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复旦大学举行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复旦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08-04

近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在复旦大学举行。历经校赛、省赛的层层选拔,199门课程的教学团队从全国5万余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走进全国赛场,现场陈述教学创新设计、进行答辩。据主办方介绍,参赛的主讲教师中近七成是教授、副教授。

学生爱上你的课,并不会因为你的头衔是教授。大赛个人奖一等奖获得者、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蒋玉龙教授2008年春季开始教本科生,从一开始他就选择了“迎合”学生:以计算机录屏方式制作教学视频主动提供给学生预复习,自编高度结构化的讲义,PPT中尽量使用矢量图,讲课时抑扬顿挫。

“迎合并不是放低要求,而是通过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蒋玉龙所讲授的《半导体器件原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度大,他花费了大量的制作课件讲义、教学视频以及配套练习,努力让专业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放在在线平台上要求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全部是给一个议题,让学生“答辩”。

“每一堂课都像是一轮学生毕业答辩。”他提到,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暴露出来。“我看到了学生比我好的地方,也发现学生常犯的毛病,教学相长在我们目前的方式中体现得比较彻底。”

蒋玉龙分析说,“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加之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自我成就感、自我认知感也很强。当学习有了个性化的体验,当课堂成了“我的课堂”,当教授总是在帮着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习的效果便提升了。

“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成长”也是个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的秘笈。

“现在有一个概念叫‘后喻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新颖,比较前沿,很多时候老师也要跟着学生学,我想这个是必然的趋势。”刘涛认为,此次大赛给全国高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平台,促使大家去思考教学改革的起点,去研究学生的学情,去探索面向未来的教学。

学生学习中存有哪些问题?已有的教学体系无法去回应的是什么?该如何改变?对于刘涛所讲授的《新闻采写》课程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更加迫切。

“往往是学生提出来一个问题,我们自己要去研究,要去关注,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慢慢地了解这样的问题。我想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都来自学生的提问。因为他们站在亚文化的前沿,有很多的表达和行为需要我们关注、研究,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学生。”刘涛说。

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刘涛认为,以往教学空间更多依赖课堂,现在看来还需要多个空间与课堂、与教材形成有效的对话和互补。刘涛介绍说,在《新闻采写》课上,他尝试开发新闻游戏、虚拟仿真实验等,让学生通过网上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危机采访,指导学生介入社会现实。他还通过直播课堂,与其他课程资源进行连接,“直播+混合+翻转”的形式给了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各有特色,在教学目标上,参赛教师们则显示出了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更加注重“导向”。

“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光发亮。”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蒋玉龙总是勉励学生埋头苦干、发挥专长,为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刘涛也非常注重与学生交流,每周四晚面批作业,常常评讲到晚上11时多。“他的课堂魅力,在于把一种思考和写作的思维传递给我们,燃起我们的新闻理想……”一位学生曾经这样评价他。

“把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引入高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具有创新性。”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陈恩慧讲授的“南音演唱”课程,此次比赛中获得3个奖项。从南音爱好者到保护者、传承者,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她也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复旦大学举行

2021-08-04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近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在复旦大学举行。历经校赛、省赛的层层选拔,199门课程的教学团队从全国5万余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走进全国赛场,现场陈述教学创新设计、进行答辩。据主办方介绍,参赛的主讲教师中近七成是教授、副教授。

学生爱上你的课,并不会因为你的头衔是教授。大赛个人奖一等奖获得者、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蒋玉龙教授2008年春季开始教本科生,从一开始他就选择了“迎合”学生:以计算机录屏方式制作教学视频主动提供给学生预复习,自编高度结构化的讲义,PPT中尽量使用矢量图,讲课时抑扬顿挫。

“迎合并不是放低要求,而是通过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蒋玉龙所讲授的《半导体器件原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度大,他花费了大量的制作课件讲义、教学视频以及配套练习,努力让专业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放在在线平台上要求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全部是给一个议题,让学生“答辩”。

“每一堂课都像是一轮学生毕业答辩。”他提到,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暴露出来。“我看到了学生比我好的地方,也发现学生常犯的毛病,教学相长在我们目前的方式中体现得比较彻底。”

蒋玉龙分析说,“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加之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自我成就感、自我认知感也很强。当学习有了个性化的体验,当课堂成了“我的课堂”,当教授总是在帮着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习的效果便提升了。

“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成长”也是个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的秘笈。

“现在有一个概念叫‘后喻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新颖,比较前沿,很多时候老师也要跟着学生学,我想这个是必然的趋势。”刘涛认为,此次大赛给全国高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平台,促使大家去思考教学改革的起点,去研究学生的学情,去探索面向未来的教学。

学生学习中存有哪些问题?已有的教学体系无法去回应的是什么?该如何改变?对于刘涛所讲授的《新闻采写》课程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更加迫切。

“往往是学生提出来一个问题,我们自己要去研究,要去关注,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慢慢地了解这样的问题。我想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都来自学生的提问。因为他们站在亚文化的前沿,有很多的表达和行为需要我们关注、研究,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学生。”刘涛说。

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刘涛认为,以往教学空间更多依赖课堂,现在看来还需要多个空间与课堂、与教材形成有效的对话和互补。刘涛介绍说,在《新闻采写》课上,他尝试开发新闻游戏、虚拟仿真实验等,让学生通过网上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危机采访,指导学生介入社会现实。他还通过直播课堂,与其他课程资源进行连接,“直播+混合+翻转”的形式给了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各有特色,在教学目标上,参赛教师们则显示出了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更加注重“导向”。

“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光发亮。”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蒋玉龙总是勉励学生埋头苦干、发挥专长,为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刘涛也非常注重与学生交流,每周四晚面批作业,常常评讲到晚上11时多。“他的课堂魅力,在于把一种思考和写作的思维传递给我们,燃起我们的新闻理想……”一位学生曾经这样评价他。

“把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引入高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具有创新性。”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陈恩慧讲授的“南音演唱”课程,此次比赛中获得3个奖项。从南音爱好者到保护者、传承者,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她也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