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渐冻男孩”拒绝“被定义”

18岁“渐冻男孩”拒绝“被定义”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4-09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9日14时10分讯(吴倩)3岁确诊“渐冻症”,医生为他开了死亡证明,活不到18岁;10岁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学习和生活。这样的邓显松是不是什么都做不了?他的人生还有意义吗?

与命运叫板,他用实际行动打破“刻板定义”,借知识的力量托举生命和希望。

4月8日,高考倒计时“60天”,因为肌肉严重萎缩,上不了体育课的邓显松,孤身一人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为圆梦高考,考上大学,做最后的冲刺。

1幸福微笑的邓显松
幸福微笑的邓显松
2妈妈推邓显松回家 吴倩摄
妈妈推邓显松回家
3父母给邓显松收拾书包 吴倩摄
父母给邓显松收拾书包

“他只是不能走路的孩子”

下午3点,课间休息时间,和所有高三的学子一样,重庆第六十六中高三(二班)教室里,三三两两的学生还坐在位置上钻研学习,一片岁月静好。穿着蓝色校服的邓显松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伏在课桌上笑着给同学讲解难题。走进看才发现他是坐在“状似轮椅”的椅子上,没有人会想到那个哇哇坠地时健康活力的小孩,会失去自由奔跑的权利。

时间倒回至2002年10月,邓军和冼洁这对年轻的小夫妻,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取名邓显松。“‘显’字取自妻子姓氏‘冼’,‘松’寓意坚韧、顽强,代表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我们对他的期待。”父亲邓军说。

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的诊断结果,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给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猛烈的一击。3岁的邓显松由于遗传及基因缺陷,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即渐冻症。

 据了解,“渐冻症”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四,90%患者存活期不超过5年,属于世界罕见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五大绝症之一,在中国最新发布的罕见病目录中位列第四。具体表现为患者大脑意识清醒,但肌肉持续萎缩,活动能力逐步丧失,好像身体被“冻”住一样,著名科学家霍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即为该病的患者。

2014年,“冰桶挑战”风靡全球,让“渐冻症”这一罕见疾病走进大众视野。那年邓显松12岁,已经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学习和生活。

即使不能站着,他也如“松”般挺立。十几年如一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教室第一排总有他小小的身影。由于身体原因,他在生活上比常人多花费一倍的时间。

早上6点,同学们还在“梦会周公”时,他已早早起床,准时参加7点半的早读。他求知若渴,热爱学习,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与同学们互动交流。“显松是一个极其聪明、自律、坚强的孩子。”他是班主任罗轶心中的“三好学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也是同学们心中的“热心肠”。“我之前生病请假一周,返校后很迷茫,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多亏显松的辅导,让我跟上大家的步伐。”同桌侯菁菁笑着说。

步入高三,学业压力如大山一般向他压来,他却一直坚守底线,做一个普通学子。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的上学时间,是他如今身体状况能坚持的极限。尽管只能依靠食指发力握住笔尖书写,他依旧坚持完成所有作业。此外,由于缺失周六的课程,邓显松还嘱托父亲,将该天的作业带回来,他在家完成。

“他只是不能走路的孩子。”母亲冼洁说。

4父亲背着邓显松爬山
父亲背着邓显松爬山
5教室里认真学习的邓显松
教室里认真学习的邓显松

“我不‘特殊’”

在医生眼中,身患渐冻症的邓显松,是十万分之四的罕见病患;在老师眼中,他是知识面广泛的“百事通”;在同学眼中,他是名列前茅的学霸;在朋友眼中,他是竞技游戏中拔得头筹的佼佼者……

他是那么特别且幸运,生长在满怀善意的环境里。由于病情一步步恶化,现今18岁的他,脊椎侧弯严重,只能依靠父亲“私人定制”的座椅坐立,两手已不能正常伸直,呈“c”状,连举手之类的动作都无法完成。

为了方便轮椅进出,邓显松永远坐在第一排教室门口的固定位置,同学们座位依次轮换,但无微不至的关心从未缺席。捡笔、整理书桌、抄写笔记、打饭等系列琐事,全都依靠“新”同桌们的帮助。每隔一段时间,戏剧性的事件就会重演一次,总有新同桌为了让他多吃点,给他打超量的饭菜,可谓是沉甸甸的爱。

于家人而言,这份爱是18年如一日的坚守和陪伴。以前,家住没有电梯的六楼,全依靠爷爷背上背下,正是在爷爷的背上,他开始走进学堂,学会融入社会。随着邓显松年龄的增加,体重的增长,爷爷也背得越来越吃力,汗流浃背更是常事。有一次,爷爷重心不稳,摔了一跤,当下第一反应就是保护孙儿,差点扭到腰,最后硬是咬牙坚持把显松背回家。

爷爷从匣子里拿出他珍藏7年的宝贝——邓显松写给他的一封信,被他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难以看出经常翻阅的痕迹,崭新如初。2014年10月26日,他在信里说,“小时候我不知道您为我付出的各种辛苦,还经常惹您生气,现在我长大了,变得懂事了,才知道您为我付出的很多心血,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护。”12岁的小大人就已经懂得家人的辛勤,感恩家人的付出。

早慧的邓显松,一直有着超脱年龄的心智,尽最大的努力减少身边人的负担。

前几日,父亲邓军看到一则新闻,高考时一位渐冻症学子通过国家考试院的申请,获得单独一间考试及提前30分钟的特殊照顾,他试探性地问:“我们要不要也申请一下?”“没必要!我就跟大家一样坐在考场考试。”邓显松当即拒绝。

无论是拒绝母亲的“开小灶”,跟同学吃一样的饭菜,还是晚上考试的月考,拒绝老师将卷子带回家做的提议,坚持晚上到教室正常考试,他都力图撕下渐冻症的标签,做一个普通人。

“我不特殊!不搞特殊!”是邓显松秉承的原则。

6与同学们西安游学的合影
与同学们西安游学的合影
7班级活动的大合照
班级活动的大合照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在邓显松家人的眼中,他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礼物。

妈妈冼洁看着教室里认真听课的邓显松,脱口而出两个字“幸福”。在亲戚朋友看来,她是一个“傻妈妈”,放弃得之不易的财务经理职位,毅然决然选择陪伴孩子成长。

“渐冻症是由我母亲那边遗传来的,在女性身体上反应不明显,恰好我们是三姐妹,所以并没有察觉这个遗传病,直到我生下显松才发现。”冼洁说。

既然如此,政策也放开了,有考虑过生二胎吗?

“有他一个就够了!”“要让他成为同样病患中,最快乐的那一个!”夫妻俩尽最大的努力,把显松教导好,对他负责。四川九寨沟、陕西西安、云南腾冲、海南三亚……每年自驾游,带他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陪他走完这不长不短的一生。

“每个人都只有一生,过程却是由自己来谱写,我和爸爸就是你的助力,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你度过美好而快乐的一生!”这是冼洁在成人礼信件中,写给显松的一段话。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上大学,对于万千学子而言稀松平常的事,却是邓显松每每说起,都会不自觉微笑的愿望。​

成绩稳了!邓显松的平时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30名,也是每年校长奖学金的获得者。一诊模拟,他在数学发挥失常的状态下,也能位列重庆市理科19786名,而重庆市每年的重本上线人数在四万多。

心态稳了!正如班主任罗轶所言:“胜不骄,败不馁!他的心态很好,擅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与病魔的缠斗中,他练就了“强心脏”,用乐观的心态打破医生18岁的死亡通牒,向阳迎接学习和生活。

大学于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未来。

“大学可以开拓我的眼界,学习梦寐以求的计算机或者设计专业,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邓显松对大学的憧憬很简单,也很重大,这是三句话不离学习的他,唯一想要且想要做好的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18岁“渐冻男孩”拒绝“被定义”

2021-04-09 14:18:27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9日14时10分讯(吴倩)3岁确诊“渐冻症”,医生为他开了死亡证明,活不到18岁;10岁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学习和生活。这样的邓显松是不是什么都做不了?他的人生还有意义吗?

与命运叫板,他用实际行动打破“刻板定义”,借知识的力量托举生命和希望。

4月8日,高考倒计时“60天”,因为肌肉严重萎缩,上不了体育课的邓显松,孤身一人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为圆梦高考,考上大学,做最后的冲刺。

1幸福微笑的邓显松
幸福微笑的邓显松
2妈妈推邓显松回家 吴倩摄
妈妈推邓显松回家
3父母给邓显松收拾书包 吴倩摄
父母给邓显松收拾书包

“他只是不能走路的孩子”

下午3点,课间休息时间,和所有高三的学子一样,重庆第六十六中高三(二班)教室里,三三两两的学生还坐在位置上钻研学习,一片岁月静好。穿着蓝色校服的邓显松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伏在课桌上笑着给同学讲解难题。走进看才发现他是坐在“状似轮椅”的椅子上,没有人会想到那个哇哇坠地时健康活力的小孩,会失去自由奔跑的权利。

时间倒回至2002年10月,邓军和冼洁这对年轻的小夫妻,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取名邓显松。“‘显’字取自妻子姓氏‘冼’,‘松’寓意坚韧、顽强,代表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我们对他的期待。”父亲邓军说。

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的诊断结果,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给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猛烈的一击。3岁的邓显松由于遗传及基因缺陷,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即渐冻症。

 据了解,“渐冻症”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四,90%患者存活期不超过5年,属于世界罕见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五大绝症之一,在中国最新发布的罕见病目录中位列第四。具体表现为患者大脑意识清醒,但肌肉持续萎缩,活动能力逐步丧失,好像身体被“冻”住一样,著名科学家霍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即为该病的患者。

2014年,“冰桶挑战”风靡全球,让“渐冻症”这一罕见疾病走进大众视野。那年邓显松12岁,已经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学习和生活。

即使不能站着,他也如“松”般挺立。十几年如一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教室第一排总有他小小的身影。由于身体原因,他在生活上比常人多花费一倍的时间。

早上6点,同学们还在“梦会周公”时,他已早早起床,准时参加7点半的早读。他求知若渴,热爱学习,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与同学们互动交流。“显松是一个极其聪明、自律、坚强的孩子。”他是班主任罗轶心中的“三好学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也是同学们心中的“热心肠”。“我之前生病请假一周,返校后很迷茫,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多亏显松的辅导,让我跟上大家的步伐。”同桌侯菁菁笑着说。

步入高三,学业压力如大山一般向他压来,他却一直坚守底线,做一个普通学子。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的上学时间,是他如今身体状况能坚持的极限。尽管只能依靠食指发力握住笔尖书写,他依旧坚持完成所有作业。此外,由于缺失周六的课程,邓显松还嘱托父亲,将该天的作业带回来,他在家完成。

“他只是不能走路的孩子。”母亲冼洁说。

4父亲背着邓显松爬山
父亲背着邓显松爬山
5教室里认真学习的邓显松
教室里认真学习的邓显松

“我不‘特殊’”

在医生眼中,身患渐冻症的邓显松,是十万分之四的罕见病患;在老师眼中,他是知识面广泛的“百事通”;在同学眼中,他是名列前茅的学霸;在朋友眼中,他是竞技游戏中拔得头筹的佼佼者……

他是那么特别且幸运,生长在满怀善意的环境里。由于病情一步步恶化,现今18岁的他,脊椎侧弯严重,只能依靠父亲“私人定制”的座椅坐立,两手已不能正常伸直,呈“c”状,连举手之类的动作都无法完成。

为了方便轮椅进出,邓显松永远坐在第一排教室门口的固定位置,同学们座位依次轮换,但无微不至的关心从未缺席。捡笔、整理书桌、抄写笔记、打饭等系列琐事,全都依靠“新”同桌们的帮助。每隔一段时间,戏剧性的事件就会重演一次,总有新同桌为了让他多吃点,给他打超量的饭菜,可谓是沉甸甸的爱。

于家人而言,这份爱是18年如一日的坚守和陪伴。以前,家住没有电梯的六楼,全依靠爷爷背上背下,正是在爷爷的背上,他开始走进学堂,学会融入社会。随着邓显松年龄的增加,体重的增长,爷爷也背得越来越吃力,汗流浃背更是常事。有一次,爷爷重心不稳,摔了一跤,当下第一反应就是保护孙儿,差点扭到腰,最后硬是咬牙坚持把显松背回家。

爷爷从匣子里拿出他珍藏7年的宝贝——邓显松写给他的一封信,被他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难以看出经常翻阅的痕迹,崭新如初。2014年10月26日,他在信里说,“小时候我不知道您为我付出的各种辛苦,还经常惹您生气,现在我长大了,变得懂事了,才知道您为我付出的很多心血,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护。”12岁的小大人就已经懂得家人的辛勤,感恩家人的付出。

早慧的邓显松,一直有着超脱年龄的心智,尽最大的努力减少身边人的负担。

前几日,父亲邓军看到一则新闻,高考时一位渐冻症学子通过国家考试院的申请,获得单独一间考试及提前30分钟的特殊照顾,他试探性地问:“我们要不要也申请一下?”“没必要!我就跟大家一样坐在考场考试。”邓显松当即拒绝。

无论是拒绝母亲的“开小灶”,跟同学吃一样的饭菜,还是晚上考试的月考,拒绝老师将卷子带回家做的提议,坚持晚上到教室正常考试,他都力图撕下渐冻症的标签,做一个普通人。

“我不特殊!不搞特殊!”是邓显松秉承的原则。

6与同学们西安游学的合影
与同学们西安游学的合影
7班级活动的大合照
班级活动的大合照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在邓显松家人的眼中,他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礼物。

妈妈冼洁看着教室里认真听课的邓显松,脱口而出两个字“幸福”。在亲戚朋友看来,她是一个“傻妈妈”,放弃得之不易的财务经理职位,毅然决然选择陪伴孩子成长。

“渐冻症是由我母亲那边遗传来的,在女性身体上反应不明显,恰好我们是三姐妹,所以并没有察觉这个遗传病,直到我生下显松才发现。”冼洁说。

既然如此,政策也放开了,有考虑过生二胎吗?

“有他一个就够了!”“要让他成为同样病患中,最快乐的那一个!”夫妻俩尽最大的努力,把显松教导好,对他负责。四川九寨沟、陕西西安、云南腾冲、海南三亚……每年自驾游,带他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陪他走完这不长不短的一生。

“每个人都只有一生,过程却是由自己来谱写,我和爸爸就是你的助力,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你度过美好而快乐的一生!”这是冼洁在成人礼信件中,写给显松的一段话。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上大学,对于万千学子而言稀松平常的事,却是邓显松每每说起,都会不自觉微笑的愿望。​

成绩稳了!邓显松的平时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30名,也是每年校长奖学金的获得者。一诊模拟,他在数学发挥失常的状态下,也能位列重庆市理科19786名,而重庆市每年的重本上线人数在四万多。

心态稳了!正如班主任罗轶所言:“胜不骄,败不馁!他的心态很好,擅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与病魔的缠斗中,他练就了“强心脏”,用乐观的心态打破医生18岁的死亡通牒,向阳迎接学习和生活。

大学于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未来。

“大学可以开拓我的眼界,学习梦寐以求的计算机或者设计专业,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邓显松对大学的憧憬很简单,也很重大,这是三句话不离学习的他,唯一想要且想要做好的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