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新闻发布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情怀。它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支撑。
  当他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黑板前的站立,他们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态,一种使命,一种宗教狂热,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是他们却不仅仅把它当做一种职业。教师培养的是人,塑造的是人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他们不仅要呵护学生、爱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责任,一种对教育的执著。
  今天,我们走进重庆复旦中学这群怀着躬耕之心的教育人中间,解读他们对教育的执著和情怀。
  陶健是重庆复旦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曾多次被评为"重庆市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重庆市特级教师"……她撰写的论文有30篇获得全国、省市、区级奖,其中有18篇论文在各种刊物公开发表;参编写教辅读物16部,大都列入新华书店发行目录,在全市(省)范围内使用;从教28年,她教出了无数优秀的学生……这样一位老师,很难将她与收到过11张病危通知书、罹患"渐冻症"的病人联系在一起。
  2000年,陶老师患了重感冒,因为担任班主任,没有充裕的时间治疗,留下了后遗症,转成过敏性哮喘。她一直坚持白天上课,晚上输液,也没耽误过工作,没离开过她爱的学生。2005年以来,陶老师一直都担任班主任,同时还担任两个甚至三个高中班的语文教学工作。2008年,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年近五十而又身患顽疾,天天都得服用激素才能正常呼吸的她,又担任了竹园分部住读班的班主任,每天24小时守护着她的学生们。2011年又担任年级组长,竭尽全力地为年级组老师们服务,定时清洁老师们的办公室,全天候保证他们的饮用水……10年来,陶老师收到过11张病危通知书,仍然没有停下她为学生、为学校奉献的脚步。
  2016年2月26日,是陶老师上的最后一堂课。那时她被确诊为目前全世界都无法治疗的"渐冻症",按常理,她应该完全休息,但她趁着自己还没有严重到不能走不能说的程度时,还继续到校参与教育教学指导工作,照常参加语文组教研活动和学校各种活动,指导年轻教师。同事们都说陶老师是"拼命三娘",一个为了学校和学生甘愿奉献一切的人。陶老师说,她此生别无它求,只求在有生之年,能为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和莘莘学子竭心尽力。
  这几年来,陶老师带的都是文化成绩最差的班级。一个老师喜欢优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天性,一个老师要能热爱差生,却应算是一种境界、一种素质。她公平公正,不管贫富贵贱,也不论城市乡村,只要是她的学生,她都会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替他们辛苦为他们忙碌。"陶老师能做您的学生真的很享受!如果今生能教书,我们一定会做您这样的老师;如果真的有来世,我们还想要做您的学生!"得知陶老师生病后,她的学生纷纷写信回来关心她。"感谢您,我们的好妈妈(请允许淘气的我们这样叫您)!您的爱我们永远都无法报答,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愿把青春的二分之一折去,以换得您的健康快乐,幸福如意!"
  在曾焰的课堂上,历史并不那么晦涩艰深,她总是用最简明易懂的语言来给同学们讲课。曾老师说:"书本上的内容非常枯燥,所以我给它们融入了故事,让它们更通俗,更易懂。"干巴巴的历史课变成了故事会,学生们自然更喜欢历史。除此之外,曾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喜欢用图片、视频来给同学们说历史。她说,这样的方式更具体更生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接近历史。
  "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曾老师知道,要想把历史课上好,最关键的就是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充实课堂。只有一个真正博学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好,才能把历史教得好。历史课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生动形象地展示真实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的历史课堂,才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会让学生心驰神往。所以,曾老师坚持无论处于怎样忙碌的生活中,怎样浮躁的环境中,都保持读书的习惯。
  "教育是唤醒,而不应该是雕刻。"在曾老师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育人应以学生为本。历史课里并不是只有枯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应该有温度、有深度,更具生命力,她不仅要告诉学生历史上发生的故事,还要告诉学生故事背后的真相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哲学。作为老师,不是要去告诉学生应该走哪条道路,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独立思考,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这种尊重与包容,正是对学生的"大爱"。
  也正是在曾老师这种春风化雨式的言传身教中,学生们逐渐成长、成熟。去年5月份,曾老师班上的4个学生在较场口帮扶老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几位同学还成被评为感动重庆新闻人物。
  "孩子是一片土地,一切善知识的种子都早在里面。唤醒它,爱它,欣赏它,作为教师,除了这些,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从教16年来,陈春莲一直坚信给孩子一个笑如花,孩子自会给你一份暖如春。
  向勇(化名)是高一下期分班时转入陈老师班上,很多老师和同学都跟她反映向勇有抽烟的习惯。陈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悄悄观察发现向勇确实经常抽烟,有时候自习课也会溜到厕所抽烟。
  考虑到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比较叛逆,如果直接了当的批评,可能起不到任何效果,陈老师想到了一个比较委婉的方法。这一天,眼看向勇就要走进办公室了,陈老师赶快把父亲以前在医院照的片子拿出来,假装表情凝重的唉声叹气。向勇自然的问道陈老师为啥叹气,陈老师说,"我父亲平时要抽烟,但是最近检查出来他的肺上有问题,我正在犯愁怎么办呢。"向勇理所当然的说,都这样了,肯定要戒烟撒。陈老师装作苦恼的样子说,"戒烟不是那么容易的。"没想到向勇却说,"只有有决心,在加以监督,肯定可以的。"
  在第二周的班会课上,陈老师再次以父亲抽烟和肺的问题大做文章,在班上播放了很多肺部因为抽烟而病变的图片和视频,并郑重其事的感谢向勇提出的建议。同学们都看着他,他很不好意思。从那次之后,向勇抽的少了,后来又经过几次类似的劝解,他真的戒烟了。
  后来有一次向勇问陈老师:"老大,你是不是早就知道我抽烟啊?故意通过你父亲的例子来劝说我戒烟?"看着现在阳光的他,陈老师点了点头。"老大,谢谢您。我以后一定听您的,班上有啥事,你给我说,我一定给您办的好好的!"陈老师很欣慰的看着这个男孩,笑了。
  多年以来,陈老师一直在思考,究竟何为师生?在陈老师看来,教师与学生更像蜜蜂和花朵:对蜜蜂而言,花朵是生命的源泉;对花朵而言,蜜蜂是爱的使者。谁为谁奉献?谁该感谢谁?其实,无论师生,都在给与,都在接纳。师心如弓,孩子是搭在弦上的华丽的箭矢。箭终驰向无尽路上的靶标,弓心永存幸福的余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全国数学教育优秀园丁、重庆复旦中学周贵川老师22年如一日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努力让自己保持有"一桶水"的知识状态,做到启迪学生,授人以渔,用渊博的学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子。
  22年来,他先后带了多届学生,其中有大量学生考取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全国名校。在参加全国、全市的各种数学竞赛中,周老师所指导的大量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所带的每一个班级均被评为"渝中区优秀班集体"。
  周老师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教学反思笔记本,有空就在笔记本上写下课堂教学反思,包括讲课的要点、难点,学生的疑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探究,至今已经记录了20余本,上百万字。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的积累,对细节的追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他曾发表多篇论文,并主编、参编过多本数学教材。
  周老师一直坚持: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他常常为了为了整理一个数学资料,进入忘我的境界,真正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往往想起中午吃饭时才发现已经下午两三点了,匆忙去门口的小卖部买一盒方便饭就吃了。
  在周老师看来,老师最吸引学生的东西是知识,是老师真正丰富的内在素质,只要学生适合的、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的就是好的。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听周老师一节课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长期下去就会慢慢体会出其中的意味来,并喜欢上周老师的课了。
  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教育是我要的幸福,那就一辈子吧,这是我要的结局。"一如陶健老师正在践行的,重庆复旦中学的老师们用尽一生的精力,以教育的名义仰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