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星故事】李东林:心系防灾建设 怀揣科普大计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0日16时52分讯(许义丽 通讯员 冯焰勇)从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教师到重庆市地质灾害科普中心负责人;从建设科普中心到着力打造“科普青力量”科普宣传品牌;从毫无科普经验到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东林投身科普教育10年来,先后面向村民、大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体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七十余次,超十万人从中受益。他把科普工作当作一颗珍贵的种子,精心呵护,深情培育。

从无到有
科普基地建设初显雏形
重庆多山地,降雨丰富,是我国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为了服务社会灾害防治需要,2013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时之需,申报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地质灾害科普中心(2014年4月批准)。那时,李东林作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带头人,义不容辞地接过科普基地建设重担。
万事开头难。基地建设初期的艰难情形让李东林记忆犹新。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开展科普活动所必须的科普资源条件要差得多,科普场馆、科普设施器材、科普宣传原创作品及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等都比较欠缺,难以满足科普工作的需要。然而,资源条件的欠缺并没有击退李东林投身科普的热情。场馆不够,李东林就带领团队努力争取学校支持,建设地质陈列馆、地质灾害陈列馆等专业科普场馆。设施不足,他就带领团队用外购和自研的方式,不断丰富完善科普设备和展教品,逐渐形成“一个重点,三个特色”的科普宣传思路,开展多样化科普宣传,建设各种科普资源。

从有到优
基地科普活动形式多样
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基地也逐渐开始发挥它的作用。面向普通市民的科普活动、社区科普活动、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科普活动、中小学校科普活动、科普下乡扶贫活动等等层出不穷,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科普下乡扶贫活动。
每场科普活动开展前,李东林都会对活动所面向的受众基本情况做具体分析,进而调整科普活动的方式,以让书本上的知识能真正深入人民群众心里。多年的科普教育经验让他明白,必须要注意科普活动的可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只有寓教于动、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心、重在践行,才能真正达到成效。
为了让普通群众能更直观地了解滑坡灾害发生过程,李东林利用科委科普项目支持,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研发制造了国内首套滑坡灾害发生全过程模拟大型科普展品。该展品较好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能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模拟滑坡灾害事件,从而真正意识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并自发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从优到精
一路播种 一路开花
李东林坦言,对于科普事业,他的热爱有增无减。在他看来,科普工作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需要参与其中。同时,如何让科普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尤其是乡村科普现状还远难以满足乡村居民特别是留守儿童对更多科普资源的渴望。这份责任感与使命感支撑他走过10个年头。
“困难永远不会结束,奋斗也永远不会停止。”谈及未来,李东林说,基地目前正着力打造“科普青力量”这一科普宣传品牌,在他看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既是科普活动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科普志愿者的主要力量,通过打造以青年为主体的科普宣传品牌,可以更好地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科普活动。基地打造的视频《科普青力量》还在重庆市第二届职业院校互联网+创意短视频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热爱在左、责任在右,李东林在科普这片美丽的花园里,一路播种,一路花开……回首10年科普路,尽心、尽力、尽责,如此循环奋斗,当一个个荣誉到来时,李东林的工作标准更高了。“要做就尽可能做到最好”,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在各项繁杂事务间依旧能够脚踏实地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