提出培训目标和要求,疫情以来,国家层面能够迅速实现“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与十八大以来“三通两平台”密不可分,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此次培训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参训学员的信息素养。
开班仪式后,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团队通过专题汇报和现场课堂向参会者全方位展示学校创新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核心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育教学变革情况。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校长伍伟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长伍伟以《信息化助力学校教育变革》为题介绍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副校长王坤俊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副校长王坤俊作《强化空间应用,提升办学品质》专项报告。报告指出,学校创新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带来“一提升四转变”: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课堂形式、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和评价方式转变。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教师李红玫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教师李红玫以《智慧赋予教学变革新活力》为题分享教学案例。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教师杨琳、孙梓铭上展示课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教师杨琳、孙梓铭上展示课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实验小学校教师杨琳、孙梓铭分别展示了小学数学、英语课。课堂上,师生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开展智慧化的教与学。随机抽问,即时抢答,让学习更公平;小组互动,拍照上传,互改互评,让课堂更有趣;资源共享,师生,生生互动更便捷,课堂更高效。大数据,全景化,学情真实呈现,教学精准实现。
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邓爱妮点评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苏遗华点评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学科教研员苏遗华、邓爱妮分别就两堂课作专业指导与点评。
脑科学测评参观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张虹教授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15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张虹以《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为题作专项培训。他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其交互、共享、创新的特性,更利于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目标。张虹还分享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评价指标与具体实施办法,为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明了方向。
会后,与会者参观校园,与学校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大家对学校创新使用学生成长观测平台和脑科学测评使学生评价结果科学化和可视化赞不绝口。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不断发展的源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吹响了教育奋进的号角,教育信息化并将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