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思录】以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五一”长假再度上演“人从众”场面,旅游人气火爆再现。其中,领略缤纷斑斓的民族文化成为许多人在这个热度非凡的假期里乐享生活的“打开方式”。包括众多青少年在内的八方游客观民族风貌、品民族风情,大赏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盛宴,在了解、感知、分享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中欢度美好时光。
博大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地参与文旅市场“赛马比拼”的“拿手家当”,也让游客沉浸式、立体式体悟中华民族之源、中华文化之美、中华道德之光。云南民族村白族“绕三灵”民俗会、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服饰文化展演等各地节目精彩纷呈,各民族共同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彩篇章让人回味无穷。文博热也持续升温,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用文物古籍解码“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游客铺展开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而各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也是人山人海,游客在零距离与中华文化面对面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民族之根,文以固之。如何趁“五一”文旅热持续打造民族文化名片,把火爆出圈的民族文化“流量密码”切实转化为常态长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制胜之棋”,是事关新时代民族工作守正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代课题。
要下好共识凝聚“先手棋”。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桑海沧田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格局。在各民族交融汇聚并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浩瀚征途中积淀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是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要提高政治站位、思想高度,充分认识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真正提升做好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自觉性坚定性能动性。要以党建统领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机制搭建,为加强和改进民族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汇聚澎湃动能。
要下好资源建设“关键棋”。民族文化根植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产生于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彰显着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趋势。要秉承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史料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廓清和梳理民族文化遗迹和遗址、文物和档案、设施和场馆等,盘活民族文化的“一池春水”,着力构建人、事、物、魂“四位一体”民族文化资源库。必须摈弃“粗放型”的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模式,克服“碎片化”的民族文化资源结构性短板而造成整体性功能弱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新时代背景持续激活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最终形成全面立体的民族文化资源体系。
要下好民族经济“组合棋”。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助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着力研究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问题,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活化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生产力转化。因势而进、因时而新,紧密结合当地经济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适宜围绕民族文博事业、民族文化旅游、民族艺术创作、民族影视展播、民族非遗传承等方面久久为功,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要下好宣传教育“长远棋”。让宣传教育“聚人气”“冒热气”“接地气”,努力营造热爱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的良好局面。一体打造“家门口”的宣传阵地和网络上的宣传平台,充分依托报刊、广播、电视以及宣传栏、宣传墙、宣传屏、宣传窗等传统载体,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微信、微博、短视频及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运用,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叙事和传播范式。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在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推动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有形有感有效,在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作者:覃元理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