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⑪李钢:以爱之名为校写诗 凝聚奋斗前进的磅礴力量
核心导读:
教育,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变迁之旅,更是一段感人的奋进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校友李钢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人物档案:李钢,男,生于1951年11月,祖籍陕西韩城,在南京读书时随父入川。1974年调入重庆七一仪表厂,历任工人、子弟中学教师、教育科科员、工会干事。
复校建院后一直从事工会工作。
2011年退休。
访谈现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沧海横流中书写青春华章”
主持人:李老师您好,能不能讲述一下您当时在学校工作的一些情况?
李钢:好的。我认为自己和重庆的缘分很特别。1965年,我随父亲从南京来到重庆,当时学校叫重庆工业学院,面临着建大学的任务,我父亲是当时学校的建校人之一,也就是第一批来筹建学校的。我当时就读育才中学初67级(4)班,离校后,1968年4月就直接入伍到南海舰队。1973年我从南海舰队退伍后,进入重庆铁路系统工作了一年,然后调到当时的兵工厂—国营七一仪表厂。也就是说,1974年,我才正式来到这个学校。过来之后,首先在工厂里边当工人,做钳工,后来才逐渐教学生、带学生,大学挂牌以后,我就到工会工作,一直到2011年退休。
工会的工作是比较繁杂的,但工会的价值不能小觑。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在校期间,工会经常组织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比如说教职工春秋两季的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系列活动,让教职工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学校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凝聚奋斗前进的磅礴力量”
主持人:1986年复校建院之后,文艺活动百花齐放,当时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如何?
李钢:80年代,在全国来说,大家精神面貌非常好,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整个国家都在走向开放,人的状态也不一样,国门、思想从封闭逐步打开了,开放了。那个时候整个中国都在看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反馈到学校、师生的状态也是非常好,所有的教职员工,脸上都是容光焕发的,而且对未来信心满满。
复校建院之后,第一次运动会是1987年,那些新教职员工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意气风发,来了之后在工作、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积极投入。当时运动会设置在杨家坪校区体育场,作为全市质量、档次较高的体育场,也承载着青春活力与前进希望。这是一次团结、奋进、鼓舞人心的运动会,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大家彼此更进一步地了解,提升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塑造大家团结友爱的和睦氛围,特别是台下的学生观众,拼命为场上选手加油打气,整体来说,温情相伴,感动常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钢青年照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以爱之名为校写诗 期待学校更辉煌”
主持人:李老师,1999年11月1日,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为了庆祝师生用辛勤汗水浇灌的丰硕成果,学校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大会上您创作的诗歌《步入辉煌》被深情朗诵,反响热烈。请问当时为什么写这样一首作品?
李钢:大家知道,我很喜欢诗歌,当时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院长刘兴鼎找到我,给我布置任务,说需要从文化的高度提炼、总结办学成果。分解到我这个层面,需要给学校写一首诗歌。
怎么办?既然是领导下达的任务,只能想方设法去完成,再加上又是给学校创作诗歌,更是义不容辞。
于是,除开日常的工作,我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师生对话,升华校园诗情。
同时,刘兴鼎担任院长期间,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狠抓产学研结合,实施“海归工程”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办学思路和改革举措,使学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被誉为“重工模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其所著的《教育访谈录》中,专门提到重庆工学院和刘兴鼎院长,刘院长被各级领导称为“创造高校奇迹的专家”。
在刘院长的指点下,我的创作思路也打开了,《步入辉煌》应运而生,这首诗很长,长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校报登版,整整一版。诗歌创作出来后,我们进行诗歌朗诵,我担任主持人,朗诵者则是现在的宣传部部长李岚、已经退休的胡恂丽以及其他两个学生。令我佩服的是,她们竟然把这首诗背了下来,朗诵完毕后,台下沸腾了,这首诗可谓是将学校的办学历程和发展情况融入了进去,整个学校生机勃勃的状态也融入了进去,台下的领导、观众情绪很激动,掌声不断,特别是台上的诵读者,感情饱满,情绪激昂,很好地将诗歌与自我融为一体,说真的,到现在回忆起来,我的情绪依然很激动。
主持人:您见证了学校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过程,在学校80周年的特殊时刻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学校说一说的?
李钢:风风雨雨走过80年,确实非常不容易,中间甚至还有坎坷的年月。在改成兵工厂时,没有谁会想到将来还能变回大学。所有人都认为从此我们就是工厂,就跟隔壁的建设厂、空压厂一样,就是兵工厂。没想到,它还能够再回到大学的教育阵地上来。所以我见证了她的弱小,她的繁荣,她的辉煌。最后,真诚祝愿全体师生奋进新时代,追梦新征程,期待学校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