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从1988到1999,11年的沉潜,唐海英当上了班主任。她带的第一届就遇到了问题。班上很多同学不喜欢班级活动,经常待在教室里,被其他班同学戏称为"书呆子"班。
  一场篮球比赛,唐老师好不容易凑齐队伍参赛,竟意外闯进了前三。当大家刚刚燃起对冠军的渴望时,在决赛中他们输掉了最重要的比赛,和冠军失之交臂。这时,其他几个班的啦啦队开始给他们喝倒彩。同学又羞又气,有些女生当场委屈的哭了起来。
  这一切,唐老师看在眼里。嘘声中,她坦然一笑,对同学们说:"现在我们有三个选择:第一,依旧不服气,将矛盾激化;第二,默默转身离开,示弱;第三,坦然面对,用掌声给胜利者,也给自己。"
  说完,唐老师率先站起来,给在场的冠军队伍鼓掌。开始时零星的掌声,慢慢的,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为冠军鼓掌。这样的气度让开始喝倒彩的观众开始有些惊愕,随之也跟着一起把掌声送给所有的参赛队伍。
  "人的一生总会面对失败,总会有嘘声。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坦然面对,给胜利者,也给自己掌声。这样,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从此以后,唐老师的班再也没被人嘘过。后来,其他班的同学还私下开展篮球友谊赛,专门邀请唐老师班上的同学参加。
  言传身教,唐老师成为了同学们精神世界的引路人,也让她收获了同学们最真挚的感情。
  2013年12月晚上,下班回家的唐海英收到了体育委员发来的一条短信,要她马上到教室来。当了20多年班主任的她立马警觉起来,以为是学生在晚自习时发生了什么事,就急匆匆的从家里赶到了教室。
  看着眼前一片黑的教室,让唐老师误认为是学生在看电影,正准备开灯教育他们时,多媒体的屏幕上突然闪现出"唐老师,生日快乐!"的字样,一下子让她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瞬间真让我感受到做老师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千教万教,教学真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今年已是唐老师教书的第27个年头了,她始终秉承着教书是为了育人,先教会学生做人,再引导他们学习知识、本领的教学理念,继续向着教育的道路上迈进。
  一天早上,纪律委员跑来找周先凤老师,他拿着考勤表反映李勇(化名)经常上学迟到的现象。
  于是,一次漫长的沟通开始了。开始李勇怎么都不肯说出迟到的原因。周老师降低声调,放慢语速,慢慢让孩子敞开了心扉。原来,李勇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每天早上6点他就要帮妈妈一起把菜拿去镇上卖,所以才会常常上学迟到。
  处罚还是不处罚?到底是"法"大还是"情"大?她决定利用班会,让大家一起来做决定。
  星期五的班会课,周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李勇帮妈妈卖菜迟到的故事。让大家讨论,该不该处罚?有人主张处罚,有人主张不处罚,更多的学生陷入两难中。
  在激烈的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李勇触犯了班规,肯定是要受罚。但是,李勇是为了帮助妈妈买菜,其孝心可嘉,可以从轻处罚。同学们还给周老师提出建议:允许李勇上学迟到5分钟,让他继续帮妈妈买菜。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遵守。"周老师娓娓道来,"但没有情理也不行,我们的文明就是在法律和情理的基础上建立的,大家以后要把握好这个平衡点。"
  从1984年开始,周老师当了30多年班主任。31年来,她不喜欢说教的教育方式,每周都会精心设计各种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给大家创造出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而这些主题都是来自身边的真实案例。
  31年来,周老师始终坚持"法要容情才是真教育"的观点,坚持用这一思想影响学生树立"情""法"兼顾,以"情"至上的价值观。"只要是周老师带的班,学生们都很听话。"这是全校老师对周先凤的评价。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李流芳对教师这份职业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003年,刚毕业的李老师就担任起班主任工作,而班上的调皮学生成了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于是,她决定采取行动——签订一个君子协定:允许他们犯错3次,但是超过次数后,就得自愿接受班规的责罚。
  在李老师看似宽松的管理方式背后,其实还有不少学问。李老师意识到,自己一个来管太累,必须发动"群众",形成"统一战线"。于是发动群众形成统一战线,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者,这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加强了,在不知不觉中,便形成了对班级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班级荣辱,我的责任。"某位同学这一天都没有捣蛋,就可以获得担任班干部的机会管理其他同学。"就这样,人人都成了班级管理者。
  同时,家庭教育的资源不能浪费。李老师要求每个犯错的学生都要写一份《管好自己每一天》的计划书,交由自己和家长签字。只要学生做好了计划书中一个环节,李老师就会立马表扬。   通过奖与罚的方式,李老师让学生们找到了自我存在感,而她自己也从中探寻出教学管理中严厉与温柔的平衡点,在与学生的"博弈"中取得胜利。
  慢慢地,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少了,听话懂事的学生多了,大家都温柔的叫她"芳姐"……
  高一的政治课,曾志新老师正给学生讲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问题。这一次,他又标新立异了。曾老师没有按照讲如何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等。而是跳出既有框架,提问学生:"还有谁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媒体记者、政府部门……"大家都没有说到点上。随后,他又发动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分析。突然,一个同学发言说到:还有劳动者自己,也应该有维权的意识。
  听完同学观点,曾老师当场激动的跳了起来,"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权益保护不是让别人去做多少,自身也应该承担这份责任。"
  这样创新、见解独到的教学方式,让曾老师的政治课很有挑战性。渐渐地,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大学时,自己就是一个不太安分,做事不喜欢固守常规的人。"曾老师笑谈道,那时大学的同学还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装逼青年",为了对得起大家给自己的称呼,曾老师还较真了,逼着自己去学习,打破常规探索一些新的理念。
  大三刚实习,曾老师给高一的学生试讲了一堂课,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上课之前,曾老师没有刻意去预设很多讲课的内容,反而通过课堂随机生成,抛出一些新颖的问题点让学生相互点评,分小组讨论,最后在很"嗨"的课堂氛围中出色的完成了这堂课。
  "当时也是本能的行为,觉得政治课不应该按部就班的去上,应该有点创新的东西在里面。"实习期的这一堂课,让曾老师成功加入了西大附中的大家庭,成为一名政治老师。
  如今,在创新政治教学方式上,曾老师一直没有放弃探索。他一直坚持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一般都具有的好奇、求真的天性,缺少思想挑战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无法给他们形成有效的刺激,从而也就会显得"懒洋洋的"、"反应不大",甚至"没有反应"。因此,为了创新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平时只要没课,曾老师都会去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汲取经验。
  其中,魏勇老师提出的历史思辨性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也让他总结出政治课要有一定的"批判性"的理念。
  今年是曾老师教学第13个年头,但他仍然在创新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周末的时候,曾老师还常常在图书馆里收集当时一些时事案例,借不同的视角来和学生探索政治学科的乐趣。
  "活辞海"、"图书馆",在语文老师张爱明的班上,总会听到学生这样叫他。其实,这都和张老师的博学有关,因为他的课总能令人耳目一新。
  张老师坦言,自己的博学是在图书馆"泡"出来的。从小在农村生活的张爱明,由于身边能看的书很少,所以他对书籍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因此,刚步入大学的张爱明,立马就投身到书海的世界里不可自拔。每天下午6点到晚上9点半,学校图书馆总会出现张老师正襟危坐拿着书阅读的身影,有时图书馆闭馆了他还拿着古典文学的书在路边灯光下去看,回到寝室后还常常点着蜡烛看西方著名的小说。"那时,350篇《诗经》就是在路灯下背完的。"张老师回忆起曾经对知识的渴求,颇有感触。
  张老师不光喜欢看书,还经常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见解。大一时,他就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全书进行了批注,还背诵了一半的《楚辞》内容,通看了先秦诸子百家全文,并且对西方名著、小说等也有涉猎。
  凭着对书籍的热爱,张老师大学4年总共阅读了上千本书,可是他还是觉得不够多。1994年,刚毕业的张老师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后,就开始了买书计划。他将以前在学校没有看完或者没有看过的书,都买回了家。现在,他家书房里的12门书柜全部装满了各种类型的书籍。
  "知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积累中沉淀出来的。"21年的教学生涯,张老师也将广泛阅读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他不希望把语文课上成数理化的课,也很少给学生布置习题式的作业,一般是让学生多看书,多写作文,借此多接触社会。
  已毕业好几年的学生提起张老师,便说"听之一堂课,胜读一年书"。直到现在,仍有学生不断给他写信,跟他一起探讨文学。
  新学期刚开学一周,化学老师曹健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信签纸,下课后的他打开桌上的信纸认真的看起来,还拿着笔在每张信纸下面写下自己的留言。
  在这个新媒体横飞的时代,办公室的老师看见曹老师桌上的信纸时都感到纳闷、惊奇。后来,才慢慢从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原来曹老师设立了一个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信箱,专门接收学生的各种吐槽、烦恼。   谈起设立"曹老师"信箱的初衷,其实是一名学生让他萌发了这个想法。
  2014年,曹老师指导3名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可其中之一的李红(化名)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刚开始,曹老师本想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她苦恼的原因。可是,不管怎么问,李红还是不愿意向曹老师讲述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且在一诊考试中发挥失常,让李红的情绪彻底爆发出来。
  面对李红的情况,曹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通过询问班上的同学,曹老师才了解到由于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李红的心里有点自闭,做事情也处处要求完美。
  摸清了李红的性格,曹老师改变了策略,想着用文字的方式写信打开她的心结。几天后,曹老师收到了李红的回信,整整两页的信纸写满文字。读了信中的内容,曹老师才知道,因为李红认为自己比赛中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所以心里感到很内疚,甚至怀疑起自己的能力。随后,曹老师又回了一封信给她,信中满是鼓励的话语,让李红很感动,失落的心情也渐渐好转起来。
  经过这件事情,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开设"曹老师"信箱,用朋友的角度给学生化解烦恼、忧愁。开始班上的学生们还不是很相信,每天只收到一两张信纸,而且内容大多写的学习计划。但是,曹老师还是会给与回复。渐渐地,学生们发现不管是写吐槽的话语,还是学习上的烦恼,曹老师还是会像朋友一样通过文字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如今,"曹老师信箱"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学生的信件,他们都想和曹老师一起分享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