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标准 最严举措 全力以赴做好高考工作
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严格做好高考防疫、考试安全、考生服务、招生录取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平安高考”“阳光高考”“公平高考”。

最高标准 最严举措 全力以赴做好高考工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07-03

高考在即,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比去年增加40万。日前,记者从教育部获悉,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特殊形势,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严格做好高考防疫、考试安全、考生服务、招生录取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平安高考”“阳光高考”“公平高考”。

以最严格的措施,加强考试防疫

精心做好考前防疫准备、严格落实考中防疫措施、有序做好考后防疫工作,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高考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并狠抓工作落实。

据介绍,各地已提前14天对考生和考务人员进行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各考点均按要求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设置了隔离考场、隔离设施。原则上每10个普通考场设1个备用隔离考场(每考点不得少于3个)。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对省-市-县考试机构和考点负责人开展了培训。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全覆盖的防疫教育和培训,务必确保应知尽知。

各地明确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37.3℃以下方可进入考点。同时,考点将设置凉棚和体温异常者复检室等,供待检人员做受检准备以及检测不合格人员短时休息调整使用。各地将按照防疫要求,对考场布置、卫生消毒、降温通风等做出安排部署。各考点均将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指导下,对考点、考试场所、通道、区域、桌椅等进行清洁消毒,并明确张贴完成标识。考中出现发热、咳嗽考生,将按照既定程序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

各考点将有序组织考生离场,做到错时错峰、保持间距、避免拥挤。考务人员按要求有序交接试卷、答卷、草稿纸等考试材料。每天考试结束后,各考点还将对考场做一次预防性消毒。对评卷点或评卷区域严格实行封闭管理,并实行评卷教师健康状况每日零报告制度。

以最严厉的手段,确保考试安全

确保试题试卷安全保密、严厉打击考试舞弊、切实加强考场管理,各地教育部门会同本省(区、市)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联系会议成员单位进一步健全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全力保障考试安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严格进行全流程检查,在试卷命制、印刷、运送、保管等考试工作环节实施一岗多控、人技联防,实现试卷运转环节全程无死角视频监控、无缝链接,确保试题试卷安全。

据介绍,从5月开始,各地有关部门陆续开展了“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清理整顿涉考培训机构和助考中介”等5个专项行动,依法打掉了一批“助考”犯罪团伙。相关整治行动将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

今年,各地将进一步加强考点入场管理,积极采取多种检测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工具进入考场;采取多证核对、人机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同时,严格遴选考务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考务规定,及时发现和处置考场舞弊行为。

以最严谨的态度,优化考试服务

优化综合服务、开展宣传引导、强化应急演练,各地坚持以考生为本,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做好考试服务保障,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考试环境。

各地将在交通出行、噪音治理、防暑降温、信息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并为考点配备必要的防疫物资,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统筹做好考场防暑降温工作,尽量为考生创造一个清凉的考试环境。公安部门已为高考考生办理身份证开辟了绿色通道。

据介绍,各地将通过各种形式切实加强考生考前的心理辅导,引导考生释放焦虑情绪。集中开展了“诚信高考”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最高法、最高检关于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最新司法解释,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宣传典型案例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考生诚信考试。

针对7月高考部分地区将进入强降雨、洪涝、台风等多发期,有关地方着重细化了应对自然灾害的专项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未雨绸缪、有效处置。

以最严密的程序,保障招生公平

扎紧制度笼子、坚持“阳光招生”、加大违规查处,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完善制度规则,出重拳堵塞漏洞,切实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

教育部重申严格执行《高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高校考试招生管理工作八项基本要求》,落实高校招生“六不准”“十严禁”“30个不得”等招生工作禁令,确保招生过程严格规范。

同时,加强高校招生社会监督,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的多级招生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加强高校招生内部监督,建立高校招生工作“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的管理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高校招生工作,鼓励高校聘请社会监督员参与招生工作,实现体制内和社会公众“双重监督”。

教育部强调将加大对违规招生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零容忍。认真开展新生入学复查,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骗取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的新生,坚决取消其入学资格并严肃处理;报到入学的取消其学籍,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同时配合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一查到底,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最高标准 最严举措 全力以赴做好高考工作

2020-07-03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高考在即,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比去年增加40万。日前,记者从教育部获悉,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特殊形势,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严格做好高考防疫、考试安全、考生服务、招生录取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平安高考”“阳光高考”“公平高考”。

以最严格的措施,加强考试防疫

精心做好考前防疫准备、严格落实考中防疫措施、有序做好考后防疫工作,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高考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并狠抓工作落实。

据介绍,各地已提前14天对考生和考务人员进行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各考点均按要求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设置了隔离考场、隔离设施。原则上每10个普通考场设1个备用隔离考场(每考点不得少于3个)。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对省-市-县考试机构和考点负责人开展了培训。各地正在积极开展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全覆盖的防疫教育和培训,务必确保应知尽知。

各地明确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37.3℃以下方可进入考点。同时,考点将设置凉棚和体温异常者复检室等,供待检人员做受检准备以及检测不合格人员短时休息调整使用。各地将按照防疫要求,对考场布置、卫生消毒、降温通风等做出安排部署。各考点均将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指导下,对考点、考试场所、通道、区域、桌椅等进行清洁消毒,并明确张贴完成标识。考中出现发热、咳嗽考生,将按照既定程序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

各考点将有序组织考生离场,做到错时错峰、保持间距、避免拥挤。考务人员按要求有序交接试卷、答卷、草稿纸等考试材料。每天考试结束后,各考点还将对考场做一次预防性消毒。对评卷点或评卷区域严格实行封闭管理,并实行评卷教师健康状况每日零报告制度。

以最严厉的手段,确保考试安全

确保试题试卷安全保密、严厉打击考试舞弊、切实加强考场管理,各地教育部门会同本省(区、市)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联系会议成员单位进一步健全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全力保障考试安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严格进行全流程检查,在试卷命制、印刷、运送、保管等考试工作环节实施一岗多控、人技联防,实现试卷运转环节全程无死角视频监控、无缝链接,确保试题试卷安全。

据介绍,从5月开始,各地有关部门陆续开展了“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清理整顿涉考培训机构和助考中介”等5个专项行动,依法打掉了一批“助考”犯罪团伙。相关整治行动将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

今年,各地将进一步加强考点入场管理,积极采取多种检测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工具进入考场;采取多证核对、人机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同时,严格遴选考务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考务规定,及时发现和处置考场舞弊行为。

以最严谨的态度,优化考试服务

优化综合服务、开展宣传引导、强化应急演练,各地坚持以考生为本,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做好考试服务保障,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考试环境。

各地将在交通出行、噪音治理、防暑降温、信息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并为考点配备必要的防疫物资,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统筹做好考场防暑降温工作,尽量为考生创造一个清凉的考试环境。公安部门已为高考考生办理身份证开辟了绿色通道。

据介绍,各地将通过各种形式切实加强考生考前的心理辅导,引导考生释放焦虑情绪。集中开展了“诚信高考”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最高法、最高检关于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最新司法解释,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宣传典型案例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考生诚信考试。

针对7月高考部分地区将进入强降雨、洪涝、台风等多发期,有关地方着重细化了应对自然灾害的专项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未雨绸缪、有效处置。

以最严密的程序,保障招生公平

扎紧制度笼子、坚持“阳光招生”、加大违规查处,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完善制度规则,出重拳堵塞漏洞,切实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

教育部重申严格执行《高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高校考试招生管理工作八项基本要求》,落实高校招生“六不准”“十严禁”“30个不得”等招生工作禁令,确保招生过程严格规范。

同时,加强高校招生社会监督,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的多级招生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加强高校招生内部监督,建立高校招生工作“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的管理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高校招生工作,鼓励高校聘请社会监督员参与招生工作,实现体制内和社会公众“双重监督”。

教育部强调将加大对违规招生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零容忍。认真开展新生入学复查,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骗取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的新生,坚决取消其入学资格并严肃处理;报到入学的取消其学籍,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同时配合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一查到底,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