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五月底的重庆,尚不算炎热,重庆一中综合楼外的闲庭之处因为学生上课,格外幽清。我们选择在这里等待王海洋,一来清静,方便与同事聊聊采访细节,二来这是王海洋下课回办公室的必经之路。
  十分钟后,一个清瘦的男人如期而至。简单寒暄之后,王海洋因为采访地点的选择纠结了片刻,“这里环境好,办公室更清静,你们看呢?”最终还是带着我们去了他的办公室,一个简陋且有些杂乱的小房间。

谈话中,王海洋语速比较快,很难被人打断,他承认自己身上有不少故事,也喜欢回忆故事,但只能给自己认为对的人讲。谈到人生各个阶段,王海洋能很快闪烁出“那时那景”的片段。他喜欢说“我认为”、“我觉得”,对我们认为可能会敏感的事情,他大多笑说:“这个可以写呀,你写呀,没什么不好呢。”

这次对话从下午5点持续到晚上8点,期间几位老师来办公室找王海洋谈考试、谈试卷问题,他们似乎习惯了王海洋接受采访,似乎也不关心我们交谈的内容。可能,在媒体看不到的另一面,王海洋也如他们一样——专注、可爱,有“语文味”。

大学和语文都是我的"被选项"

说到“语文味”,王海洋解释,自己并不是从小喜欢语文,相反上学时还更喜欢历史、地理,和语文结“缘”无非是自己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服从调配的结果。

王海洋出身广安农村,家里五个子女,他排行最小,但从小成绩最好,用他的话说,读书时没让父母操过心,一口气读上了大学。

【问】“你因为成绩好而觉得骄傲吗?”

“不骄傲。”

高中时代的王海洋曾背负过“证明母校”的希望,全校师生都知道他的成绩好,校长希望他能考上人民大学,他自己也对人大心驰神往。“那时候,我们家乡那边成绩好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复读生,我就不是,成绩还比他们好。”他回忆,自己从来没有觉得学习任务重有压力,自己“耍”得开心,学得也精明;只是,对学习的执着,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家里两位哥哥的影响。

王海洋的大哥,是家中最早参加高考的,因为落榜被父亲责打。复读之后再次失利,不得已去帮舅舅看工地。期间,王海洋去看他,发现他的枕边还放着高中教材。后来,大哥在部队考进了军校。

至于也是大学毕业的二哥,王海洋想起的是“好笑又心酸”。二哥高考落榜,得知通知的那夜,父亲也惩罚了他,二哥便从家里逃了出来,躲进了自家装猪草的大缸里。“他们都不知道,我后来偷偷去看过那个猪草缸,太臭了,不知道二哥是怎么忍过来的。”王海洋理解父亲,那个年代的农村娃,考上大学就有了出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我们没有选择呀!”

高考成绩发布,王海洋的分数超过了人民大学分数线,却被调配到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和专业都成了他的“被选项”。那一个夏天,他的高中教材也被其他复读生瓜分“抢”走。

因刺激而改变,因机缘而成全

王海洋说过,当刺激和机缘来临,就会改变或成全一个人

如果说大学以前的王海洋希望离开农村仅是因为一个单纯的想法——“跃出龙门”。那么他希望找到存在感的态度在大学开始慢慢萌发。谈话中,在描述自己大学生活及之后工作的时候,他不再随意玩笑,从只言片语中,能发现这是个带着很强存在感去做事情的人。如他所说,“我希望被人看见,被人认可”。

“大二的时候我都还想回去复读,不太喜欢语文。”王海洋以很高的分数考进西师,本以为还可以像高中那样轻松学习拿高分,“结果发现自己想错了!”

大二上期一次年级活动,与一同学无意间聊及高考,得知与自己的分数相同,但学习和生活状态与己迥异。他深受刺激,也暗暗奚落自己。往后的不到两年,他说自己开始了学习投入,并为以后有了一些考虑。回想大学四年,王海洋还有些悔意,责怪自己投入不够。“我的字写得好,毕业前找工作,我就揣着一瓶墨汁、一支笔和一沓纸,还有获奖证书若干,还真有几个好单位看上我。”王海洋最后选择重庆一中,一来觉得当老师简单,负担小,二来认为重庆一中语文组的实力强,会让自己得到锻炼。

1995年,王海洋正式进入重庆一中。不得不说,大学最后两年的学习给他带来了一定的自信。“刚教书的几年,我带的班语文成绩都很好,领导也表扬我。”这个阶段的王海洋,把语文看作是自己谋生的工具,并非事业的追求,只要教好了学生就可以,至于自己喜不喜欢语文,他说当时没想过。

2001年,到一中6年的王海洋迎来了第二次“刺激”。学校的一次人事调整中,看着和自己同时期进校的同事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自己的路子又该指向何方。“好像我只会教书,更多聚焦在考试语文上,还没想过对教育教学行为及其过程进行反思和归纳”。

2002年,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筹备编写一套中学生作文丛书,王海洋作为重庆一中的代表加入了该套丛书编委。查阅资料、重新创作,在主编其中一本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积累和认知上的空洞,于是开始暗暗自守,屏蔽了家教市场上的种种诱惑,心定气闲地转向了教学研究和教育思考。这套丛书的成功,给王海洋带来了诸多感悟和巨大动力。他开始懂得职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与受人认可尊重有关,这份认可与尊重又依托于一个人良好的发展状态。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发展是基点,是依托;同时,教师专业发展始于对教育教学现象与问题的关注、捕捉和求解。”此后的时日,王海洋在阅读文章、批阅作业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开始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随时都有问题及对策生成,我都速记或收集下来,笔记本成了随身的携带品,而其中很多内容也成了后来文章或书籍的原始素材”。同时,他也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问题求解的成长路径”等被他一一实践和提炼,并逐渐走向成熟。

不纯粹地爱语文

访谈中,王海洋的态度让我想起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所提出的“向死而生”,人只有在了解死亡的可怕时,才能坦然面对它,并更好的生活。从大学到工作,王海洋对自己的人生进程同样越来越清晰,我起初认为他是个对于语文有执着、偏执喜爱的人,可是我错了,他并非纯粹爱语文,而是爱教师这个职业,爱的是在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能找寻到快感。

【问】“你现在有了一些教改构想,做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肯定很难。害怕失败带来的后果吗?”

“不是怕,因为对后果很清楚,所以才坚持,教改是大势所趋。这一过程,虽然遭遇了一些不解,但丝毫没有影响我这份热情。”

【问】“这份动力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对教育的思考以及由此渐生的教育情怀。我始终认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是人的生长与发展,而人的生长与发展应是立体的、多维的,它至少可以包括三个维度:其一,量的增长,包括身高、体重、知识量,此乃基础;其二,质的提高,包括思维品质、思想品性,此乃核心;其三,力的提升,包括身体力、策划力、执行力等,此乃结果。”

为此,王海洋尝试性地做了信息周播、读书汇展、整合教学等活动,还倡导“班级社群”管理方式,意在通过改变班级管理机制来调整师生关系、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让师生都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知到自身的存在,凸显创意力、构思力、执行力、合作力和表达力等核心素养元素。譬如信息周播,针对中学生学习任务重、信息来源少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承包,从策划到组织实施,从信息采集(含采访)、信息加工、图片或视频制作到现场演绎,全部是学生利用周末的有限时间来完成。小组成员明确分工,高效合作,一年多下来,共做了三四十期,改变了不少同学的言说方式甚至性格。“每周第一节语文课的前20分钟,就是师生共同期待的现场播报。我惊讶地发现,在信息分类、信息链接、ppt制作、演绎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处处都能彰显学生的团队精神、惊人创意和巨大潜力”。

【问】“2007年,校外有培训机构愿意分干股给你,希望你加盟,为何拒绝?”

“哈哈,要是当时同意了,说不定早就发家致富了。但是怕耽误事情,我那会儿刚开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综合教学,心思都在这上面。”

2004年过后,随着工作角色的多样化,王海洋开始涉足更高层面的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以及教改实验。这些工作给他带来了更丰富的认知和更开阔的视域,诸如人成长与发展的“三维观”和“四度说”、教学激活、教育双育、课程改革的“四个基于”、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向”等观念也由此而形成,并逐步形成了强化内容综合、立足思维引导、尊重学生自主的教学风格。

2005—2007两年中,王海洋与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部赵伶俐教授展开合作,共同研究学科综合和教师专业发展。2007年他拒绝了两家培训机构送干股入伙的机会,之后就开始专注于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语文教学改革行动上。

“语文啊,不要问我怎么教,先请回答教什么。作为课程,逻辑起点不具体,知能体系不清晰,素养因子没界限,学科外延无边际,故而画人困难画鬼易,公说婆说皆有理,莫衷一是常瞎扯……”几年的总结,让王海洋对语文教学现存问题如数家珍。“凭什么将语文条框为听说读写?凭什么将语文归类于此类文彼类文?又凭什么将语文大卸八块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他认为语文的教学改革“再不能盲人摸象般地乱敲乱打了,再不能修修补补式地小敲小打了,要学中医治病望闻问切辩证法,要学琴师弹琴十指联动齐动员。”

但如此庞大的工程正确抓手在哪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在何处?打通全身脉络的穴位是什么?王海洋陷入沉思,这一沉,5年即逝。问他怎么看待语文这个学科,他聊了很多,也很全面,但归根结底他对研究语文的情感,大过对语文本身的情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狂热追求,大过了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热爱。

“替补”的幸运

5年沉寂,王海洋从语文教学改革、教师职业发展道路的一个参与者,长成了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重庆语文教育教学专家,这期间,他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几年下来,我们记录下的问题,可以用数百来计算。”他讲,沉寂中得到了西南大学宋乃庆、赵伶俐等教授的指点和沙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员姜恒权等同行的全力帮助,还有一些颇值得珍惜的教育人给与的心灵契合和精神鼓励。

2012年,王海洋“复苏”,迎来重庆市首届“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的评选,他仅作为重庆一中的替补参与竞选。“老实说,我很看重它,沉寂5年,我希望通过它得到更大的平台。”他承认,自己是有较大期待的。后来,学校有几位老师自愿跟他一起做“班级社群”等教改样本实验,没有行政驱动,凭的仅仅是一份热情和情感上的认同,但他深知,只有获得一定成功,这些项目才能被认可。

庆幸的是,这个“替补”最终成为了这个团队中的一员。2013年,王海洋与姜恒权等教育同仁牵头,开启了重庆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言语3i综合教学”的尝试,提出了“言语3i”综合课程及教学理念、系列方法和具体步骤,赢得了很多专家的一致好评,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语文周报》也成了这个项目的合作单位。

2014年,重庆一中与礼嘉中学结对发展,王海洋出任礼嘉中学挂职副校长,负责教学管理、教师培养等核心内容,设计了“一中实验班”的办班构想,规划了教师培养项目,开始了团结并带动一批批老师走向专业发展和教改之路。他说:“我们不能怀疑自己,就算最后我们想要的语文教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我们积累下来的东西,会对后来人有帮助,实践是漫长的,我们有的是时间。”

截至目前,王海洋参与策划或编撰的书籍(包括教材编写)20余种,其中主编11本、执行主编5本、副主编5本,公开发表的文章6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7篇,出版文字130余万字。主研或主持课题7项,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8次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课特等奖,重庆市第四届、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省市级等奖励18次;近100次外出进行学术交流和现场授课,受众30000余人次。他在用行动,用他能做到的一切,去改变语文,改变语文教学,进而为区域教育注入一些积极的因素。

脚踏实地,心系云间

十九年的经历,王海洋为自己划出了清晰的轨迹:迷茫期(1995-2001),轻狂中的迷茫——警醒期(2002-2003),刺激后的警醒——发展期(2004-2010),沉潜中的发展——转型期(2011至今),思考后的转型。

【问】十九年的一路行来,可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留些什么启示?

“一路行来,我深感,教师自身的发展,不仅关涉着人生的幸福,还影响着教育的未来。为此,每一位立志于教育工作的教师,当以理想护航,以现实奠基,找到切实有效的路径去实现自我的现实突围。

“这一份理想,实际上就是一份单纯的心性,一种纯乎内在的生命欲求,就是人自我实现的存在性需要。这份理想,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教育热忱,它是一个人不被世俗裹挟和同化的保障,是个体生命状态的‘保鲜剂’。

“这一方现实,就是教育教学一线;哪怕这里贫瘠不堪,但只要身在现场,就能体味教育的甘苦,就能萌动变革的动力,就能生长教育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坚守中学岗位20余年,扎根一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陶行知深入乡村,‘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育才教育源远流长。对于一线教师,别在乎起点低,贵在见高思齐;不在乎行动缓,贵在持之以恒。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对于教师而言,光有教学经验不行,必须要进行教学反思,搞好教学研究,强化‘立言’意识,否则,我们永远只能低空盘旋。”

记者手记:愿你如一粒尘土,成就孕育大师之土壤

  “如果一个人因为私心去做一件事,且是好事,有益于大家,那就不必在意是不是私心所趋。” 这是我们与王海洋达成的共识。他也化用了左宗棠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发上等愿,用中等力,期下等果;择高处立,就实地坐,向定点行!

  岳南所著《南渡北归》,描绘了中国一代大师颠沛辗转的命运,书本的腰封上“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字样赫然入目,叫人心疼。王海洋自然算不得现代的大师,但在沉寂中获得了自我成长,在实践中能发现问题真谛的十之一二,应算作是一种公德,一个教育者的公德。

  我们希望看到,如王海洋的人越来越多,如胡适先生所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固然大师难成,能为未来成就大师而开辟一片土壤,甘愿做一粒尘土,就已是莫大的贡献。

  之所以定标题为“平生语文为吾累”,是因为我们理解这个人,理解他为语文教改和教育实践所做的实事,所承受的压力,所遭遇的怀疑,所面对的困境。我们希望他能做好那一粒尘土,给语文一个微笑。

本期校长:王海洋

  九百多年前,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折磨,九死一生后得以出狱,感慨写道:“平生文字为吾累。”如今的王海洋总结自己的“语文生涯”,颇有那么一点“平生语文为吾累”的意味,不过现在的他,更为语文而快乐。

  从曾经轻狂、迷茫转至沉潜下来的默默无闻的语文教师,到为数不多的重庆“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再到如今的挂职副校长等角色,这一过程中,王海洋的人生路经历了如列车行驶般的入轨、定轨、转轨、出轨。他笑谈自己尚处于转轨阶段,并期待出轨,这条路也许艰辛且漫长,但因为有很多纯真的教育梦想伴随而令人心生遐想。回望人生的前半程,他对“语文”爱得不够,现在却仍在为之付出,也许是一颗需要被人认可的心,决定了他以理性的手段去改造一个感性的科目。

华龙教育荣誉出品   文字编辑:黎立  设计制作:臧春梅  框架搭建:李玄  联系电话:023—63219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