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多措并举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09-25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要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加大对该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采取多种举措。

强化技能培训,创造有利条件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和骨干人才流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实践证明,在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境遇的诸多措施中,职业教育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脱贫方式。

为巩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效果,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脱贫社会服务效能,应抓住以下关键点:

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对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如云南迪庆州启动“直过民族”“推普”工作,2019年完成了18至45周岁(2988人)不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字建档立卡户的“推普”培训工作,以及4057人“直过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推普”培训任务,取得了阶段性脱贫成效。

鼓励优秀职业院校和企业援助深度贫困地区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建设实用专业。推动高职院校与贫困地区对口帮扶,为当地定向培养本土化人才。政府加强创业、创新支持,推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量身定制开发民族工艺品项目,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建民族优势品牌,助力当地民族工艺品企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导知名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专业人员积极参与教育扶贫活动,加强对农牧民进行农牧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打开崭新的致富大门。

地方职业院校要加强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学科建设,积极开设助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并定向培养当地学生,积极培训当地剩余劳动力,把专业知识转换成脱贫攻坚的“点金手”,消除“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窘况。

重视资源开发,增强教育力量

为有效提升贫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00亿元,在教育“硬”资源和“软”资源上下功夫,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进一步增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力量,应采取以下关键举措:

首先,重视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要充分利用国家确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政策,并且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同国家课程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次,重视兼职教师的引进,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进当地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给学生提供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今后借以谋生的手段,获得更多的本民族文化教育。也可以招募熟悉当地文化的退休教师支教讲学。

再其次,拓宽教育教学设备供给渠道,提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捐助、企业赞助的方式,大力加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设施设备投入,加快当地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利用新技术推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扩大教育援助,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援助是助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东部省份、中央企业、高校团队、民办学校和职教集团对口支援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援助体系。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要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思维,主动关心教育中的困难群体。为进一步健全对口支援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援助体系,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集聚教育对口支援力量。建立教育扶贫工作联盟,统筹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帮扶力量,形成对口帮扶合力。大力推进教育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加强援受双方教育部门、各级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全领域对口帮扶。其次,在现有教育援助项目、工程基础上,加大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支援力度,并增强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还需要鼓励其他名优学校派遣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志愿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同时,当地优质高中要加大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力度,更好地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培训重点人群,营造良好氛围

彻底拔除“穷根”,既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型人才,引领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长远性发展,也需要提升当地领导干部、学校校长、驻村干部的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管理水平,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首先,要培养好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包括教育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其次,加强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学校校长、家长等人员的培训。提高当地领导干部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统筹当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帮助校长提升民主管理、开发当地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确保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能力。借鉴上世纪的群众“扫盲”方式,对学生家长开展培训,让他们明白教育的价值,具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在孩子学习中发挥促进作用。此外,还要瞄准贫困民族地区英、音、体、美学科教师短缺和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开展短缺薄弱学科师资培训,以确保这些地方能够开齐开足课程,并保证教育质量。

立足高等教育,实现精准供给

高等教育系统积极参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目前有多所高校依托教育系统扶贫平台开展消费扶贫行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语言扶贫理论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高校扶贫的科技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当前,各类高等教育院校应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对接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实际脱贫需求,实现精准供给。

首先,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学生招生、就业上的政策倾斜,持续有序实施重点高校招收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其次,高等学校要为解决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等问题贡献智慧和服务,对接深度贫困民族地区产业需求,拓展科研与社会服务领域。各类高校依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为探索新型产业源头、更新传统产业模式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要顺应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挖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潜力,促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培训、技术推广相结合,实现产教融合开门办学,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将自身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总体而言,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底子薄、问题多、任务重,需要“输血造血”并重,需要多措并举、全面兼顾,整体推进当地教育振兴,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达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多措并举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2020-09-25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要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加大对该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采取多种举措。

强化技能培训,创造有利条件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和骨干人才流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实践证明,在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境遇的诸多措施中,职业教育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脱贫方式。

为巩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效果,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脱贫社会服务效能,应抓住以下关键点:

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对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如云南迪庆州启动“直过民族”“推普”工作,2019年完成了18至45周岁(2988人)不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字建档立卡户的“推普”培训工作,以及4057人“直过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推普”培训任务,取得了阶段性脱贫成效。

鼓励优秀职业院校和企业援助深度贫困地区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建设实用专业。推动高职院校与贫困地区对口帮扶,为当地定向培养本土化人才。政府加强创业、创新支持,推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量身定制开发民族工艺品项目,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建民族优势品牌,助力当地民族工艺品企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导知名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专业人员积极参与教育扶贫活动,加强对农牧民进行农牧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打开崭新的致富大门。

地方职业院校要加强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学科建设,积极开设助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并定向培养当地学生,积极培训当地剩余劳动力,把专业知识转换成脱贫攻坚的“点金手”,消除“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窘况。

重视资源开发,增强教育力量

为有效提升贫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00亿元,在教育“硬”资源和“软”资源上下功夫,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进一步增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力量,应采取以下关键举措:

首先,重视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要充分利用国家确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政策,并且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同国家课程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次,重视兼职教师的引进,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进当地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给学生提供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今后借以谋生的手段,获得更多的本民族文化教育。也可以招募熟悉当地文化的退休教师支教讲学。

再其次,拓宽教育教学设备供给渠道,提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捐助、企业赞助的方式,大力加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设施设备投入,加快当地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利用新技术推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扩大教育援助,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援助是助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东部省份、中央企业、高校团队、民办学校和职教集团对口支援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援助体系。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要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思维,主动关心教育中的困难群体。为进一步健全对口支援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援助体系,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集聚教育对口支援力量。建立教育扶贫工作联盟,统筹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帮扶力量,形成对口帮扶合力。大力推进教育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加强援受双方教育部门、各级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全领域对口帮扶。其次,在现有教育援助项目、工程基础上,加大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支援力度,并增强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还需要鼓励其他名优学校派遣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志愿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同时,当地优质高中要加大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力度,更好地帮助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培训重点人群,营造良好氛围

彻底拔除“穷根”,既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型人才,引领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长远性发展,也需要提升当地领导干部、学校校长、驻村干部的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管理水平,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首先,要培养好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包括教育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其次,加强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学校校长、家长等人员的培训。提高当地领导干部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统筹当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帮助校长提升民主管理、开发当地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确保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能力。借鉴上世纪的群众“扫盲”方式,对学生家长开展培训,让他们明白教育的价值,具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基本常识,并能够在孩子学习中发挥促进作用。此外,还要瞄准贫困民族地区英、音、体、美学科教师短缺和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开展短缺薄弱学科师资培训,以确保这些地方能够开齐开足课程,并保证教育质量。

立足高等教育,实现精准供给

高等教育系统积极参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目前有多所高校依托教育系统扶贫平台开展消费扶贫行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语言扶贫理论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高校扶贫的科技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当前,各类高等教育院校应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对接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实际脱贫需求,实现精准供给。

首先,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学生招生、就业上的政策倾斜,持续有序实施重点高校招收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其次,高等学校要为解决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等问题贡献智慧和服务,对接深度贫困民族地区产业需求,拓展科研与社会服务领域。各类高校依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为探索新型产业源头、更新传统产业模式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要顺应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挖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潜力,促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培训、技术推广相结合,实现产教融合开门办学,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将自身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总体而言,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底子薄、问题多、任务重,需要“输血造血”并重,需要多措并举、全面兼顾,整体推进当地教育振兴,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达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