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学院的成立,填补了重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结构上的空白,重庆终于有了艺术类的高职院校。重庆有心学艺的孩子,终于可以免受车马劳顿之苦,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地迈入艺术殿堂。几个月后,学院就迎来了首批一百多名大学生。三年过后,他们毕业了。
  这161名意气风发、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大学毕业生,自然还未能完全意识到他们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意义。毕业临别之际,他们回顾三年大学生涯,会发现自身的成长与学院的发展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会发现艺术的根基已在校园日复一日的排演里悄然打下,还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是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四周的灯光暗了下来,柔和的聚光灯将自己包围。2014年5月的一天,刘泽慧第一次站在了梦寐已久的舞台中央。
  那是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一年一度的的专业技能大赛,刘泽慧作为学院戏剧影视系非遗音乐专业的大一学生,带 着她的独唱作品报名参赛。
  “完了完了,我当时真这么想的,头脑一片空白。”回忆起初赛的情境,刘泽慧只记得一个“大写”的“紧张”。
  那首《谁不说俺家乡好》,刘泽慧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样唱完的了,当听到主持人最后宣布自己获得第四名时,她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意味着我还有参加决赛的机会,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
  在备战决赛的日子里,刘泽慧重新选歌,除了反复进行技巧训练,还不忘随时找“舞台感”,把声乐教室当成舞台,提醒自己平常心。
  最终,在决赛的现场,刘泽慧迈着坚定的步子第二次走上了舞台,用微笑向每一位评委致意,以一首《断桥遗梦》收获了声乐组的冠军。
  让刘泽慧没想到的可不止这个“逆袭”而来的冠军,还有参加第四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的资格。“只有在学院技能大赛获得一、二名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我真的非常幸运。”
  从学院一下子走向全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在全国的比赛中依然能展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刘泽慧每天都苦练基本功,那段时间在排练厅待到晚上十点也是常有的事。“因为是七月份的比赛,所以放暑假了我也都没有回家,待在学校里备战。”
  提起那次比赛,刘泽慧最感谢的还是当时的专业老师——戏剧影视系主任刘征宇。“那时候刘老师白天还要给学生排练音乐剧,晚上下了课才能给我指导,他真的付出了很多,也非常辛苦。”
  那次比赛是刘泽慧在全国的“首战”,虽然并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却成了她在后来比赛中最宝贵的经验。
 如今,刘泽慧已毕业,并获得重庆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在她看来,是正是一场又一场的比赛让她成长.“实践才能出真知,每一次比赛都是一场‘阅兵’.”
  “三年前,我们拎着简单的行李,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从各地相约到了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从此,我们便成了一家人,组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典礼上,来自学院文化管理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聂张玲作为优秀毕业生在台上讲话。
  大学时光匆匆,正如聂张玲的发言,这三年里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重艺这个“大家庭”带给她的温暖和感动。
  2013年的暑假,收到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聂张玲就开始想象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会遇到怎样的老师?自己和同学要如何相处比较合适?……面对未知,有期待也有担忧。
  这时候,聂张玲接到了系主任张老师打来的电话。“她的声音非常好听,给我介绍了学院的一些情况,还告诉我入学需要准备的东西。挂断电话,感觉放心了好多。”聂张玲说,几乎所有同学都接到了这通电话,“还没入学就让我们感到了一阵暖心。”
  来到学校,聂张玲更是惊喜地发现,这群老师不仅岁数年轻,还有一颗年轻的心。“那时候正流行《甄嬛传》,我们管张玲老师喊‘贵妃’,叫韦怀老师‘怀怀小主’。”在聂张玲的回忆中,这样的绰
然,并且一叫就是三年。
  三年里,聂张玲还与同学结下了最纯真的友谊。文燕是聂张玲的好闺蜜,同一个寝室的她俩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得那么近的了。她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大学期间彼此的相互照拂。
  大二的一天晚上,文燕感冒加重。聂张玲连夜把她送到了医院,第二天也一直陪着文燕输液。“大家平时也都是这样照顾我的,俗话说出门靠朋友嘛。”
  重艺这个大家庭带给聂张玲的除了难忘的情谊,当然还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聂张玲的专业偏向于文化和管理,但在重艺“四能四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声乐、舞蹈等艺术课程,也是她们的必修课。在重艺的这三年里,在艺术的熏陶下,聂张玲能感到自己身上的艺术细胞在慢慢生长。
  虽然很多文管系的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了文职工作,“但是我们比别人懂得更多,所以面试时更占优势,并且有利于今后长期的发展。”聂张玲非常感谢学院对她的全面培养。
  捧着学院颁发的优秀毕业生证书,樊成林这个身材高大的男孩笑得那样憨厚。今年六月,樊成林刚刚从艺术设计系非遗美术专业顺利毕业。
  而就在三年前,樊成林对于自己的未来还处于迷茫的状态。“其实上大学前,在父母眼里我一直是一个叛逆的孩子。‘特立独行’的人才会学艺术嘛。”樊成林自嘲道。
  成为设计师是樊成林内心潜藏的梦想,这也驱使他敲开了重艺艺术设计系的大门。绘画、图案设计、工艺品制作……课程内容倒是十分丰富,而梦想却仿佛依然遥不可及。
  樊成林回忆说,为了让学生有目标,系主任刘晓蕾带领学生们到各处看画展。“不要以为只有别人可以,你只要努力,这里日后也有你的位置。”樊成林说,刘老师就是这样给他们日复一日地“灌鸡汤”。
  因为是学院的首届学生,樊成林所在的非遗美术专业只有六名同学。“我们虽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但是却享受着研究生的待遇,专业老师就是我们的导师,什么都手把手地教。”
  事实证明,老师的鼓励和耐心教学对于樊成林是奏效的。大一时,樊成林就以一幅烙画在全国性的美术大赛中收获了不错的成绩。
  让樊成林感触最深的还是所学专业对他性格的磨练。“作品一般都比较精细,三四个月才做出个雏形是常有的事。”
  樊成林至今记得蜀绣传承人刁娟拿着刺绣走进教室的场景。“我之前针线活都没做过,突然让我拿那么细的针去绣花。”樊成林笑着摇摇头,依然能回想起最初的无奈。
  “老师也不着急要我上手,先给我讲解蜀绣的精妙之处,让我大开了眼界。”樊成林回忆,“然后让我自己主动接纳了这个技法。”
  课堂上,男生被要求拿起绣花针,女生也需要在切割材料时亲力亲为。樊成林也因此戏称,这是一个“男人变女人,女人变男人”的专业。
  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樊成林依然觉得自己是“叛逆”的,只是这种“叛逆”演变成了一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我想自己开一家工作室,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哥们一起搞设计,最好还能做出一定的规模。
  刚刚领到毕业证的傅妍,已经如愿成为了巴南区一家舞蹈培训机构的老师,开始独立为小孩子授课。
  傅妍是重艺舞蹈系非遗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她稳扎稳打地夯实舞蹈基础的同时,也在默默地为日后成为舞蹈老师而蓄力。
  在中专时就学习舞蹈的傅妍,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将舞蹈进行到底”。但是个子娇小的她,一直都有着隐隐地不自信。“身高不够对舞蹈演员来说就算‘条件不好’,想要继续跳舞,确实会有非常大的阻碍。”
  “你还可以去当老师啊。”在中学当老师的妈妈为傅妍指出了新的方向,“这样的话,你不仅可以继续跳舞,还能做到对舞蹈的传承。”
  于是,从大一入学开始,每一堂舞蹈课,傅妍除了认真学习舞蹈技能,还悄悄地观察起了老师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学院的编导课给了傅妍很大的启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作,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了理论上的支撑,傅妍又迅速投入了实践。还是学生的她,趁周末来到校外的一家舞蹈培训机构,找到了一份兼职助教的工作。
  傅妍的第一堂课是和培训班的老师一起教五岁的小朋友舞蹈的基本功。“这和学院老师给我们上课又
不同了,毕竟年龄有一定差距。”上课不久,傅妍就发现到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并不长,很容易走神。
  “我们来玩木头人游戏好不好?我喊‘一二三木头人’,大家就保持一个刚才学过的舞蹈姿势,咱们看谁坚持得最久。”培训班的老师在课堂里加入了很多游戏环节,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老师也顺利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那次上课让傅妍很受启发,之后,只要周末和寒暑假一有空,她“泡”在培训班里。从最初在一旁眼观其他老师上课,到最后手把手的辅导学生。直到毕业转正成为一名真正的舞蹈老师。
  傅妍说,她还希望能继续考研,但这次专攻教育学。“当老师并不表示我要脱下舞蹈鞋,相反,是让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样穿上舞蹈鞋。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阳光开朗的唐燕忍不住笑出声来。在唐燕看来,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而她的大学就是一段幸运的旅程。
  2013年夏天唐燕顺利考入了重艺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入学前,她开始在学校的贴吧里找“盟友”,“当时就跟一个同样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同学聊得很嗨。”
  更让唐燕没想到的是,开学一住进寝室,发现那个“盟友”竟然就是自己的室友。两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更是觉得相见恨晚,当晚就进行了一次彻夜的畅谈。
  与室友们的友谊还充斥着许多“逗逼”的故事。最让唐燕难忘的还是大二时在学校音乐会上表演的戏曲联唱。
  因为资金有限,没能订做戏服,而是在商场里买的“均码”。“可是我个子太小了,衣服一上身就拖到了地上。”我当时就灵机一动,想着是不是把可以把鞋子垫高一点。
  眼看第二天就要上台比赛了,室友们没有丝毫犹豫,就开始了这场“不靠谱”的改造。“她们也不知道到哪里找来的纸板,在鞋子底下一层一层地粘起来,然后又上颜色。”
  第二天唐燕踩着“特制”的鞋子上了台。“感觉就像踩了高跷一样,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唐燕说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视频,看一次笑一次,很怀念那股认真的傻劲。
  在系组织迎接圣诞节的活动中,唐燕和同伴们再次“脑洞大开”,用“奇葩”的方式踩起了气球。他们在学院操场上用胶布把气球贴在地上,然后蒙着眼睛在旁人的指挥下踩气球。
  “左边点,抬右脚,放下!”刚开始,大部分同学只是围观。唐燕只有亲自上阵,“玩”给大家看。每个精彩的瞬间,都逗得操场周围笑声一片。“最后,成了大家抢着报名参赛,都想一试身手。”
  在唐燕眼中,大学三年收获的不仅仅有课堂里的知识,还有同学之间的友谊。“欢乐是我们大家一起创造出来的,并且是可以传递的。”
  毕业后,唐燕顺利通过了专升本的考试,将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继续音乐表演的学习。她说,正是与这些与快乐相伴的日子,赋予了她动力,让她乐观地生活,并一直在进步。
  高职院校,三年一循环,迎来与送往。重艺刚刚送走首届161名大学毕业生,也将迎来史上最多的一届新生。经过3年多的发展,重艺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届大学生的毕业,标志着重艺为重庆专科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重艺也将以此为契机,坚持“立足重庆、传承文化、服务基层”办学定位,秉承“厚德博艺”办学理念,着力培养“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编会导、能拍会照”的“四能四会”优秀艺术人才,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