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星故事】大学生党员蒋鹏: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彰显先锋本色

【工程星故事】大学生党员蒋鹏: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彰显先锋本色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5-19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9日15时34分讯(通讯员 冯焰勇)走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微生物实验室,一排排菌包摆放整齐,榆黄菇、茶树菇、灵芝等食用菌从中“钻”出,犹如一朵朵云竞相绽放。为此,它们有一个活泼俏皮的名字——“菌菇朵朵”。

“菌菇朵朵”是该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大三学生蒋鹏的“心头肉”。他从大一入校不久便着手研究利用“农林废料”作为食用菌种植的基质原料,打造“菌菇资源循环生态链”。在蒋鹏看来,推进菌菇产业化,不仅是为了将儿时的梦想变为现实,也是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彰显党员先锋本色。

正在顶岗实习中的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正在顶岗实习中的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堂哥那样的共产党员是我的偶像”

2018年9月,刚进入大学的蒋鹏在军训结束后便迫不及待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是启动了项目研究的前期调研工作。在同学眼里,这位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但蒋鹏却不以为然,“三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我要在起跑时就瞄着终点、开始发力。” 19岁的蒋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也找准了前进的方向。

在十二岁以前,蒋鹏跟着父母在河南长大,小学毕业以后,蒋鹏回到了老家重庆大足读书。在大足农村,许多农民依靠种植菌菇营生。星罗棋布的作坊让当地农民生活有了保障,也让小小年纪的蒋鹏在耳濡目染中知道了菌菇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蒋鹏老家,他的堂哥是远近闻名的优秀共产党员。早年从部队转业回乡的堂哥乐于助人、正气凛然,让蒋鹏心生敬佩。在堂哥的影响下,蒋鹏在高中毕业前第一次萌生了入党的意愿。“我最初的入党动机就是想成为堂哥那样的共产党员。”蒋鹏说,堂哥就是他的偶像。在偶像的影响下,蒋鹏有了想为家乡和农村做点实事的想法。

蒋鹏和他的团队(右二为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蒋鹏和他的团队(右二为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我要入党,在攻坚克难中干出一番事业”

进入大学,蒋鹏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开展调研和实验。他利用假期在老家大足实地走访菌菇种植的企业。回到实验室,在筛选基料配方的过程中,蒋鹏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隔两小时就要来到微生物实验室记录一次菌包生长情况,并根据菌菇品种适时调控出菇温度。为了营造不同的菌菇生长环境,他把菌包从微生物实验室带到了学校的模拟矿井里,假期又带回家中,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下观察菌菇的生长。“实验室的菌包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细心的照料很难达到实验目的。”蒋鹏的“菌菇朵朵”不仅是他的“心头肉”,还是他的“菌宝宝”。

在菌菇悄然生长的同时,蒋鹏也在迅速成长。2019年5月,经过组织的考察,蒋鹏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让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不移。“共产党员不怕难,越是艰险越向前。”谈及未来,蒋鹏说,“我要入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断攻坚克难,在菌菇种植领域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在近一年的实验中,蒋鹏希望找到更好的基质原料,在提高出菇量的同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完整生态链。进入大二,蒋鹏在“固体废物处置”专业课上认识了王金霞老师。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王老师在了解了蒋鹏的研究项目后,决定在技术上全力支持他。在她帮助下,蒋鹏尝试将果树的废枝粉碎成枝屑制作成菌包的基质原料,经培养基配方筛选、品种选育,培育食用菌。

在试种过程中,蒋鹏将固废料处理、有机肥应用、土壤改良和菌菇种植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实验方案,最终形成“果树废枝再利用—食用菌培育—有机肥应用—果树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在该模式下培育优选出来的菌包,一斤基料可以生产出两斤菌菇,出菇量较市面上的普通菌包提高了50%,成本降低近3成。另外,该模式不仅解决了树枝中的木质素无法自然降解的问题,同时还有效提高了菌渣作为有机肥的肥效。

“党像一块强大的磁场把我们吸引到一起”

蒋鹏的研究项目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但研究成果实现转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金霞老师建议他组建一支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后续的工作。

2020年5月,在王老师的帮助下,环境专业的周可祥、会计专业的李忠雨、营销专业的田月、廖永卓等5名同学作为核心成员加入了蒋鹏的研究团队。他们把团队取名为“千里送菌”,希望“菌菇朵朵”的种植技术能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送去“良方”。

一个月后,蒋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团队的小伙伴时,他才知道自己的团队已有3人是预备党员,剩下2人是入党积极分子。“党就像一块强大的磁场把我们吸引到了一起。”蒋鹏感叹道。

团队组建后的首要任务是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指导老师王金霞、詹玲玲、李谢玲的带领下,蒋鹏和他的小伙伴们经过近半年的积极准备,最终凭借“菌菇朵朵”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突出特色,成功摘得该项比赛的市赛金奖和国赛铜奖。

比赛结束后,“菌菇朵朵”的种植技术在重庆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截至2021年4月,团队已与重庆多家食用菌种植企业和生物有机化肥生产公司展开相关合作,拓展更多菌种的菌包研发。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蒋鹏带领的团队计划在重庆大足、江津和山东建设示范基地,进一步研究菌包在不同地域、不同土壤、不同温湿度下的差异与适应性。

即将大学毕业的蒋鹏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他希望“菌菇朵朵”的种植技术能实现更大突破,在全国更多地方得到推广应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名“00”后共产党员的青春力量。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工程星故事】大学生党员蒋鹏: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彰显先锋本色

2021-05-19 15:45:36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9日15时34分讯(通讯员 冯焰勇)走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微生物实验室,一排排菌包摆放整齐,榆黄菇、茶树菇、灵芝等食用菌从中“钻”出,犹如一朵朵云竞相绽放。为此,它们有一个活泼俏皮的名字——“菌菇朵朵”。

“菌菇朵朵”是该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大三学生蒋鹏的“心头肉”。他从大一入校不久便着手研究利用“农林废料”作为食用菌种植的基质原料,打造“菌菇资源循环生态链”。在蒋鹏看来,推进菌菇产业化,不仅是为了将儿时的梦想变为现实,也是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彰显党员先锋本色。

正在顶岗实习中的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正在顶岗实习中的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堂哥那样的共产党员是我的偶像”

2018年9月,刚进入大学的蒋鹏在军训结束后便迫不及待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是启动了项目研究的前期调研工作。在同学眼里,这位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但蒋鹏却不以为然,“三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我要在起跑时就瞄着终点、开始发力。” 19岁的蒋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也找准了前进的方向。

在十二岁以前,蒋鹏跟着父母在河南长大,小学毕业以后,蒋鹏回到了老家重庆大足读书。在大足农村,许多农民依靠种植菌菇营生。星罗棋布的作坊让当地农民生活有了保障,也让小小年纪的蒋鹏在耳濡目染中知道了菌菇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蒋鹏老家,他的堂哥是远近闻名的优秀共产党员。早年从部队转业回乡的堂哥乐于助人、正气凛然,让蒋鹏心生敬佩。在堂哥的影响下,蒋鹏在高中毕业前第一次萌生了入党的意愿。“我最初的入党动机就是想成为堂哥那样的共产党员。”蒋鹏说,堂哥就是他的偶像。在偶像的影响下,蒋鹏有了想为家乡和农村做点实事的想法。

蒋鹏和他的团队(右二为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蒋鹏和他的团队(右二为蒋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我要入党,在攻坚克难中干出一番事业”

进入大学,蒋鹏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开展调研和实验。他利用假期在老家大足实地走访菌菇种植的企业。回到实验室,在筛选基料配方的过程中,蒋鹏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隔两小时就要来到微生物实验室记录一次菌包生长情况,并根据菌菇品种适时调控出菇温度。为了营造不同的菌菇生长环境,他把菌包从微生物实验室带到了学校的模拟矿井里,假期又带回家中,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下观察菌菇的生长。“实验室的菌包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细心的照料很难达到实验目的。”蒋鹏的“菌菇朵朵”不仅是他的“心头肉”,还是他的“菌宝宝”。

在菌菇悄然生长的同时,蒋鹏也在迅速成长。2019年5月,经过组织的考察,蒋鹏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让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不移。“共产党员不怕难,越是艰险越向前。”谈及未来,蒋鹏说,“我要入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断攻坚克难,在菌菇种植领域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在近一年的实验中,蒋鹏希望找到更好的基质原料,在提高出菇量的同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完整生态链。进入大二,蒋鹏在“固体废物处置”专业课上认识了王金霞老师。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王老师在了解了蒋鹏的研究项目后,决定在技术上全力支持他。在她帮助下,蒋鹏尝试将果树的废枝粉碎成枝屑制作成菌包的基质原料,经培养基配方筛选、品种选育,培育食用菌。

在试种过程中,蒋鹏将固废料处理、有机肥应用、土壤改良和菌菇种植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实验方案,最终形成“果树废枝再利用—食用菌培育—有机肥应用—果树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在该模式下培育优选出来的菌包,一斤基料可以生产出两斤菌菇,出菇量较市面上的普通菌包提高了50%,成本降低近3成。另外,该模式不仅解决了树枝中的木质素无法自然降解的问题,同时还有效提高了菌渣作为有机肥的肥效。

“党像一块强大的磁场把我们吸引到一起”

蒋鹏的研究项目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但研究成果实现转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金霞老师建议他组建一支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后续的工作。

2020年5月,在王老师的帮助下,环境专业的周可祥、会计专业的李忠雨、营销专业的田月、廖永卓等5名同学作为核心成员加入了蒋鹏的研究团队。他们把团队取名为“千里送菌”,希望“菌菇朵朵”的种植技术能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送去“良方”。

一个月后,蒋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团队的小伙伴时,他才知道自己的团队已有3人是预备党员,剩下2人是入党积极分子。“党就像一块强大的磁场把我们吸引到了一起。”蒋鹏感叹道。

团队组建后的首要任务是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指导老师王金霞、詹玲玲、李谢玲的带领下,蒋鹏和他的小伙伴们经过近半年的积极准备,最终凭借“菌菇朵朵”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突出特色,成功摘得该项比赛的市赛金奖和国赛铜奖。

比赛结束后,“菌菇朵朵”的种植技术在重庆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截至2021年4月,团队已与重庆多家食用菌种植企业和生物有机化肥生产公司展开相关合作,拓展更多菌种的菌包研发。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蒋鹏带领的团队计划在重庆大足、江津和山东建设示范基地,进一步研究菌包在不同地域、不同土壤、不同温湿度下的差异与适应性。

即将大学毕业的蒋鹏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他希望“菌菇朵朵”的种植技术能实现更大突破,在全国更多地方得到推广应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名“00”后共产党员的青春力量。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