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特辑 |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优秀教师系列报道(五)刘瑜:深耕教坛40载,以师之名见证徐中的前世今生
核心导读:
徐悲鸿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2011年,啸马雷厉,桃李林起,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在江北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熠熠而生,延续了先生的“道”“艺”精神。
十年来,徐悲鸿中学形成了“低进高出、优进优出”的质量特征,打造了“让平凡的孩子不平凡、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的质量优势,诠释了徐中进步教育的深刻内涵。老百姓都称赞徐中:德育管得严、教学抓得紧、学生学得活、中考考得好!
站在十年办学之际的徐中之师,会如何展望未来?他们又是如何肩负起育人使命?让我们翻开教育的篇章,由徐悲鸿中学的6位教师,带我们探清徐中十年来的奋蹄登高路,触摸学校的发展脉络和宏大图景。
刘瑜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25日15时15分讯(唐纯)从建新中学到北城实验中学,从18岁的教学新秀到59岁的“教坛老兵”,刘瑜见证了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的前世今生。41年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曾惊天动地,10年的徐中生涯,她只求对学生尽责、对工作尽心。今年59岁的她,功成身不退,以师德之魂,继续书写平凡又伟大的三尺人生。
刘瑜教学中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教师之家铸就师德之魂
徐中的前身是建新中学和北城实验中学,刘瑜和父亲都曾在此执教,母亲也是教师,她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2010年,徐悲鸿中学成立,年迈的父亲早已退休,而49岁的她选择继续坚守在三尺讲台。
“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好!要对得起自己良心,做到问心无愧!”秉承这一家风传承,刘瑜数十年如一日,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了一个又个动人的育人故事。
2020年,对刘瑜来说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年份。疫情期间,爱人病重,身肩教学工作的她每天早上7点,准时从医院的陪护床上醒来,在班级群里发通知,统计学生健康信息,半个小时后又火速赶回家,给学生上网课、答疑……白天夜晚,刘瑜医院家里两头跑,连轴转,心力交瘁的她硬生生地扛了过来。
“孩子们居家学习一刻也不能松懈,不能因为我而耽误孩子的学习。”刘瑜的踏实敬业,是一个“教师之家”良好家风的传承延续,也是徐中教师对教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真实写照。
师德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十年徐中,刘瑜率先垂范,被评为江北区师德标兵的她,用强大的人格力量指引着学生,凭借优质的班级教学成为教师的楷模。
刘瑜执教班级的英语短剧表演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一句话重燃学生希望之光
“因为你的话,他的眼里有光了。”办公室里,经过一场交心之谈,小明(化名)的父亲如此对刘瑜感激到。小明曾是班里的调皮学生,上课接嘴,课堂捣乱,在班级中被边缘化,自甘堕落,甚至扬言“让老师不高兴我就开心”。
“老师,我不想活了。”刘瑜以作业问题为由头找他谈话,通过了解才发现他是因家庭不睦,学习不顺而自卑、失落。联系家长干预后,小明的状态仍未改变,为了挽救他,刘瑜邀请到爸爸一同到办公室谈心,解开心结。
“一生很长,每个人都有低落的时候,迈过去这个坎你就会发现它不过如此。我第一次高考没考上的时候也觉得无望,于是我就抱着书在老师面前学……”没有说教、批评,刘瑜以倾听取代说教,以建议取代命令,用“蹲下身”的姿态走进了小明的心。
他终于释怀了,对未来也多了几份期许,你甚至能看到他控制情绪,在作业、课堂中努力改变的样子。除了小明,班上每个孩子都是刘瑜“爱的教育”的受益者,“刘妈妈,我想你了。”“一位英语老师的字也能如此大气。”“我爱你。”一篇篇作文,字里行间满载着孩子们对刘瑜的信任和依赖。
“勉力而为,无愧于心”这句话印在了这位“园丁”的灵魂深处。用半年培养学生习惯,办活动给学生展示空间,为学生庆生,刘瑜的工作很繁杂,但她却乐在其中,跑出了事业发展“加速度”。
十年徐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忆往昔峥嵘岁月,观人师施德育人,望徐中再启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