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四加强四促进”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重庆文理学院坚持“四加强四促进”,狠抓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着力在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汇聚英才建团队,团队攻坚出成果,

重庆文理学院“四加强四促进”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来源:重庆市教委2021-08-13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坚持“四加强四促进”,狠抓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着力在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汇聚英才建团队,团队攻坚出成果,成果落地作贡献”的地方应用型院校科技创新之路。《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分别以《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业史”—重庆文理学院转型发展纪实》《地方院校也有“硬核技术”—重庆文理学院攻克技术难关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纪实》等为题,报道了学校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

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育,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汇聚。采用长期聘用、项目聘用、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和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通过年薪制、项目薪酬制等多种形式,建立以创新贡献为导向优绩优酬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职聘任“双一流高校”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担任二级学院院长或名誉院长带队伍,建学科,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在汇聚人才和学术引领等方面作用。

二是加强平台内涵建设,促进高质量创新要素聚集。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着眼新兴、交叉学科前沿,突出重点,积极培育和构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2014年以来,学校通过实施“校内特聘教授”人才集聚行动、“专职科研岗”人才激励行动、“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平台孵育行动等三大行动计划,狠抓平台内涵建设,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包含科技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改委“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在内的4个国家级平台和2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出新材料、新药、特色植物、环境治理、智能制造等五大创新团队,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为重庆市首批6所环高校创新生态圈之一,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促进高水平原创成果产出。为加强基础研究,学校专门设置专职科研岗位,设立校级塔尖计划项目、人才引进项目等科研项目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简化经费报销手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潜心学术研究。学校科研人员以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分别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和《Cell》主刊发表原创性论文,实现了学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零的突破;学校自主研发的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DDCI-01)同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和美国FDA临床批文,成为重庆高校首个同时获得中国和美国临床批文的一类新药;学校科技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奖项80余项,其中2018—2020年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加强技术转移探索,促进高贡献创新成果孵化。学校积极打造“1+4”技术转移体系,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保障,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即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是学校技术转移的专门机构,统筹全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4”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众创空间、成果孵化平台等四大平台。学校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形成集新技术创新、项目对接、企业孵化、成果产业化等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有力保障了科技成果从形成到转化全过程的有序推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重庆文理学院“四加强四促进”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2021-08-13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坚持“四加强四促进”,狠抓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着力在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汇聚英才建团队,团队攻坚出成果,成果落地作贡献”的地方应用型院校科技创新之路。《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分别以《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业史”—重庆文理学院转型发展纪实》《地方院校也有“硬核技术”—重庆文理学院攻克技术难关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纪实》等为题,报道了学校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

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育,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汇聚。采用长期聘用、项目聘用、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和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通过年薪制、项目薪酬制等多种形式,建立以创新贡献为导向优绩优酬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职聘任“双一流高校”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担任二级学院院长或名誉院长带队伍,建学科,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在汇聚人才和学术引领等方面作用。

二是加强平台内涵建设,促进高质量创新要素聚集。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着眼新兴、交叉学科前沿,突出重点,积极培育和构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2014年以来,学校通过实施“校内特聘教授”人才集聚行动、“专职科研岗”人才激励行动、“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平台孵育行动等三大行动计划,狠抓平台内涵建设,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包含科技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改委“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在内的4个国家级平台和2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出新材料、新药、特色植物、环境治理、智能制造等五大创新团队,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为重庆市首批6所环高校创新生态圈之一,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促进高水平原创成果产出。为加强基础研究,学校专门设置专职科研岗位,设立校级塔尖计划项目、人才引进项目等科研项目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简化经费报销手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潜心学术研究。学校科研人员以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分别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和《Cell》主刊发表原创性论文,实现了学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零的突破;学校自主研发的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DDCI-01)同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和美国FDA临床批文,成为重庆高校首个同时获得中国和美国临床批文的一类新药;学校科技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奖项80余项,其中2018—2020年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加强技术转移探索,促进高贡献创新成果孵化。学校积极打造“1+4”技术转移体系,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保障,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即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是学校技术转移的专门机构,统筹全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4”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众创空间、成果孵化平台等四大平台。学校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形成集新技术创新、项目对接、企业孵化、成果产业化等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有力保障了科技成果从形成到转化全过程的有序推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