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一堂课 重庆复旦中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1日20时21分讯(赵桂凯 实习生 张艺莎)学海茫茫,当上下求索。为提升学习效率,改善教师备课效能,探索更好教学模式,重庆复旦中学教育集团“三三”师资振兴培训班于4月10日组织学校教师在复旦中学光华楼五楼会议室开展了第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身份认同 创新备课思想
活动伊始,语文高级教师罗彬以“有备而来”为主题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微讲座。
依据长期的一线备课教学实践经验,罗彬从备课与教学设计、有效备课的开展、备课的改进与提升、如何对备课进行创新和备课质量的科学评价这五个方面向在座的教师们提供了自己的备课思路。
“备课的本质是教师对自己学术思想的阐释,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树立,也是对教学活动涉及内容的优化过程。”罗彬表示,对于教师而言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对于学科而言备课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基础,因此做好备课工作非常重要。
如何才能更好的提升备课效率呢?罗彬从学术思想和课程前提这两大方面归纳总结了备课三大要点:一是保持教学素养,用“减负增效”的方式引导学生 ;二是利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作为一切科学的方法论,让备课理论基础更加坚实;三是应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在有限的时空把教学元素尽可能做优化,呈现教学设计感。这样才是为教师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支撑。
“磨课”设计 深入学习实践
相较与文科,理科课堂更注重知识性框架的搭建和思维的逻辑性。正高级老师王祥东在微讲座上提出“磨课”这一概念。
王祥东认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总体上是基于教师的个人教学经历,存在着不少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要深入学习、研究与实践,必须要建立核心团队,进行多轮“磨课”,集思广益才能有深入改进的设计。
为让教师们能对“磨课”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知,王祥东用《“向心力”设计》这篇文章举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总结反思等方面,生动展示了“磨课”的实践应用法。
他表示在日常备课中,要利用细节加亮点的方式,让静态背景转化为动态说课,要让“八股文”成为个性化教学课堂,真正改变学生上课积极性。
学习备课是所有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不断总结不断发掘新思维才能提升学生学习质量。重庆复旦中学校长王兵总结到,坚持共享、分享,希望所有老师能在专家带领下将自己的经验呈现出来,拓宽视野、增强眼界,并对未来的教学发展充满信心。
当天上午,复旦中学还分别组织了三课班、三教一班、三学班和三教二班在校园内教学分班读书交流,用每人分享一本好书的形式,分享自己当下的学习思路,不断汲取新鲜思维,将创新发展带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