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更多学校的必答题。
  但科研这条路,知易行难,道阻且长。同样一道难题,渝北中学却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5年来,市级立项课题9项,4项结题,5项在研;区级立项20项,结题15项……
  国家级赛课一等奖3项、部级优课奖6项、市级赛课一等奖8项、市级优课一等奖20项、特等奖2项,区级赛课一等奖66项……
  这些,都是属于渝北中学科研团队的荣耀。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他们是风帆,用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向善的力量,助推重庆市渝北中学校这艘“大船”一路乘风破浪。
  他们是旗帜。指引着渝北中学的老师们,穿过迷雾,寻找前行的方向。
  他们是星光。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散发着明媚而柔和的光芒,照亮学子的求学之路。
  2013年,渝北中学大多数老师对“课题”二字完全无感,只有部分老师参与学校层面的课题,课题规范不够,报告质量也有待提高。
  改变发生在陶克华校长的到任之后。陶校长考虑到教育教学需要,以及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个人发展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科研,鼓励全体老师人人参与做课题。从此,渝北中学的科研工作开始走向新征程。
  “死命令”一下达,老师们顿时手足无措。课题该如何做、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难题。
  对此,教科处发挥自身作用,不仅给予了细致指导,还把老师送出去,把专家请进来,协助老师们从文本模仿到实地请教,慢慢地在做课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老师们虽然敢做了,可初期效果并不理想。学校与渝北区教科所专家联系,给学校老师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不断进步。
  在课题开题指导会上,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治国感叹:渝北中学的课题标准规范、课题质量和教师能力大为提高。简单的几句话,对渝北中学的老师而言,却是莫大的鼓励。
  如今,渝北中学的课题研究氛围空前浓厚,项目课题参与人员每年达到200多人次。虽然课题研究氛围有了,但渝北中学人还不满足,他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课题立足教育教学常规,如何通过课题这个支点,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固然有千万条,但实践证明,以赛促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更为明显。渝北中学很早就洞悉了这一原理,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开办了青年教师研修班。
  每年,学校青年教师都要举行“汇报课展示”,在汇报课展示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将代表学校参加区级、市级乃至国家级赛事。
  为了保证赛课质量,渝北中学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每次赛课都成立专门指导团队、一人赛课集体出力……虽然这个方法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随之带来的难题也逐渐显现。
  “一人赛课需要一个团队来指导,会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多个团队的情况,人员交叉,不仅让指导老师吃不消,更让团队工作呈现出混乱状态。”教科处主任王明海表示。
  为此,渝北中学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重点赛课进行团队指导,一般赛课组内集体打磨。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学校将成立教学督导中心。
  在学校高度重视下、在多元平台的磨练下,渝北中学出了不少赛课能手,而赛课背后是教师能力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赛课之路荆棘遍布、困难重重,但这群渝北中学人却为了学生、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乐不此彼,在赛课之路上且歌且行。
  其实,在渝北中学,还有很多这样的团队,他们用行动展示着集体和个人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而正是有了无数个这样的渝北中学人,他们不忘初心,深耕教育,才让教育的华章越写越壮丽。
  “做课题为我的教育生涯打开了一扇窗,我对知识的广度、深度都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杨明芬说,做课题之后,她不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将科研的想法融入备课中,这种做法让教学思路更加开阔。
  做课题之初,杨老师不知如何下手,她主动找到汪红老师“取经”,详细了解课题的相关做法。“做课题需要深入思考、要写论文,当时我的思维很散、很凌乱,经常利用晚上时间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
  在前渝北区进修学校教科所常务副处长余国源的指导下,杨明芬成功做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课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建设和谐文化校园》,之后又延伸做了主题为《 以文明礼仪教育为载体的办学特色研究》课题,她踏出的这一小步,开创了学校的先例,填补了当时学校无课题的空缺。
  《中学生开展民防教育的策略研究》《 重点中学推进微课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学生开展民防教育的策略研究》 《 重点中学推进微课建设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以来,杨明芬做的课题不在少数,每一个课题的成功都助推她向前迈进一步。  
  2014年11月,张颖到教学岗位刚2个月左右,就迎来了“渝北区精品课大赛”,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赛课。
  “首次参加,我毫无经验和头绪,虽然有些担心和害怕,但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张颖说,赛课能打磨和锻炼人,这是新教师必须经历的,要想成长,就一定要历经痛苦。
  赛前一周才得知赛课主题为“常见的天气系统”,张颖一团乱麻:该如何做赛前准备?课件和教案如何才能做好?一连串的疑问让她焦虑不已。为了拿出最好的状态,她利用周末以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为赛课做准备。
  当她以为准备足够充分时,邀请了“师傅”王旭东前来听课,满怀期待地等待师傅的点评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内容过于冗长,逻辑思维混乱……”辛辛苦苦准备了好几天的内容,还在试讲环节就被全盘否定了,张颖来不及难过,立马重新打起精神修改教案和课件。
  从初入教坛开始,田永红就是赛课能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再满足于自身的成就。2010年开始,决定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老师在赛课方面有所突破。
  作为赛课指导老师,田永红全程参与到老师赛课的过程中。备课、构建教学环节、找创新点、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和实验等任何一个环节她都不放过。
  复杂的准备、精心的指导、反复修改……准备过程说不累是假的。田老师说:“累是所有参加赛课以及指导老师的共同感受。对于各位老师来说,赛课不仅仅是每天忙到凌晨,以及周末整天足不出户的身体劳累,更是精神上的疲惫。而我也与选手一起成长、进步、提升,当他们进步了,收获了,我也就快乐了”。   
  “大家都以为体育课很简单,但是其实比文化课更难上,特别是赛课。”赵老师表示,体育课除了课程设计外,还要考虑队形变换、内容编排、器材摆放。更为重要的是,体育课的学习效果当堂就能测试出来,这就很考验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
  就拿足球来说,学生射门次数、射门的多少就能很直观地反应足球课上得如何。
  2013年,赵老师赵老师参加了重庆市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他坦言,这都是组内成员集体协助的成果。赛课当天,共计有9名老师帮忙,李海强、段剑辉等老师到场帮忙摆道具、贴地胶、贴图形,老师们默默做着幕后工作,以便赵毅全身心投入课堂。
  特别是彭港老师为他提出的建议,解决了当时的赛课难题,这让赵老师记忆犹新。当时每个小组分了篮球场四分之一的场地练习,由于场地狭窄,学生间总会相互影响。
  彭老师提议每个小组采用打篮球的方式,只设一个球框,这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在赛课中也成了一大亮点。
  体育重在全民参与,除了有球员外,赵老师还设置了裁判员,希望通过多岗位设置,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老师的天职就是上课,但要带着全校教师的信任与嘱托去参加非教材篇目的赛课,对新教师刘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校内赛课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是参加本次比赛的不二选择,于是刘畅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由于是非教材篇目,所有的课程标准、内容选择、课程形式、环节和亮点的设置都要我们自行构思,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刘畅说,特别是教研组长李翼给予了很多帮助,协调班级、试课场地、构思框架、打造内容、打磨语言、控制神态……老师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由于课文内容较长,按照正常课时来上,相当于三四节课的容量。如何把四节课的内容用一节课上完,还要上出特点?深思熟虑之后,刘畅和组内老师商量先梳理脉络,而后选取优美句子赏析,以题带读,让学生进行行文展示,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