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舞、桃李杯、园丁奖——在重艺,全露身上有不少闪光点。确实,还不到四十岁的全露,履历不可谓不精彩。 1990年,接触舞蹈才两年的全露,考进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六年后,由于在附中的优异表现,全露直接保送进入亚洲最好的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舞附中就在北舞的校园里,算起来,全露在北舞足足待了十年,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也是舞蹈生涯最美好的十年。【详情】 |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三峡博物馆、巴人博物馆,全露和他的同事看到了巴渝地区的传统壁画和古代石壁拓片,上面巴渝舞蹈独特的风格体态、动作形态和动势动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巴渝舞蹈失传已久,壁画和拓片呈现的只是静止的舞姿和手势,“现在没有人知道巴渝舞是什么样子。”【详情】 |
幼年选拔进入市文化局学员队,毕业后分配进入市京剧团,担任钢琴和定音鼓的演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样板戏不再独霸舞台,多种剧目逐渐百花齐放。一下子失了方向的刘引,陷入了低谷。 “那我就自己练琴吧。”刘引并没因迷茫而放弃自己的专业修炼,反而利用大把时间比往日更加刻苦地练习钢琴。刘引笑着说,当时家里的水泥地面都被硬生生“坐”出了“五个坑”——钢琴琴凳的四只脚和自己的后脚跟长时间压着粗粝的水泥地,而出现了明显的凹陷。【详情】 |
1986年对于刘引来说,绝对是一个转折。那一年,重庆音乐家协会为他在重庆人民剧院举办了解放以来重庆首次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也奠定了刘引在重庆钢琴届的影响力。 而与此同时,刘引开始参与重庆艺术学校的筹备工作,1986年5月,还在四川音乐学院读书的刘引接到了市文化局的调令,正式调入学校,他也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专职音乐教师。就这样,刘引在收获来自业界的肯定的同时,又从零开始,为重庆艺术学校的创办倾尽心血。【详情】 |
“音乐剧是古典格局从圣坛上走下来,是一种走向广大人民,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工业化、普及化的艺术”,“中国音乐剧之父”刘键的这番话,给了刘征宇很大的启发。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融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可以说集所有艺术表演形式之大成。刘征宇认为,音乐剧之所以能从宫廷和贵族圈子走向大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音乐剧的表现题材很宽,可以是历史故事,可以是世界名著,也可以是完全创新的另外一个世界。【详情】 |
音乐剧于刘征宇而言却是半路出家。 刘征宇的老本行是声乐。早在1992年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刘征宇就获得了民族唱法(专业组)荧屏奖。 虽然不是大奖,但当年的青歌赛可是人才济济,第一名是唱《咱当兵的人》的刘斌,第二名是唱《军港之夜》的吕继宏,还有魏金栋、韩延文等著名歌唱家。刘征宇作为重庆市的唯一代表,能与这些全国最好的歌唱人才同台竞技,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专业实力。【详情】 |
米若川出生于音乐世家,也是教育世家,从爷爷那辈开始一直到父亲、母亲、姨妈、小姨、小姨父,全是老师。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面,老师这个职业,“我觉得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很多人就问我喜欢你这个职业吗?我觉得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我似乎生来就应该是做这行的。” 对于米若川来说,他希望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我的价值是依靠我的学生来体现的,那么我自己可以体现吗?可以啊,我自己开过音乐会,担任过独奏、协奏等,但那体现的仅是我的个人能力,我所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详情】 |
1971年,43天大的米若川就随家人回到重庆,他母亲在市京剧团学员队——重艺的前身——担任声乐教学工作,一家人也就住在杨家坪的老艺校那里。7岁以前,米若川一直在那生活,长江剧场到处都有他滚铁环、玩耍的身影。到现在一提起老艺校,“那些画面就仿佛在我的脑海里放电影一样,是一幅幅的画”,米若川说,这种情感从未遗失过。 因此,1994年,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一年的米若川,一听到艺校的召唤,二话没说,放弃了在川音的工作回到艺校,第二年就当起了钢琴主科老师——给钢琴专业的学生上课。24岁就教钢琴老师梦寐以求的主科,这是一种荣耀,也是很大的压力。【详情】 |
31年过去了,徐平还记得自己从师范院校毕业后第一次走进艺校的场景,“只有一个小操场,老师办公和学生学习都在一栋楼里。” 徐平坦言,当时确实有点后悔,“根本就不像个学校嘛,八十年代师范生很俏的,一三八中都抢着要。”也没有想过,在这里一待就是31年,一辈子也基本可以说是奉献给了艺校。 不仅环境相对“简陋”,筹备期的学校人员配备也并不完善。作为语文老师,徐平参与了第一批学生的招生工作,并草拟了艺校第一份招生简章。【详情】 |
在艺校最初的几年,给艺术专业的学生上文化课,成为徐平的最大挑战,“他们相当尊重自己的专业老师,但对于文化课却一点也不上心。” 经过痛苦的摸索,徐平渐渐发现,如果课堂上紧扣学生专业,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也可能会像上专业课那样投入。 有一次给舞蹈专业上公开课,讲冰心的《观舞记》。讲课之前,徐平给学生放了一段杨丽萍的舞蹈,再讲课文,明显就能感到他们听话了很多,也配合了很多,整个课堂氛围出乎意料的好。【详情】 |
在当下这个求新与求快的时代,国学有什么用处呢? “没有用。”张会回答,“但国学有力量。” 在张会的课堂上,没有枯燥的古文研读,也没有晦涩的文化理论体系知识,只有引人入胜融入国学精髓的小故事。“国学其实是融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不应该过于高深,国学就在身边。”张会说。 将国学经典演绎成生动的故事,是张会在重艺开创的国学传授新法。“对学生们来说,学习国学的意义在于心性和品格的塑造。”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授国学精髓,不仅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国学精神,也更易令学生接受。【详情】 |
张会是个爱书之人,休息时总爱与书为伴。但这几个月,她已经很久没有翻开自己爱的“闲书”了——自从负责了艺术教育系的工作,她就一直在研读相关的书籍,如何让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具有竞争力是她主要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会唱会跳有亲和力”,对于这一点,张会对学生们很有信心。重艺与许多幼儿园都达成了校企合作。【详情】 |
第一对中国摩登舞选手;连续12年斩获全国比赛冠军;第一对中国选手闯入英国皇家礼堂;第一对中国选手闯入黑池舞比赛职业新星摩登舞24强、职业摩登舞48强…… 细数李兆林与李小媛身上的荣耀,很难想象他们最初从事的职业:广州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从政界到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舞蹈界,为何会有如此转变?【详情】 |
2004年退役之后,李兆林与李小媛在香港带领富豪、名流学习国标舞。同时,也在深圳教导国家顶级国标舞学员。此时的他们,正可谓是名利双收。就在同行都认为俩人的人生轨迹将就此定向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又拐了个出其不意的弯:举家搬至重庆,专注国标舞院校专业教育。 当时,深居内陆的山城重庆并没有太多国标舞的基础。这样的决定,令旁观者百思不解。【详情】 |
模特训练,对陈学文来说,是个人兴趣爱好自然而然的拓展。“动感、夸张、表现力强。”1988年陈学文首次接触并开始学习健美操,1989年就开始编排健美操,1999年获国家一级健美裁判员、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资格,2010年获国家模特职业考评员资格。 2001年永川举办力帆形象小姐大赛,陈学文应邀担任决赛总教练,主要训练教模特们的站姿、坐姿、台步和自我介绍。这是陈学文第一次触电模特行业,第一次指导模特训练。【详情】 |
然而,重艺的学生确实是在陈学文手上,一步步走上了国家级、国际级模特比赛的舞台。
2011年6月,重艺2008级舞蹈专业的吴祉静,站在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模特表演技能大赛的T型台上,获得了中职平面组的二等奖。这是重艺学生第一次在国家级的专业模特大赛中获奖。 陈学文回忆说,模特训练是非常辛苦的。吴祉静和同学们当年也就是十三岁、十四岁的小姑娘,年龄最大的曾铮也才16岁。第一次穿上15厘米的高跟鞋,几乎都不能走路。台步训练,稍不留神就会扭脚。穿鞋训练不到两天,脚后跟就磨破了皮,简单用止血贴盖一下,就继续咬牙训练。一两个月下来,体型本来就偏瘦的学生,几乎人人都要瘦2-6斤。【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