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未来之春”空中论坛|搭乘三地协作之春风 探寻教育未来之变革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2日22时15分讯(幸柏汝)立足于新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导致各类型人才需求与日剧增,与此同时,这也对当今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月11日下午,“未来教育之春”空中教育论坛江北区分论坛在重庆市江北区御龙天峰第十八中学举行,三地(杭州市滨江区、深圳市南山区、重庆市江北区)教育界人士汇聚于此,交流分享三地中小学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教育变革背景之下学校的生命力,走出一条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教育发展之路。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雅林担任分论坛主持人 罗东 摄
局长视角: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区域教学生态
论坛中,重庆市江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邱凛首先指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以对教育规律的常识性回归,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还援引教育先贤孔子的育人事迹、英国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工业生产变革为例证,向参会人员详细说明了建设区域教学生态的重要性。
重庆市江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邱凛 罗东 摄
此外,邱凛还展示了江北区区域教学生态建设中取得的“优化课程体系”“五要素课堂”“教师研训”“学科中心组建设”“未来学校建设”“融合信息技术实验校”六大方面实际成果,向参会人员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操作的建设思路。
对于下一步建设工作,邱凛认为,应重点着眼于“学习者的数字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性的工作”和“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信息化框架”两大方面,不断提升学习者精确自身定位能力,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多方协调配合,明晰学习者生涯规划。
管理思考:“滨江实践、江北经验、特区方法”,为教育发展注入动力
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三地校长、教研员代表轮流上台,以各区域教育发展情况,学校教学现状为话题,作简要发言,集思广益,广泛讨论未来教学模式,为三地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校长张翼文提到,“建设未来学校,需要大力推动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架构、平台设置、路径探索三项工作进行,帮助学生和谐地发展、个性化获得、自由地选择,找到合适的课程、开放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展露出未来学校新样态。”
杭州市滨江小学校长张翼文 罗东 摄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罗丞围绕学校教学成果,向参会人员展示了学校的创新发展模式。他认为,学校教学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眼学生未来发展,营造“以人为本”的课堂生态,并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推进课程融合,搭建创新平台,导向综合评价,最终达成“充分尊重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就美好未来”的教育宗旨。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罗丞 罗东 摄
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小学校长梁正雄结合教学实际,以“大思政课视域下学生学生力课程建设初探”为题,向参会人员汇报了学校“大思政”“学习力”“学习力课程”三方面建设情况。
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小学校长梁正雄 罗东 摄
作为教研员,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蔡晓莉以“五要素课堂”为背景,提出了针对教师“五要素研修”,并用实际案例论证了当前教师研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蔡晓莉 罗东 摄
交流最后,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夏育华放眼集团化办学视角,展示了学校教师从青年到骨干的个人发展全路径,为参会人员带来了教育改革的“特区方法”。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夏育华 罗东 摄
专家论点:开创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教改纵深发展
如何推进学生个性化教学落地落实,实现精准教育?如何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科学层次?对于以上疑问,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专家孟青泉以《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支持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为题,与参会人员共同探究了“互联网时代教育所面临的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新型教与学模式综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路径”五大方内容,为大家做了专业引领。
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专家孟青泉作专题讲座 罗东 摄
讲座从“国家政策”“教学研究”“课堂打造”等角度入手,孟青泉详细描述了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新样态,给参会人员教育改革思路带来了极大启发。
孟青泉认为,实现个性化精准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和智慧教育手段,同时,也只有借助认知工具辅助学习者实现深度认知,才能够实现从教学经验到科学层次的转变。这两点问题,也正是当前我国教育亟需突破的重难点。
一次适逢其会的交流对话,即将造就最动人的教育春天。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将继续推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打造带跨区域教育合作新格局,带领我们看见三地杏坛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