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身修为 造一卷隽永|重庆市育才中学校80周年校庆系列报道之“育才之师”第四期③ 王田丽: 刚柔并济 解锁“跨界”女神的“成功密码”
编者按:
1939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民族危难之时创办育才学校。数年来,陶行知将“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等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贯穿在办学中。育才学校也因此成为在国难当头之际,破千难万苦而努力坚持下来的“培养人才之幼苗”之地,其顽强的生命一直延续到今天。
八十年来,陶行知先生的光辉思想一直引领着育才中学的发展,指引着育才中学的老师们前行,“大爱”“奉献”“求真”“创造”成为育才教师的座右铭,融进每位育才教师的血液中,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育才之师”第四期,我们走进3位老师的“创造”故事,去聆听辛勤耕耘的教育心声,去捕捉无私付出的暖心细节,去感受润物无声的师者力量。
王田丽近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5日15时30分讯(韦燕)狼人杀,化妆趴,冷餐会,拉丁遇瑜伽……确认过眼神,育才中学这位女老师有点不一般!与学生斗智斗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做得了“河东狮”,学得来“俏佳人”,明眸善睐,巧笑盼兮,甚是聪慧。
王田丽与学生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这位“lily”老师很特别
嗨,你眼中的数学女老师长啥样?
是戴着厚重的方框眼镜,穿着朴素,略显笨拙“一书不离手,教具手上有”的“灭绝师太”,还是脾气暴躁,喜怒难定“说风就是雨”的“数学怪咖”?
都不是!育才中学这位数学女老师绝对颠覆传统。狂欢夜、冷餐会、密室逃脱、集体嗨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数学课“飙”英文,“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怼到你“无语”,形体课上拉丁瑜伽秀不停,素质拓展“破冰行动”大开脑洞,美剧欣赏德育教学两不误,“一带一路”物流园说走咱就走!
没错,这位“lily”老师有点牛!学习生活两不误,“金点子”层出不穷,一波接着又一波。
你以为她是“不务正业”?她用实力告诉你什么叫“工作生活两不误”。2011年获评重庆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12年获评重庆市三八红旗手,2012获评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优秀教练员,2015年获评重庆市优秀班主任,2015年获评全国师德标兵,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所带班级和谐奋进,学风班风优良,全面发展,连年被评为先进班级,许多学生考上国内外最顶尖大学。
王田丽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带上学生“玩”跨界
王田丽是一个有个性的育才之师。
她是数学教师,但数学之外,亦有天地;她是班主任,刚柔并济,是严师,也是益友,能“嗨”又能玩;她是母亲,但她的孩子又绝不止一两个。
她总说,育才人要有“大育才”的意识,要创造人生成果的最大值。“无限放大两个世界,一个有你,一个无你,寻找两个世界的差异,那就是你的价值。”
所以,她乐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差异化,让学生的特点成为优点,利用学科竞赛,特长生等各种渠道发现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力。送多名学生参加竞赛,并获得奥赛省级一等奖以上,最高成绩为国家金牌并进入集训队,让学生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是我工作中最快乐的事情!”
王田丽始终认为一个人学会幸福的能力是会受益终生。因此,在课堂之余,她也致力于创造更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相处模式。提供学生对班级事务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思考班级内部管理模式,加深学生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构建班级凝聚力。
她喜欢新东西,也喜欢让学生去尝试新东西。
她教学生学习知识,更教会学生创造知识。在数学这个注重逻辑推理的创造之地,她创造性地提出"小组探究"、"问题导学"等环节,增强数学课堂的活跃性。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采取自研+老师提问学生解决+学生提问学生解决+学生小结老师引导的模式,尽可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同时,她在班上大胆开设瑜伽课、形体课、街舞课,举办化妆舞会、冷餐会等,带上学生玩“跨界”。和学生一起感受建川博物馆,一起举办读书沙龙,一起录制心理健康节目……践行老校长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想,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育才之师”。
教育心声:育才人要有“大育才”的意识,要创造人生成果的最大值。无限放大两个世界,一个有你,一个无你,寻找两个世界的差异,那就是你的价值。
教师档案:育才中学高中数学教师,“重庆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优秀教练员”、“重庆市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标兵”,她乐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差异化,利用学科竞赛、特长生等渠道发现学生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多名学生获得奥赛省级一等奖以上,最高成绩为国家金牌并进入集训队;多名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从教12年,一直作为班主任,长期陪伴学生身边,于学生而言,她不光是良师,更是益友。
后记
1907年,在内忧外患的逼仄下,危厄之局的时代里,16岁的陶行知卧墙立书“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自勉于世。
此后,奉为金科玉律,一路创造,一路奋发,一路图强。
从耶稣内地会所的学堂到南京金陵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又从文学、市政学到教育科学,以杜威、孟禄为师,兜兜转转,不改初心。1917年,在回国的船上,即立下“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志,矢志不渝。
创学校,救难童,做创造先锋,培养“一代胜似一代”的人材幼苗,名闻中外。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八十年来,这一“创造”思想赓续至今,在育才的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生活之间相互启迪,相互裨益。李鸿、曾中君、王田丽他们是“育才之师”的一个个缩影,也是万千育才人“创造”的接续者,传承者以及见证者。
我们坚信,未来属于创造。若能恪守初心,精研纲要,则必如中流砥柱,提挈于中西,纵横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