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当天的艺体节上,一身蓝色职业套装的礼仪方阵,上演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礼仪操表演。她们举手投足之间,显得十分的优雅、淡定和从容,让观看的家长们赞不绝口。
  "第一次面向这么多同学和老师、家长,心里既自豪又紧张。"谈起此次礼仪操展示,让这学期刚加入礼仪方阵的高一(4)班学生文宇印象深刻。
  礼仪方阵是礼嘉中学在开展礼仪教育的大背景下诞生的,由100名自学校各个年级的女生组成。
  2006年,礼嘉中学成立后,立足学校校情,提出了"培养现代城市人"的教育追求,提炼了城市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的现代城市人的核心素养,并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外到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当然,学生破茧成蝶的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艰辛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次节奏都踩不准。"因为礼仪操的每个动作要踩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展示,这对文宇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为了把握节奏,文宇将音乐下载到MP3里,每次练习完回到寝室,她总会将音乐反复听上好多遍,寻找每一个节奏点。经过反复听音乐找节奏,文宇惊喜地发现,她的音乐节奏感变好了。
  站姿、坐姿看似简单,练起来难。为了训练站姿、坐姿、甚至每一个微笑,文宇和同学们都要反复连上好多遍,"有时候,对着镜子一站都是一个小时"。
  在潜移默化中,文娱在举手投足间发生了深刻改变。不仅如此,人也变得从容优雅了。面对同学和老师,她总是报以自信的微笑。这样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的微笑。
  多位到校的专家表示,礼仪课程的开展,为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有效路径。它打破了学科的既定界限和教室的围墙,涵盖了语文、舞蹈、音乐、体操、礼仪等多个学科,实现了多学科的整合,从外形到内在,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本次艺体节中,学校举行了一场星秀场才艺选拔赛,学生们带来歌曲、藏族舞、街舞、钢琴演奏、诗歌朗诵等精彩节目,上演了一场文艺的饕餮盛宴。
  第一个节目便是古筝合奏《战台风》。缓缓筝弦动,悠悠琴声扬,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这场高水准的古筝节目表演,竟是由苏瑞雪、周锐思、丁鑫瑶三人,仅用两个小时改编而成。
  "才艺选拔赛是27日下午开始,接到通知时已经是26日下午2点了。"紧迫的时间,让苏瑞雪、周锐思、丁鑫瑶倍感压力。
  古筝合奏不同于独奏,需要的是默契配合。三人的第一次合奏,曲子在衔接和过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于是,三人决定将曲子的衔接部分进行改编。两个小时的努力,最终收获了重庆电视台评委的赞许。
  当天的演出,一共13个节目,都是在不到24小时内准备的。在礼嘉中学,大部分节目都属于"免检产品",无需彩排。而这些,都归功于学校在艺体教育中收放自如、一张一弛的育人哲学。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给一个舞台,让学生自由舞蹈;是给一张白纸,让学生自主挥毫;是给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选择到达终点的途径。"
  在这样的育人理念下,老师们正在学会放手。该节目负责老师说道,"以前学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改编曲子结构,通过艺体节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学会了主动去思考,学会了独立完成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学会了在合作中探究"。
  "拼在当下,迎着未来,强者之路,当仁不让。"在学校艺体节跑操环节中,高二(8)班49名同学在呼号手向綦涌响亮口号声的带领下,凭借动感整齐的步伐,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最终获得了此次跑操比赛第一名。
   "呼号手"的声音,是整个队伍的步伐的基调,是成与败的关键。可是,这位声音响亮的"呼号手"坦言,在前几次的跑操练习中,因为放不开,喊口号的声音特别小。
  一次练习结束后,班主任李立军终于忍不住叫住了綦涌,把他带到了学校操场。让他面对空旷的环境,最大声音喊出来。开始时,向綦涌还是紧张放不开。李老师走到他对面,陪着他一起在操场大喊,让向綦涌逐渐克服了害怕心理。
  在老师的帮助下,向綦涌找到了喊口号的感觉,声音一次比一次响亮,一次比一次整齐,成为了这场跑操比赛的制胜关键。
  当教育从说教变成了陪伴,变成了体验与经历,才能真正直击人心。
   "刚开始练习时,只要一喊停,队伍就乱了。"为了找到问题所在,李立军每次都会陪着孩子们一起练习跑操,找寻解决的方法。
  "1、2、3、4,跑完四步后再停,队伍就整齐了。"在不断尝试、练习中,师生最终找到了让队伍保持整齐的办法。
  在这里,班主任角色也从班级的管理者,变为了班级建设的参与者。正是这样的角色转变,凝聚了班级团结的向心力。
  "虽然每天的训练枯燥无味,但学生看到,老师和自己一起共同进退,没有怨言,只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当获胜的那一刻,同学们和老师们纷纷拥抱在一起,艰辛的付出收获满满的汇报,师生间真情的流露,胜过千言万语……
   "虽然没有参加这次礼仪操表演,但是看到学妹们操场上的风采展示,为她们感到骄傲。"作为第一批礼仪队的老队员吴娇,因为高三紧张的学习,遗憾没有参加此次展示。
  谈起礼仪队,吴娇笑着说,那是一段最难忘的回忆。"印象最深刻就是当时训练站姿,那简直就是一个'噩梦'。"
  凭借身高优势,初二吴娇就被选入礼仪队。还记得第一堂课,就是训练站姿。因为站姿一直练不好,吴娇常常对着一面大镜子进行站姿练习,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训练很枯燥很累,吴娇却没有放弃。"能进入学校礼仪队,这是一种荣誉。"
  礼仪队的艰苦训练,也让她暴躁的脾气,敏感的性格得到了改变。面对误解,吴娇学会了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次刚考完物理,看见数学老师又抱着卷子进来。吴娇抱怨说道:"怎么又是考试哦。"数学老师很不解地对她说:"我才进教室,你是多么讨厌数学。"
  "当时是想告诉老师,其实自己不是讨厌数学,而是刚考完物理,一看到老师抱着卷子以为下一堂课又要考试。"要是以前,吴娇会立马反驳老师,因为她最怕被人误解、冤枉。现在,她处理问题的方式变了。下课后,她主动找到老师,解释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时还是会敏感,但是内心变得强大了,自己也变得更自信了。"
  初三的文艺晚会,吴娇参与一场舞台剧的演出,她挑战的角色是江姐。"那时候,紧张的不得了,因为以前自己没有学过表演。舞台剧又需要每个动作不仅要很到位,而且还要附带感情。所以,排练了很久,准备了很久。"
  表演的功底不好,就用心揣摩角色的气质。经过半个月坚持不懈的排练,吴娇演绎的"江姐"形象深入人心,让全校师生大受欢迎。因此,"江姐"这个绰号也不胫而走。
  这次艺术节,高二(6)班的蔡青孜荣获了一张学校颁发的特别奖——"贡献荣誉奖",让她再次在全校名声大噪。初三时,蔡青孜第一个穿汉服上课,就曾轰动一时。
  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蔡青孜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蔡青孜接触了汉服的相关文化,被深深吸引。
  按捺不住心中对汉服的喜爱。于是,初三时,蔡青孜将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在网上买了一套200多块钱的汉服。隔了几天,快递一到,蔡青孜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白色的上衣,青色的下裙,朴素的汉服风格,让她爱不释手,回到寝室立马试穿了起来。
  第二天早上,蔡青孜依旧穿着这身汉服出门上课,可是她这一身打扮却引来了周围同学异样、好奇、羡慕的眼光。面对同学们背后的嘲笑和窃窃私语,不但没有让蔡青孜感到尴尬,反而连续一个星期她都穿着汉服来上课。
"自己对汉服文化也是经历了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因此,蔡青孜在心里坚定了一个使命,"让更多不了解汉服文化的人了解它的魅力。"
  渐渐地,蔡青孜在班上对汉服文化的倡导下,班上同学慢慢接受了她穿汉服的爱好,开始关注汉服的相关知识。
  于是,高一下学期,在学校的帮助和支持下,蔡青孜和班上几个汉服爱好者,准备成立"汉服社",在全校宣传汉文化。
  如何在社团成立之前,吸引更多的新同学加入?
  为此,在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蔡青孜和社团其他成员商量策划了一个"花朝节"的活动。经过一天的筹备,蔡青孜和小伙伴们将买来的彩色皱纹纸,分发在每一个同学手里,让他们写下祝福。在端午节时,再将这些祝福挂在树上。
  意料之中,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打响了社团的名号,也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了汉服文化。
  在蔡青孜的带领下,汉服社已经成长为100多人的大社团。如今,马上步入高三的蔡青孜,即将卸任社长。因此,寻找社团的接班人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有着对汉服文化的热爱,有对文化传承的信念。"这是蔡青孜寻找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所幸,前几天她找到了这位志同道合的接班人,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起床从来不叠被子,脏衣服也总是随处乱扔。"在父亲张小荣的眼里,儿子张浩(化名)总有一些坏习惯改不了,让他十分头痛。
  因此,这学期刚升入初中,第一次住读的张浩就感到很不适应。"在家有家长帮忙叠被子、洗衣服,但是住校,生活都需要自己料理。"
  一次,张浩因为忘记叠被子,被生活老师点名批评。
  礼仪教育中,很重要的就是规范教育。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在同学们的监督和影响下,张浩逐渐养成了早上总会提前5分钟起床,整理好被子才去上课的好习惯。
  这样的习惯,不仅发生在学校,"在家里,早上起床也会主动将被子叠整齐了。"
  谈到孩子的成长,张小荣说,不光是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学习的进步也很大。
  "以前学习,孩子总是上课不专心,开小差。"为此,作为家长的张小荣,常被老师叫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国庆前的第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以前开家长会,老师一般只会说成绩好的少数几个同学,导致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状况不清楚。"因此,这次的家长会让张小荣了解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
  于是,晚上父子俩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促膝长谈,"成绩不好不要紧,但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张小荣对儿子说道。
  在学校老师的的管理和家长的督促下,虽然张浩上课有时还是会走神,但是坏习惯开始慢慢得到了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从去年开始,暑假时高二(2)班的王杨禹龙就开始在妈妈杨凤的饭店帮忙,赚取生活费。情商高、乖巧、懂事、有礼貌的他,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可是,在初中时,由于儿子叛逆的个性,让她操碎了心。但在学校开展的情商教育下,孩子开始变化了。
  一次,晚上宿舍熄灯了,王杨禹龙还在床上玩手机,被查寝的老师发现,请了家长。为了纠正儿子的行为习惯,老师和杨凤做了一个约定:让孩子走读一段时间,不管多远家长不要接送。
  因此,王杨禹龙每天6点钟起床,做40分钟的公交车,再步行到学校。经过一个月的走读体验,王杨禹龙变得越来越独立,还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
  除了行为习惯的改变,让杨凤感到高兴、欣慰的是,孩子真的成长了,变得懂事,懂得关心人了。
  去年,杨凤生病住院,王杨禹龙每天放学都会按时给妈妈送饭。一次因为路上堵车,送饭晚了20分钟,急脾气的杨凤把儿子大骂了一顿。
  "要是以前,他会立马红脸。但是现在,却能从容面对误解,主动解释原因。"清楚了事情的经过,杨凤主动给儿子道了歉,化解了误会。
  如今,孩子越来越独立,已经开始自己通过周末打工赚取生活费了。"我是家里的男子汉,为妈妈分担更多的家庭重担是一种不可推脱的责任"。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什么?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哪里?课程改革中师生成长了吗?
  自2010年,重庆掀起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站在课程改革深水区的我们,更应该直面这些问题。如果不回答这几道艰深的课改追问,那么,我们的课改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法触及到这场转变育人方式的课程改革的核心。
  近年来,围绕着课程改革的原点,重庆市礼嘉中学打造了礼仪课程、情商课程为代表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促进老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学校课程的领导力,从而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这里的力,是老师角色和观念转变带来的强大内生动力,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的强大成长动力。
  那么,这场改革成功了吗?
  衡量一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师生是否成长与变化。我们在礼嘉中学看到,课程改革下,学校师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诲人不倦的老师在学会放手的同时,收获了专业上的成长。"重礼博学"的学生在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里,重拾自我的价值;含辛茹苦的家长们,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正发生着细小而又深刻的蝶变……
  也许,这场改革没有终点,评论成功与否还为时尚早,但从一场看似普通的艺术节背后,我们在老师和学生身上,感受到了这场改革给每个礼嘉学子"赢得未来",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