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⑧饶宁华: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心常住重理工

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⑧饶宁华: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心常住重理工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0-14

核心导读:

教育,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余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变迁之旅,更是一段感人的奋进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校友饶宁华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个人档案:饶宁华,男,回族,生于1949 年,1969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3.12—2009.8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2009.9—2014.8   重庆理工大学思政学院教师。

访谈现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党代会提出创建‘重庆理工大学’”

主持人:2004年至2009年,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很多考验,干成了很多大事,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饶书记,我们就从2004年学校召开重庆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说起吧,这是您到学校后抓的一项重要的开局工作。

饶宁华:2004年我到学校之后,很快就召开了新世纪重庆工学院的第一次党代会。实际上,这次党代会的召开确实是肩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责任。怎样去总结我们过去的历史,然后展望未来?学校党委经过认真地研究讨论之后,认为,目标的制定需要科学的定位和明确的思路,而目标的实现则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举措。因此在这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创建“重庆理工大学”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举全校之力完成“三大任务”,让“十五”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第二步通过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三大工程”,让我们的目标得以实现。实践证明,这样一个目标和规划思路是正确的,在后来的工作中都得到了验证。

授牌“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对于学校来讲,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的就是两支队伍建设:一是师资队伍,二是干部队伍。

在师资队伍这方面,实际上当时上一届党委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做法,我们只是继续坚持不断推进和完善,比如说在师资队伍方面开展的“新世纪曙光工程”,“青年教授、副教授工程”,还有“教授流动站”,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通过多年努力,我们的教师队伍,不管在数量、质量,还是结构方面,应该讲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就为我们完成“三大任务”、“三大工程”,包括我们最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证,这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我们都知道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所以怎样抓好这支干部队伍建设?新党委建立之后出台的第一个文件,就是《重庆工学院干部任免条例实施意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干部任免的实施意见,对干部任用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让我们干部队伍建设有了一个制度性的保障。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为了搞好干部队伍建设,我们一方面在实践当中去考察干部,比如说“三大任务”当中去考察、任用、使用、锻炼干部。另一方面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当中来,当时全校教职工参与干部推荐考察的就达到2000多人次,几乎95%以上的教职工都参与到工作当中来,使我们的干部工作视野更加地扩大。实践证明,新一届的中层领导干部队伍,不管是年龄、学历、职称还是思想素质、工作能力,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这样就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从学校党委班子、行政班子再到中层干部,以及之前说的教师队伍建设,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三大任务”、“三大工程”、以及最终更名“重庆理工大学”目标的实现。

参观深圳经济特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完成三大任务,终生难忘师生付出”

主持人:时间来到了2005年,这是“十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复校建院的20年,这一年提出了“三大任务”,第一个是学科建设,第二个是建设新校区,第三个是本科教学评估,这一年的任务非常艰巨,对您来说肯定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能否讲一讲?

饶宁华: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来重理工第二年就是“十五”的收官之年。党委提出的“三大任务”确实很重,最后完成得应该讲还是非常地漂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干部群众和全校师生员工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也非常难忘,因为这是我们全体重理工人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

有几个片段,我记忆犹新。

一个片段就是我们新校区建设时期。我们是2004年开工启动的,要确保2005年秋季学生按时入学,这个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凭着重理工人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确实做得非常好,我记得当时在建设过程当中,有一天我和刘全利校长来到工地,我们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有两位领导赶过来,要给我们报告一下工程进展的情况,当他们走到我们眼前,我们都没有认出来,后来仔细辨认,才认出来一个是我们指挥部的高宜新老师,还有基建处的杨建老师。他们完全与建筑工地工人打成一片、融入其中,十分辛苦,我们看着很心疼,也很感动,真的非常感动。这只是一个片段,如果离开了新校区建设所有干部群众职工的共同努力,怎么可能在那样短短的时间内,有那些大楼拔地而起?怎么能够保证2005年秋季学生按时入学?记得当年重庆没有一所高校新校区建设在9月份学生按时入学的,除了我们学校。

第二个片段就是对异地建设新校区,不少教职工表示疑虑担心,包括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而这样一个工作是需要得到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解和帮助支持,所以后来我们在建设过程当中,专门请到学校离退休老同志来看看新校区的建设情况,当时还是脚手架遍地的一片工地。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老同志站在山头上仔细查看,我们的老校长张丰富看了以后好激动,他指着前面的一片工地说:“新校区建设很有必要,相信明天我们学校一定会更美好。” 当时我就站在他旁边,特别激动,眼眶都湿润了,这是多么大的理解,多么大的支持!他们都退休了,几十年在老校区工作生活,对杨家坪校区的感情很深厚,但是一旦关系学校长远发展建设,老同志能够这么理解、这么支持我们,确实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

第三就是当年我们学科建设面临的任务也非常重,2005年的夏天,酷暑难熬,我们组织了一些干部、专家外出搞调研,为学位点的建设去寻求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我记得我们在最热的8月份到了武汉,高温之下,我校经贸学院的院长宋奇成教授当时已经累得不行了,完全就是精疲力尽。我们都劝他赶快回来休息,但他非常激动地对我说:“只要学位点能够拿下来,我再累再苦,哪怕病倒了,也在所不惜。”这么一个院长,一个教授,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这样忘我的精神,真的让人钦佩。

2005年重庆工学院时期校门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固本强基,党建为学校发展装上‘引擎’”

主持人:“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取得了很多成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时,党建工作也是做得有声有色,提出了“固本强基,构建和谐”的党建理念,能否说说在党建工作方面学校有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呢?

饶宁华:党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基于对高校党建的认识,再结合学校党建的实际以及中央、市委对高校党建的要求,提出了“固本强基,构建和谐”的党建理念。所谓“固本”,就是固党的先进性之本,必须要牢固树立我们党就是先锋队的理念;所谓“强基”,就是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个基础。如何“构建和谐”?就是通过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服务师生员工,凝聚民心、民气、人心,最后达到校园的和谐。

那么围绕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当时突出了两个重点: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了六个方面的建设。第一是党员联系师生员工;第二是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第三是党建工作责任制;第四是党内选举制度;第五是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第六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这六个方面建设,要达到“六强”:即强根本;强理念;强骨干;强基础;强形象;强保障。

我觉得要真正体现党对高校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成效,首先必须以学校事业的发展来检验。当时对于重理工来说,具体就是“十五计划”的圆满收官,新校区建设圆满完成,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长足进步,包括成功实现更名重庆理工大学。实践证明,这些方面的工作,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了党的领导,很好地检验了党的建设工作的成效。我始终认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绝不应该游离于学校事业的发展来进行。第二个方面就是从党委自身来讲,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当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第三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2006年,学校党委被中共重庆市委授予了“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紧接着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还在2006、2007、2008三年的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连续被评为“优秀”,排列当时重庆市属高校前三,实属不易。

主持人:饶书记,您对重理工感情深厚,2010年还特意撰写了一本书《心住重理工》,回顾了在重理工的奋斗历程和那些值得铭记的时刻,让人鼓舞,令人感动。今年是重理工建校80周年,您一定有些话想说吧?

饶宁华:我记得,2009年我在离任的干部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历史让我有幸成为“重理工”的一员,让我有缘与大家相识与共事,我感到莫大的庆幸,也非常的快乐。十多年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岁月是难忘的。重理工的历史教育了我,同志们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了我。实际上,“三大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大工程”的有力推进,都不是一两年,而是若干年,重理工几代人不断拼搏努力,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这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发展理念。同样,更名理工大学,也绝不仅仅是校名的改变,实际上体现了当代重理工人的一种担当,一种负重前行,朝着一个更高目标奋斗的价值追求。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秉承“重理工精神”,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再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一定能够在建校100周年的时候,把我们学校真正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成为一颗闪耀在祖国西部高等教育行列的明珠。

为重理工建校80周年送祝福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⑧饶宁华: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心常住重理工

2020-10-14 09:47:46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导读:

教育,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余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变迁之旅,更是一段感人的奋进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校友饶宁华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个人档案:饶宁华,男,回族,生于1949 年,1969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3.12—2009.8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2009.9—2014.8   重庆理工大学思政学院教师。

访谈现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党代会提出创建‘重庆理工大学’”

主持人:2004年至2009年,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很多考验,干成了很多大事,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饶书记,我们就从2004年学校召开重庆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说起吧,这是您到学校后抓的一项重要的开局工作。

饶宁华:2004年我到学校之后,很快就召开了新世纪重庆工学院的第一次党代会。实际上,这次党代会的召开确实是肩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责任。怎样去总结我们过去的历史,然后展望未来?学校党委经过认真地研究讨论之后,认为,目标的制定需要科学的定位和明确的思路,而目标的实现则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举措。因此在这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创建“重庆理工大学”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举全校之力完成“三大任务”,让“十五”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第二步通过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三大工程”,让我们的目标得以实现。实践证明,这样一个目标和规划思路是正确的,在后来的工作中都得到了验证。

授牌“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对于学校来讲,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的就是两支队伍建设:一是师资队伍,二是干部队伍。

在师资队伍这方面,实际上当时上一届党委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做法,我们只是继续坚持不断推进和完善,比如说在师资队伍方面开展的“新世纪曙光工程”,“青年教授、副教授工程”,还有“教授流动站”,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通过多年努力,我们的教师队伍,不管在数量、质量,还是结构方面,应该讲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就为我们完成“三大任务”、“三大工程”,包括我们最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证,这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我们都知道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所以怎样抓好这支干部队伍建设?新党委建立之后出台的第一个文件,就是《重庆工学院干部任免条例实施意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干部任免的实施意见,对干部任用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让我们干部队伍建设有了一个制度性的保障。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为了搞好干部队伍建设,我们一方面在实践当中去考察干部,比如说“三大任务”当中去考察、任用、使用、锻炼干部。另一方面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当中来,当时全校教职工参与干部推荐考察的就达到2000多人次,几乎95%以上的教职工都参与到工作当中来,使我们的干部工作视野更加地扩大。实践证明,新一届的中层领导干部队伍,不管是年龄、学历、职称还是思想素质、工作能力,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这样就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从学校党委班子、行政班子再到中层干部,以及之前说的教师队伍建设,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三大任务”、“三大工程”、以及最终更名“重庆理工大学”目标的实现。

参观深圳经济特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完成三大任务,终生难忘师生付出”

主持人:时间来到了2005年,这是“十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复校建院的20年,这一年提出了“三大任务”,第一个是学科建设,第二个是建设新校区,第三个是本科教学评估,这一年的任务非常艰巨,对您来说肯定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能否讲一讲?

饶宁华: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来重理工第二年就是“十五”的收官之年。党委提出的“三大任务”确实很重,最后完成得应该讲还是非常地漂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干部群众和全校师生员工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也非常难忘,因为这是我们全体重理工人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

有几个片段,我记忆犹新。

一个片段就是我们新校区建设时期。我们是2004年开工启动的,要确保2005年秋季学生按时入学,这个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凭着重理工人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确实做得非常好,我记得当时在建设过程当中,有一天我和刘全利校长来到工地,我们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有两位领导赶过来,要给我们报告一下工程进展的情况,当他们走到我们眼前,我们都没有认出来,后来仔细辨认,才认出来一个是我们指挥部的高宜新老师,还有基建处的杨建老师。他们完全与建筑工地工人打成一片、融入其中,十分辛苦,我们看着很心疼,也很感动,真的非常感动。这只是一个片段,如果离开了新校区建设所有干部群众职工的共同努力,怎么可能在那样短短的时间内,有那些大楼拔地而起?怎么能够保证2005年秋季学生按时入学?记得当年重庆没有一所高校新校区建设在9月份学生按时入学的,除了我们学校。

第二个片段就是对异地建设新校区,不少教职工表示疑虑担心,包括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而这样一个工作是需要得到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解和帮助支持,所以后来我们在建设过程当中,专门请到学校离退休老同志来看看新校区的建设情况,当时还是脚手架遍地的一片工地。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老同志站在山头上仔细查看,我们的老校长张丰富看了以后好激动,他指着前面的一片工地说:“新校区建设很有必要,相信明天我们学校一定会更美好。” 当时我就站在他旁边,特别激动,眼眶都湿润了,这是多么大的理解,多么大的支持!他们都退休了,几十年在老校区工作生活,对杨家坪校区的感情很深厚,但是一旦关系学校长远发展建设,老同志能够这么理解、这么支持我们,确实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

第三就是当年我们学科建设面临的任务也非常重,2005年的夏天,酷暑难熬,我们组织了一些干部、专家外出搞调研,为学位点的建设去寻求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我记得我们在最热的8月份到了武汉,高温之下,我校经贸学院的院长宋奇成教授当时已经累得不行了,完全就是精疲力尽。我们都劝他赶快回来休息,但他非常激动地对我说:“只要学位点能够拿下来,我再累再苦,哪怕病倒了,也在所不惜。”这么一个院长,一个教授,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这样忘我的精神,真的让人钦佩。

2005年重庆工学院时期校门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固本强基,党建为学校发展装上‘引擎’”

主持人:“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取得了很多成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时,党建工作也是做得有声有色,提出了“固本强基,构建和谐”的党建理念,能否说说在党建工作方面学校有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呢?

饶宁华:党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基于对高校党建的认识,再结合学校党建的实际以及中央、市委对高校党建的要求,提出了“固本强基,构建和谐”的党建理念。所谓“固本”,就是固党的先进性之本,必须要牢固树立我们党就是先锋队的理念;所谓“强基”,就是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个基础。如何“构建和谐”?就是通过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服务师生员工,凝聚民心、民气、人心,最后达到校园的和谐。

那么围绕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当时突出了两个重点: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了六个方面的建设。第一是党员联系师生员工;第二是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第三是党建工作责任制;第四是党内选举制度;第五是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第六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这六个方面建设,要达到“六强”:即强根本;强理念;强骨干;强基础;强形象;强保障。

我觉得要真正体现党对高校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成效,首先必须以学校事业的发展来检验。当时对于重理工来说,具体就是“十五计划”的圆满收官,新校区建设圆满完成,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长足进步,包括成功实现更名重庆理工大学。实践证明,这些方面的工作,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了党的领导,很好地检验了党的建设工作的成效。我始终认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绝不应该游离于学校事业的发展来进行。第二个方面就是从党委自身来讲,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当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第三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2006年,学校党委被中共重庆市委授予了“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紧接着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还在2006、2007、2008三年的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连续被评为“优秀”,排列当时重庆市属高校前三,实属不易。

主持人:饶书记,您对重理工感情深厚,2010年还特意撰写了一本书《心住重理工》,回顾了在重理工的奋斗历程和那些值得铭记的时刻,让人鼓舞,令人感动。今年是重理工建校80周年,您一定有些话想说吧?

饶宁华:我记得,2009年我在离任的干部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历史让我有幸成为“重理工”的一员,让我有缘与大家相识与共事,我感到莫大的庆幸,也非常的快乐。十多年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岁月是难忘的。重理工的历史教育了我,同志们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了我。实际上,“三大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大工程”的有力推进,都不是一两年,而是若干年,重理工几代人不断拼搏努力,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这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发展理念。同样,更名理工大学,也绝不仅仅是校名的改变,实际上体现了当代重理工人的一种担当,一种负重前行,朝着一个更高目标奋斗的价值追求。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秉承“重理工精神”,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再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一定能够在建校100周年的时候,把我们学校真正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成为一颗闪耀在祖国西部高等教育行列的明珠。

为重理工建校80周年送祝福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