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⑦邱敦元:教书育人40载 自强的理工人要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

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⑦邱敦元:教书育人40载 自强的理工人要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0-13

核心导读:

教育,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余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变迁之旅,更是一段感人的奋进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校友邱敦元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个人档案:邱敦元,男,生于1943年9月,湖南省汉寿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66年9月于湖南师大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原重庆工业学院任教。

1967.9—1976.7   重庆工业学院 教师;

1976.8—1979.7   江津国营长风机器厂职工大学 教师;
    1979.9—1982.8  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返渝参与筹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1982.9—1989.12  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教师、系主任;

1990.1—1998.9   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副院长;

1998.9—2008.7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访谈现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干事创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主持人:邱院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访谈。您从1990年3月开始担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能否讲讲当时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采取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

邱敦元:好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讲我在学校的一些工作经历。1986年,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第一届招生,我担任基础科学系系主任。当时的基础科学系是学校最大的系,任务重,工作杂。1990年我担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

开创初期,学校面临的情况,我概括为以下十二个字:场地窄、经费缺、设施差、师资少。场地窄自不必多说,三百余亩地的校园占地面积,单身教师和学生都挤在一栋宿舍楼住;经费有多稀缺?紧张到1990年年底时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我记得,当时我们去北京兵总教育局要教学经费,学校考虑到情况紧急,只好立即派出分管人事与教学的两位副院长和财务处长赶赴北京,抵京后,我们都不敢去旅馆住宿,为了给学校节约经费,就去集体澡堂打烊后改成的地铺住了两个晚上;基础设施上,比如说,我们的操场,跑道、沙坑、单双杠都是师生自己动手搞建设,特别是场地要维修,又是沙坑又是沙,跑道又要划线,都是自己动手去完成。因为请工人要花钱,学校又没有足够的经费。就连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那些瓶瓶罐罐、小仪器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配齐的;师资上,由于学校编制规模太小,加之经费紧张,人员精简,一个教研室常常只有3—5人,工作时捉襟见肘。

杨家坪校区新教学楼外景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尽管如此,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还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按照四川省教委和上级领导的有关精神,按照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学制度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工作,教学方面是兢兢业业地开展办学,发挥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从上到下都非常地勤俭节约。尽管当时经费紧张,但在学生实验器材这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该花的钱我们依然一分没省。同时,协调内外,做好具体的建设工作,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

1.师资队伍: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2.从严要求:对老师,抓试讲、抓集体备课、抓教案;对学生,抓考勤、抓作业、抓考试;

3.改善办学条件:图书馆藏书少,陈旧破烂,经费有限,发动教师捐赠图书,收藏教师著作作为补充,并修补好有用旧书,投入使用;

4.加强对外交流:筹措经费为师生创造外出学习、切磋的机会,如1990年参加四川省本科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竞赛,我们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当时进入了全省参赛院校的前10名,与重大、川大等名校一起竞争,确实很不简单。后来又多次参加全国的《数学建模》与《电子设计》大赛,也经常获得一、二、三等奖乃至团体奖,在重庆市高校中屡屡名列前茅;

5.抢抓机遇: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教委曾组织两次对全国高校的教学评估(即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学校以此为契机,全校总动员、人人齐努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狠抓听课、试讲、检查实验报告、复核毕业论文、清理修订归档各种教学管理文件。当时,我作为这两次评估的学校自评专家组组长,亲身经历与见证了这一段紧张、忙碌的激情岁月。由于层层落实任务,大家争作贡献,为顺利接受国家教委组织的两次教学评估充分发挥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热情与潜力,使得两次教学评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合格评估被评为“合格”(只有合格与否两个等级),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这五条措施对学校早期和中期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声誉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也确确实实抓住了机遇,使学校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邱敦元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开门办学,抢抓时代发展机遇”

主持人:1993年,学校开始筹办汽车专业,邀请了西南兵工局及很多兵工企业的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共商车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这反映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开放务实、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状态,您觉得这种开门办学的方式对学校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邱敦元:总的来说,我们和企业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当然,对于我们学校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也可以说是跨越式的。具体而言,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口号。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人力上,因为我们是和西南兵工联合,西南兵工的技术人才是很多的,又因为我们也是兵工院校,就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联系很畅通。他们的技术人员还有工程师都会定期来我们学校实验室指导;物力上,兵工厂的设备很好,一般设备只要不是他们紧缺的,我们都可以调用,这就得到了充裕的设备支持,成为筹建汽车专业的物资基础;财力上,当时西南兵工局也给我们进行了拨款,专门为汽车专业和车辆学院成立一笔建设基金,支持学校的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二是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知名度。我记得我们学校复校建院后的名称叫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同期成立的还有一个重庆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当时社会上老是将两所学院联系在一起,误把我们学校当成了一个成人高校。通过开门办学的形式,大家就知道了: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是国家教委下属的普通高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这样名声才打了出去。

三是密切了我们与兵工行业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联系。因为西南兵工,在我们办重庆工业学院(七一仪表厂以前)的时候和他们是一个系统,有天然联系,后来我们办成一个汽车学院,成立车辆专业,很多科研项目都可以为他们服务。此外,重庆当时的支柱产业就是汽车,我们办的汽车学院,也为重庆市打响了品牌,得到了市里的重视,这样也就再次加强了我们之间的联系。

四是为教师科研、人才交流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因为我们老师可以去西南兵工局拿到科研项目,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让我们做指导。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打通渠道,我们在他们那里建设了很多实习基地,学生就业也不愁出路。

五是提供了比较稳定、优质的生源。我们学校是一个二本院校,刚开始的时候招收的生源质量还不是很高,兵工厂的子弟,知道了我们这个学校,也愿意报考我们这里,为我们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生源。还有我们申研成功以后,培养的在职研究生,好多都是兵工系统的在职职工,他们对学校非常满意。这些变化就是通过汽车专业或者车辆学院启蒙带头引起的连锁效应,拓展了学校的出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时俱进,释放发展新动能”

主持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学建设中的教材、教法、教师“三教”关系处理的核心也在于教师。学校在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邱敦元:教师、教材、教法,这“三教”确确实实缺一不可,但关键的还是教师。首先,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进行年度考核认真评价,将教师的能动性调动起来。同时也要关心教师,仅仅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还要给予教师生活上的关怀,也要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如评选“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适时晋升职称等。

其次,选购教材,我们也有严格的标准,要根据当时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委的有关规定采购教材,采购要公开招标,一定不能“走后门”,而且要通过教研室集体的讨论,不能“凭关系”去选购教材。此外,参照同等水平的院校,尽量采用教委统编教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教师自己编,因为有些教材在市面上无法买到,因此我们就发动教研室教师的集体力量,在教材选择方面以“统编+自编”相结合的形式。

然后,教法上,学校经常组织相互切磋学习活动。我在职的时候,几乎每年要举行全校性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比赛各一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一些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也就脱颖而出,这样的展示平台,也让大家心服口服。

主持人:1999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工学院。根据发展需要,学校重新确立了办学指导思想,从“以管为主”向“以工为主”转变。这一时期,您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校的学术氛围如何?教学科研方面有哪些变化?

邱敦元:“以工为主”以后,学校不管是教学规模也好,教学专业也好,学生人数也好,都有了重大变化,从几百人到几千到现在几万人,专业也有几十个,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觉得深层次的变化还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成果转化,这是在表面看不到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的变化过程。另外一个就是人才队伍,在我退休以前,有几个方面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是有一定影响和名气的。比如说石晓辉教授团队,带动汽车工科专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电子方面的彭东林教授团队,也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做的时栅项目,非常成功,获得了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会计方面的孙芳城教授团队,他们做的比较会计学研究,在重庆市和全国的会计行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再比如说,会计电算化方面的陈旭教授团队,不仅科研成绩优秀,陈旭老师个人的师德师风也很为人称道,被学生称作“陈妈妈”。所以,“以管为主”向“以工为主”的转变是成功的。

邱敦元手书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主持人:今年是学校建校80周年,回望学校不平坦的奋斗征途,每个重理工人都会感慨万千而又激情满怀,我们都在这块沃土上受到滋养,“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作为我们的共同基因一定会代代相传。此时此刻,邱院长,请您对重理工的学子们提些希望吧。

邱敦元:今年,是学校80周年的校庆,我在学校工作将近40年的时间。40年,相对于学校的办学历程就是半程,作为一个重理工的老人,经历与见证了学校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后40年,这确实是一条非常不平凡的道路。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重理工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时也衷心地祝愿重理工的未来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为此,我有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学校到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能够把学校办成一所名副其实的西南名校、中国名校;

第二个希望:希望重理工在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能够走出一批享誉中华的名师;

第三个希望:希望重理工学子一届比一届强,真正成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优秀人才。早年培养的工科生在我们“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发挥了不少作用,所以我希望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新的学生里面能够培养出一些这样的栋梁。当然,这些目标的到达,还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重理工人不停地奋斗和努力,“坐”、“等”是得不到的,向上“要”是要不来的,要有“造血”功能,能够自我发展,还要会动脑筋,善作善成。这样才能做到校训中所说的“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努力拼搏才能实现这一长远的发展目标。同志们,为了重庆理工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大家继续努力地奋斗吧!

最后,为庆祝母校八十华诞,特献上小诗一首:

贺重理工八十周年校庆

八十春秋历沧桑,技校建成大学堂。

“士继”初心驱倭寇,“理工”使命振乡邦。

校址三迁花溪畔,声名四播桃李芳。

 2020年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友口述实录⑦邱敦元:教书育人40载 自强的理工人要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

2020-10-13 15:15:02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导读:

教育,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母校,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原乡。

今年深秋,是重庆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纪念日。为此,重庆理工大学开启《士继之魂 理工之光——重庆理工大学校友口述实录》视频系列访谈活动。通过近40余位老校友的口述,分享其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学习、奋斗、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群校友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生动诠释了建校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几代教育人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变迁之旅,更是一段感人的奋进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校友口述,共同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一起走过的时光,共同追忆在“重理工”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校友邱敦元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个人档案:邱敦元,男,生于1943年9月,湖南省汉寿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66年9月于湖南师大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原重庆工业学院任教。

1967.9—1976.7   重庆工业学院 教师;

1976.8—1979.7   江津国营长风机器厂职工大学 教师;
    1979.9—1982.8  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返渝参与筹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1982.9—1989.12  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教师、系主任;

1990.1—1998.9   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副院长;

1998.9—2008.7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访谈现场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干事创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主持人:邱院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访谈。您从1990年3月开始担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能否讲讲当时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采取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

邱敦元:好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讲我在学校的一些工作经历。1986年,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第一届招生,我担任基础科学系系主任。当时的基础科学系是学校最大的系,任务重,工作杂。1990年我担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

开创初期,学校面临的情况,我概括为以下十二个字:场地窄、经费缺、设施差、师资少。场地窄自不必多说,三百余亩地的校园占地面积,单身教师和学生都挤在一栋宿舍楼住;经费有多稀缺?紧张到1990年年底时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我记得,当时我们去北京兵总教育局要教学经费,学校考虑到情况紧急,只好立即派出分管人事与教学的两位副院长和财务处长赶赴北京,抵京后,我们都不敢去旅馆住宿,为了给学校节约经费,就去集体澡堂打烊后改成的地铺住了两个晚上;基础设施上,比如说,我们的操场,跑道、沙坑、单双杠都是师生自己动手搞建设,特别是场地要维修,又是沙坑又是沙,跑道又要划线,都是自己动手去完成。因为请工人要花钱,学校又没有足够的经费。就连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那些瓶瓶罐罐、小仪器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配齐的;师资上,由于学校编制规模太小,加之经费紧张,人员精简,一个教研室常常只有3—5人,工作时捉襟见肘。

杨家坪校区新教学楼外景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尽管如此,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还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按照四川省教委和上级领导的有关精神,按照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学制度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工作,教学方面是兢兢业业地开展办学,发挥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从上到下都非常地勤俭节约。尽管当时经费紧张,但在学生实验器材这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该花的钱我们依然一分没省。同时,协调内外,做好具体的建设工作,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

1.师资队伍: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2.从严要求:对老师,抓试讲、抓集体备课、抓教案;对学生,抓考勤、抓作业、抓考试;

3.改善办学条件:图书馆藏书少,陈旧破烂,经费有限,发动教师捐赠图书,收藏教师著作作为补充,并修补好有用旧书,投入使用;

4.加强对外交流:筹措经费为师生创造外出学习、切磋的机会,如1990年参加四川省本科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竞赛,我们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当时进入了全省参赛院校的前10名,与重大、川大等名校一起竞争,确实很不简单。后来又多次参加全国的《数学建模》与《电子设计》大赛,也经常获得一、二、三等奖乃至团体奖,在重庆市高校中屡屡名列前茅;

5.抢抓机遇: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教委曾组织两次对全国高校的教学评估(即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学校以此为契机,全校总动员、人人齐努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狠抓听课、试讲、检查实验报告、复核毕业论文、清理修订归档各种教学管理文件。当时,我作为这两次评估的学校自评专家组组长,亲身经历与见证了这一段紧张、忙碌的激情岁月。由于层层落实任务,大家争作贡献,为顺利接受国家教委组织的两次教学评估充分发挥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热情与潜力,使得两次教学评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合格评估被评为“合格”(只有合格与否两个等级),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这五条措施对学校早期和中期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声誉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也确确实实抓住了机遇,使学校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邱敦元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开门办学,抢抓时代发展机遇”

主持人:1993年,学校开始筹办汽车专业,邀请了西南兵工局及很多兵工企业的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共商车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这反映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开放务实、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状态,您觉得这种开门办学的方式对学校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邱敦元:总的来说,我们和企业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当然,对于我们学校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也可以说是跨越式的。具体而言,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口号。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学校都有很大的帮助。人力上,因为我们是和西南兵工联合,西南兵工的技术人才是很多的,又因为我们也是兵工院校,就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联系很畅通。他们的技术人员还有工程师都会定期来我们学校实验室指导;物力上,兵工厂的设备很好,一般设备只要不是他们紧缺的,我们都可以调用,这就得到了充裕的设备支持,成为筹建汽车专业的物资基础;财力上,当时西南兵工局也给我们进行了拨款,专门为汽车专业和车辆学院成立一笔建设基金,支持学校的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二是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知名度。我记得我们学校复校建院后的名称叫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同期成立的还有一个重庆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当时社会上老是将两所学院联系在一起,误把我们学校当成了一个成人高校。通过开门办学的形式,大家就知道了: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是国家教委下属的普通高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这样名声才打了出去。

三是密切了我们与兵工行业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联系。因为西南兵工,在我们办重庆工业学院(七一仪表厂以前)的时候和他们是一个系统,有天然联系,后来我们办成一个汽车学院,成立车辆专业,很多科研项目都可以为他们服务。此外,重庆当时的支柱产业就是汽车,我们办的汽车学院,也为重庆市打响了品牌,得到了市里的重视,这样也就再次加强了我们之间的联系。

四是为教师科研、人才交流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因为我们老师可以去西南兵工局拿到科研项目,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让我们做指导。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打通渠道,我们在他们那里建设了很多实习基地,学生就业也不愁出路。

五是提供了比较稳定、优质的生源。我们学校是一个二本院校,刚开始的时候招收的生源质量还不是很高,兵工厂的子弟,知道了我们这个学校,也愿意报考我们这里,为我们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生源。还有我们申研成功以后,培养的在职研究生,好多都是兵工系统的在职职工,他们对学校非常满意。这些变化就是通过汽车专业或者车辆学院启蒙带头引起的连锁效应,拓展了学校的出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时俱进,释放发展新动能”

主持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学建设中的教材、教法、教师“三教”关系处理的核心也在于教师。学校在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邱敦元:教师、教材、教法,这“三教”确确实实缺一不可,但关键的还是教师。首先,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进行年度考核认真评价,将教师的能动性调动起来。同时也要关心教师,仅仅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还要给予教师生活上的关怀,也要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如评选“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适时晋升职称等。

其次,选购教材,我们也有严格的标准,要根据当时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委的有关规定采购教材,采购要公开招标,一定不能“走后门”,而且要通过教研室集体的讨论,不能“凭关系”去选购教材。此外,参照同等水平的院校,尽量采用教委统编教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教师自己编,因为有些教材在市面上无法买到,因此我们就发动教研室教师的集体力量,在教材选择方面以“统编+自编”相结合的形式。

然后,教法上,学校经常组织相互切磋学习活动。我在职的时候,几乎每年要举行全校性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比赛各一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一些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也就脱颖而出,这样的展示平台,也让大家心服口服。

主持人:1999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工学院。根据发展需要,学校重新确立了办学指导思想,从“以管为主”向“以工为主”转变。这一时期,您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校的学术氛围如何?教学科研方面有哪些变化?

邱敦元:“以工为主”以后,学校不管是教学规模也好,教学专业也好,学生人数也好,都有了重大变化,从几百人到几千到现在几万人,专业也有几十个,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觉得深层次的变化还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成果转化,这是在表面看不到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的变化过程。另外一个就是人才队伍,在我退休以前,有几个方面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是有一定影响和名气的。比如说石晓辉教授团队,带动汽车工科专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电子方面的彭东林教授团队,也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做的时栅项目,非常成功,获得了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会计方面的孙芳城教授团队,他们做的比较会计学研究,在重庆市和全国的会计行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再比如说,会计电算化方面的陈旭教授团队,不仅科研成绩优秀,陈旭老师个人的师德师风也很为人称道,被学生称作“陈妈妈”。所以,“以管为主”向“以工为主”的转变是成功的。

邱敦元手书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主持人:今年是学校建校80周年,回望学校不平坦的奋斗征途,每个重理工人都会感慨万千而又激情满怀,我们都在这块沃土上受到滋养,“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作为我们的共同基因一定会代代相传。此时此刻,邱院长,请您对重理工的学子们提些希望吧。

邱敦元:今年,是学校80周年的校庆,我在学校工作将近40年的时间。40年,相对于学校的办学历程就是半程,作为一个重理工的老人,经历与见证了学校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后40年,这确实是一条非常不平凡的道路。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重理工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时也衷心地祝愿重理工的未来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为此,我有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学校到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能够把学校办成一所名副其实的西南名校、中国名校;

第二个希望:希望重理工在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能够走出一批享誉中华的名师;

第三个希望:希望重理工学子一届比一届强,真正成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优秀人才。早年培养的工科生在我们“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发挥了不少作用,所以我希望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新的学生里面能够培养出一些这样的栋梁。当然,这些目标的到达,还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重理工人不停地奋斗和努力,“坐”、“等”是得不到的,向上“要”是要不来的,要有“造血”功能,能够自我发展,还要会动脑筋,善作善成。这样才能做到校训中所说的“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努力拼搏才能实现这一长远的发展目标。同志们,为了重庆理工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大家继续努力地奋斗吧!

最后,为庆祝母校八十华诞,特献上小诗一首:

贺重理工八十周年校庆

八十春秋历沧桑,技校建成大学堂。

“士继”初心驱倭寇,“理工”使命振乡邦。

校址三迁花溪畔,声名四播桃李芳。

 2020年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