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高职院校传媒传播类专业改革“答卷”?重庆文化艺术职院携企业共担“答卷人”!

如何写好高职院校传媒传播类专业改革“答卷”?重庆文化艺术职院携企业共担“答卷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6-06

华龙网6月6日11时30分讯(蒲思静) 互联网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面对新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如何培养符合全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传媒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教育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功能,成为各大高校面对的重大课题。

面对高职院校传媒传播类专业改革的这张“答卷”,不少高职院校协同企业一起交出了“答卷”。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重庆华龙网集团合作共建重庆市首个“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合作3年以来,双方通过搭建“一平台五中心”立体化协同育人平台,建立了“三方联动 五位一体”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形成了“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揭牌仪式 杨川 摄

合作“搭台”

成立全市首个“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

2018年11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华龙网集团联合共建重庆市首个“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这是继2016年双方开始校企合作以来的一次整体改革升级。

依托“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双方充分整合学院、企业和行业各方资源,围绕新闻采编与制作和传播与策划专业两个专业,构建工作室运营中心、双师培训中心、赛事活动中心、专业建设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形成了“一平台五中心”的立体化协同育人平台。

华龙新媒体工作室 熊春燕 摄

【工作室运营中心】

打造从“融媒体”到“融专业”的实践平台

2017年,华龙网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共同成立了华龙新媒体工作室。围绕“专业引领 行业接轨 协同互助 交流研讨 共同发展 ”的宗旨,通过校企互派指导教师,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融媒体项目分工实施等运行思路,搭建了从“媒体融合”向“专业融合”的师生实践平台。

在管理运行上,工作室由3名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及多名校内专业骨干老师共同参与。企业方聘请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指导老师,学校方聘请企业资深媒体人及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支持与项目指导,双方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在创作指导上,工作室以“双导师制”开展学生指导工作。企业导师将企业及行业真实项目引入工作室,学校教师根据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授予学生。工作室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文案写作、平面设计、文创产品制作,提升学生技术技能。

此外,工作室还定期邀请行业大咖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及技术运用。为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工作室还为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建议指导和项目孵化,并引导资本风投,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双千双师交流计划” 杨川 摄

【“双师”培训中心】

培养多角色“复合型”职业教师队伍

“双师培训中心成立的初衷,是鼓励教师通过跟岗实践、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等方式,提高校内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构建一支穿梭于课堂、实训中心、企业、社区的多种职业身份和角色的‘复合型’职业教师队伍。”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张玲说。

校内教师“走出去”,企业教师“引进来”。通过专兼结对、实践育人等方式,中心还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以互帮结对的形式,提高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建立一支热心教育事业的优秀传媒传播职业人队伍。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互促互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华龙网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晓红表示,由于师资互换培训消除了校内外两类人员的能力类型局限,这为双方岗位交流提供了可能。“这不仅从机制上保证了企业人员参与学生培养的可能性,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可能,进一步拉近了课堂与传媒产品生产现场的距离。”

3年间,学校教师挂职企业共15名,共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企业导师到校实践学习共10名,培养专业负责人1名。2018年,通过重庆市教委“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双方互派交流2人,学校与企业共同举办双师培训20余场,企业为学校组织认证培训,申请办证新媒体运营师、商务策划师证书共8人。

第5届“华龙杯”创意策划实践技能大赛 杨川 摄

【赛事活动中心】

打造“华龙杯”技能大赛等品牌活动赛事

根据传媒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各类竞赛现状,“赛事活动中心”提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中心运营思路,通过组建比赛小组、开展比赛培训、搭建校内大赛平台、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等措施。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帮助专业指导教师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反思教学过程。

截止2020年5月,学院已成功举办5届“华龙杯”创意策划实践技能大赛。大赛面向传播传媒类专业所有在校生,实现人人参与。在竞赛项目设计上,综合考虑专业和学生实际,主题多样、层次丰富,并与“大广赛”等全国性赛事接轨。

中心运行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比赛小组,把学生在传媒传播类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于训练。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张玲认为,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

近年来,学院传媒传播类专业师生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文化管理系(文化传播系)共有46件作品入围国赛,获重庆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39项。其中,18级传播与策划专业学生张佳文在老师万童蛟的指导下创作的文案《不假装》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一等奖。

开展专业论证会 杨川 摄

【专业建设中心】

校企“接轨式”动态实施专业建设改革

依托“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这一平台,学校教师与包括华龙网在内的企业及行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建设中心”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等。

通过互联网+全媒体的专业技术领域切入,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动机,以学校特色为切入口,全方面调研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四个环节的转型与改革串接起来,通过实施及培养,达到企业好用人,学生好就业的整体目标,从而顺利推动学院和社会产业的良好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定期、动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由企业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商定人才培养方向,增设相关专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深层联通,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学校教师主要做课程的整体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讲解、对企业教师实践指导的提炼总结等工作;企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项目的选择、经验型知识的讲解传授以及对学生实践操作的专门指导和作品项目点评。以企业优势力量为保障,将得力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引入学院,落地到学生和学校当中,真正能够影响和带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育。

校内实训室 熊春燕 摄

【实习实训中心】

打造项目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为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理论实践生产一体化教学体系,使传媒传播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学院与重庆华龙网集团共同打造了一系列标准化、可供借鉴和研究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中心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常态化的实训流程,并同时形成了实践周展映、项目汇报会等实训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实训期间,企业选派骨干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进行实训课程讲授,实训内容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实训过程对照职场标准,学生拥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

除了常规的项目实训课程外,实训还穿插了专场讲座、职业拓展活动等环节,并选派企业优秀员工进行“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以亲身经历和工作经验引导学生的职业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岗位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

实训期间,企业派出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寝室管理,安全管理,实行“员工式工作+学生式管理”,为所有参加企业实训的学生购买意外保险,在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协同育人中心 熊春燕 摄

协同育人

建立“三方联动 五位一体”多主体育人机制

新闻采编与制作、传播与策划专业依托“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这一协同育人平台,“校行企”三方联动,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和共建“课堂”,构建了“三方联动、五位一体”的传媒传播类专业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在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学校、企业和行业三方成立传媒传播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符合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师资队伍的能够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校企双方构建了“互兼互聘、双向培养”机制,一方面,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中热衷于教学,又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行业企业聘请校内专职教师担任专家顾问,为年轻教师提供跟岗学习的机会。

实训基地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合作专业以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为主干,以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两江新区互联网学院等为纽带,构建起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步走”的“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校行企三方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定期更新教学内容,选择并聘请“会做能讲”的优秀兼职教师,组建专兼一对一课程教学团队,专兼互补,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并打造了“第一职业”网上课程资源平台。

在教学生,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学生授课、开设专题讲座,将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岗位操作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学生前往企业经营场所,由行业专家和教师为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8级专业认识实习 杨川 摄

工学交替

构建“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以“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形成模式”为原则路径,依托校内“协同育人中心”和校外的华龙网、重庆互联网学院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开展了职业认知、校内技能集训、企业跟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本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了“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华龙网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晓红介绍,“三品”即传媒作品、传媒产品、传媒“商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高职学校学生身份多样化,角色多变化。而“三品”也是围绕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承担的“学生”到“学员”到“员工”的三重身份而对应的。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学生从入学院大门起,即踏入了企业大门,从学校教室踏入企业办公室,从学校教材跨越到企业项目,从老师授课变换到导师带工。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7级企业实训颁奖典礼 杨川 摄

“‘三循环’即围绕传媒‘作品’‘产品’‘商品’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李晓红解释,围绕“作品”的第一个循环包含“职业认知”“专业学习”“技能竞赛”三个不同维度的培养活动,围绕“产品”的第二个循环则包含“产业认知”“集中实训”“成果(产品)汇报”这三个维度的培养环节。围绕“商品”的第三个循环则包含“定岗实习”“创业孵化”“就业指导”这三个关键节点培养活动。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企业便加入育人培养,如企业参观、职业认知讲座,企业体验周等。大二阶段则围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实训活动,让学生以“学员”身份,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真实项目。进入大三,3个月的跟岗实训带领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单位的传媒传播类项目的实际运营,这既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考验,也是在为学生后期就业做准备。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张玲认为,通过从学校到企业,又从企业返回学院,多次循环,学生在员工与学生的身份和角色中不停互换,在老师和导师的引导下不停思考作为员工我还差什么,作为学生我要干什么,在企业的真实环境,实际项目工作中寻找答案,寻找未来的方向,从而达到学生有目标,学习有动力,培养有成效的目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如何写好高职院校传媒传播类专业改革“答卷”?重庆文化艺术职院携企业共担“答卷人”!

2020-06-06 12:1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6月6日11时30分讯(蒲思静) 互联网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面对新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如何培养符合全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传媒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教育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功能,成为各大高校面对的重大课题。

面对高职院校传媒传播类专业改革的这张“答卷”,不少高职院校协同企业一起交出了“答卷”。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重庆华龙网集团合作共建重庆市首个“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合作3年以来,双方通过搭建“一平台五中心”立体化协同育人平台,建立了“三方联动 五位一体”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形成了“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揭牌仪式 杨川 摄

合作“搭台”

成立全市首个“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

2018年11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华龙网集团联合共建重庆市首个“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这是继2016年双方开始校企合作以来的一次整体改革升级。

依托“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双方充分整合学院、企业和行业各方资源,围绕新闻采编与制作和传播与策划专业两个专业,构建工作室运营中心、双师培训中心、赛事活动中心、专业建设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形成了“一平台五中心”的立体化协同育人平台。

华龙新媒体工作室 熊春燕 摄

【工作室运营中心】

打造从“融媒体”到“融专业”的实践平台

2017年,华龙网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共同成立了华龙新媒体工作室。围绕“专业引领 行业接轨 协同互助 交流研讨 共同发展 ”的宗旨,通过校企互派指导教师,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融媒体项目分工实施等运行思路,搭建了从“媒体融合”向“专业融合”的师生实践平台。

在管理运行上,工作室由3名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及多名校内专业骨干老师共同参与。企业方聘请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指导老师,学校方聘请企业资深媒体人及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支持与项目指导,双方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在创作指导上,工作室以“双导师制”开展学生指导工作。企业导师将企业及行业真实项目引入工作室,学校教师根据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授予学生。工作室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文案写作、平面设计、文创产品制作,提升学生技术技能。

此外,工作室还定期邀请行业大咖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及技术运用。为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工作室还为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建议指导和项目孵化,并引导资本风投,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双千双师交流计划” 杨川 摄

【“双师”培训中心】

培养多角色“复合型”职业教师队伍

“双师培训中心成立的初衷,是鼓励教师通过跟岗实践、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等方式,提高校内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构建一支穿梭于课堂、实训中心、企业、社区的多种职业身份和角色的‘复合型’职业教师队伍。”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张玲说。

校内教师“走出去”,企业教师“引进来”。通过专兼结对、实践育人等方式,中心还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以互帮结对的形式,提高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建立一支热心教育事业的优秀传媒传播职业人队伍。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互促互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华龙网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晓红表示,由于师资互换培训消除了校内外两类人员的能力类型局限,这为双方岗位交流提供了可能。“这不仅从机制上保证了企业人员参与学生培养的可能性,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可能,进一步拉近了课堂与传媒产品生产现场的距离。”

3年间,学校教师挂职企业共15名,共同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企业导师到校实践学习共10名,培养专业负责人1名。2018年,通过重庆市教委“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双方互派交流2人,学校与企业共同举办双师培训20余场,企业为学校组织认证培训,申请办证新媒体运营师、商务策划师证书共8人。

第5届“华龙杯”创意策划实践技能大赛 杨川 摄

【赛事活动中心】

打造“华龙杯”技能大赛等品牌活动赛事

根据传媒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各类竞赛现状,“赛事活动中心”提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中心运营思路,通过组建比赛小组、开展比赛培训、搭建校内大赛平台、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等措施。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帮助专业指导教师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反思教学过程。

截止2020年5月,学院已成功举办5届“华龙杯”创意策划实践技能大赛。大赛面向传播传媒类专业所有在校生,实现人人参与。在竞赛项目设计上,综合考虑专业和学生实际,主题多样、层次丰富,并与“大广赛”等全国性赛事接轨。

中心运行期间,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比赛小组,把学生在传媒传播类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于训练。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张玲认为,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

近年来,学院传媒传播类专业师生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文化管理系(文化传播系)共有46件作品入围国赛,获重庆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39项。其中,18级传播与策划专业学生张佳文在老师万童蛟的指导下创作的文案《不假装》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一等奖。

开展专业论证会 杨川 摄

【专业建设中心】

校企“接轨式”动态实施专业建设改革

依托“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这一平台,学校教师与包括华龙网在内的企业及行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建设中心”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等。

通过互联网+全媒体的专业技术领域切入,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动机,以学校特色为切入口,全方面调研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四个环节的转型与改革串接起来,通过实施及培养,达到企业好用人,学生好就业的整体目标,从而顺利推动学院和社会产业的良好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定期、动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由企业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商定人才培养方向,增设相关专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深层联通,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学校教师主要做课程的整体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讲解、对企业教师实践指导的提炼总结等工作;企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项目的选择、经验型知识的讲解传授以及对学生实践操作的专门指导和作品项目点评。以企业优势力量为保障,将得力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引入学院,落地到学生和学校当中,真正能够影响和带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育。

校内实训室 熊春燕 摄

【实习实训中心】

打造项目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为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理论实践生产一体化教学体系,使传媒传播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学院与重庆华龙网集团共同打造了一系列标准化、可供借鉴和研究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中心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常态化的实训流程,并同时形成了实践周展映、项目汇报会等实训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实训期间,企业选派骨干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进行实训课程讲授,实训内容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实训过程对照职场标准,学生拥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

除了常规的项目实训课程外,实训还穿插了专场讲座、职业拓展活动等环节,并选派企业优秀员工进行“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以亲身经历和工作经验引导学生的职业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岗位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

实训期间,企业派出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寝室管理,安全管理,实行“员工式工作+学生式管理”,为所有参加企业实训的学生购买意外保险,在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协同育人中心 熊春燕 摄

协同育人

建立“三方联动 五位一体”多主体育人机制

新闻采编与制作、传播与策划专业依托“传媒传播产教协同育人中心”这一协同育人平台,“校行企”三方联动,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和共建“课堂”,构建了“三方联动、五位一体”的传媒传播类专业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在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学校、企业和行业三方成立传媒传播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符合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师资队伍的能够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校企双方构建了“互兼互聘、双向培养”机制,一方面,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中热衷于教学,又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行业企业聘请校内专职教师担任专家顾问,为年轻教师提供跟岗学习的机会。

实训基地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合作专业以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为主干,以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两江新区互联网学院等为纽带,构建起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步走”的“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校行企三方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定期更新教学内容,选择并聘请“会做能讲”的优秀兼职教师,组建专兼一对一课程教学团队,专兼互补,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并打造了“第一职业”网上课程资源平台。

在教学生,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学生授课、开设专题讲座,将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岗位操作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学生前往企业经营场所,由行业专家和教师为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8级专业认识实习 杨川 摄

工学交替

构建“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以“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形成模式”为原则路径,依托校内“协同育人中心”和校外的华龙网、重庆互联网学院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开展了职业认知、校内技能集训、企业跟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本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了“三品三循环”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华龙网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晓红介绍,“三品”即传媒作品、传媒产品、传媒“商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高职学校学生身份多样化,角色多变化。而“三品”也是围绕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承担的“学生”到“学员”到“员工”的三重身份而对应的。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学生从入学院大门起,即踏入了企业大门,从学校教室踏入企业办公室,从学校教材跨越到企业项目,从老师授课变换到导师带工。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7级企业实训颁奖典礼 杨川 摄

“‘三循环’即围绕传媒‘作品’‘产品’‘商品’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李晓红解释,围绕“作品”的第一个循环包含“职业认知”“专业学习”“技能竞赛”三个不同维度的培养活动,围绕“产品”的第二个循环则包含“产业认知”“集中实训”“成果(产品)汇报”这三个维度的培养环节。围绕“商品”的第三个循环则包含“定岗实习”“创业孵化”“就业指导”这三个关键节点培养活动。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企业便加入育人培养,如企业参观、职业认知讲座,企业体验周等。大二阶段则围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实训活动,让学生以“学员”身份,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真实项目。进入大三,3个月的跟岗实训带领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单位的传媒传播类项目的实际运营,这既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考验,也是在为学生后期就业做准备。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张玲认为,通过从学校到企业,又从企业返回学院,多次循环,学生在员工与学生的身份和角色中不停互换,在老师和导师的引导下不停思考作为员工我还差什么,作为学生我要干什么,在企业的真实环境,实际项目工作中寻找答案,寻找未来的方向,从而达到学生有目标,学习有动力,培养有成效的目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