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梁平县,素以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而闻名于世。近年来,梁平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锐意进取,使该县走上了“竹韵柚香、湖光禅城”的新概念发展道路。
   或许你对梁平还不够熟悉,但相信你一定不会对“梁平柚”、“双桂堂”这些词语感到陌生;而对于熟知梁平的人来说,梁平的年画、竹帘、灯戏以及癞子锣鼓等优秀的文艺形态则会令他们津津乐道。
   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目前梁平的竹帘、木版年画、抬儿调、梁山灯戏、癞子锣鼓5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列入重庆市级保护名录的有20个、县级保护名录的有86个。  
  梁平县委书记蒋宜茂曾表示,“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梁平人的历史责任。”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措施和手段,梁平更是其独创新的将其融入了全县的中小学教育当中。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时下的教育文脉中?梁平给出的两套解决方案分别:一、从小学生开始,培

当满园柚香遇上“柚精灵”来袭 地方美食成为了教育载体
  “梁平县实验小学热闹惨了,他们正在搞柚子节,听说还有“柚精灵”嘉年华活动!我们也去看看哟!”去年12月5日的早上,梁平实验小学的校门外聚集了不少家长,他们都是来参加当天学校举行的“柚精灵”嘉年华暨乡村少年宫亲子采柚节的。
   进入学校内,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孩子们用梁平年画和柚子装扮得光彩夺目。学校的特色教育也被这画龙点睛的两件代表之物展示得淋淋尽致。
   “今天邀请大家来开展亲子活动,既是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情感,也是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的学校。”校长吴...[详情]
当传统艺术遭遇“冷尴尬” 村镇学校亦能扛起传承大旗
   在梁平,坊间一直有“蜀人朝山,锣鼓喧天”之说。梁平癞子锣鼓声音洪亮、气氛热烈、音韵起翘、耐人寻味,深受民众喜爱。癞子锣鼓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总爱它来渲染气氛。
   2006年5月20日,梁平癞子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一大喜讯,也是一大危机的信号。因为由于近年来,年轻人的“缺位”,癞子锣鼓有可能面临“断层”的危险...[详情]
当职业技能遇上“非遗文化” 产业发展在保护传承中爆发
   “把‘非遗’作为一项职业技能,传承给职校学生,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的一项技能,这样既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也使地方产业发展更加丰盈。”梁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李少军如是说。
   近年来,梁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把保护传承“非遗”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了梁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专业班,培养了一大批竹帘制作工艺传承人。
   其实,早在2011年,梁平职教中心就把梁平竹帘制作工艺作为特色专业,引进课堂,在全校职高生中严格筛选,组建了近50人的民族文化遗产专业班。为办出专业特色,除自身拥有强大的师资阵容外,学校聘请西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等高校专家、梁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详情]
当梁平年画走上传播快车道 普通中学收到高校的顶礼膜拜
     梁平年画,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属于套色木刻版画。起源于明末,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梁平县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重要的保护基础是要有传承人。因此,在培养“非遗”传承人中,梁平县文化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建立了文化与教育的联姻机制,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这块热土上生根发芽,而梁平县红旗中学就是梁平年画的传承基地之一...[详情]
当梁山灯戏融入“家常里短” 小学生身上也有地方文化的烙印
  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重庆市“市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湘版音乐教材国家实验基地”学校、梁平县“非物”遗产传承学校、梁平县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梁平县西苑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节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据西苑小学校长彭世伟介绍,近年来,学校立足梁山灯戏这一乡土艺术教育资源,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编印了校本教材《梁山灯戏》,给学生身上染上梁平地方文化的烙印。“自开展梁山灯戏传承活动以来,全校六个年级有1000多名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传承...[详情]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传播、扩散均离不开传播点、传播介质、接收点等要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其实也离不开这几大要素。
   “非遗文化”不是某个人、某个团体、某个地区的寡头游戏,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民间艺术也不是某个手艺人、某个行业领域独有的特色标签,它更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认同感的集合与表现。
   每一项“非遗文化”都同样伟大,每一项民间艺术都值得书写与记忆。只有当传播点、传播介质、接收点的数量同时扩大,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从梁平经验看来,将“非遗文化”推进校园,以学校为传播阵地,扩大了“非遗文化”的群众基础;破除民间旧习,在实践中改革与创新传承方法,不再让“非遗文化”曲高和寡。
   走进这些学校,看到学生在日常课程就能贴近“非遗文化”,传承的或许仅是皮毛,创作的也或非精品,但他们的合力却不容小觑。因为文化与历史一样,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每个人的记录、每个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