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专家谈:发挥好高校劳动教育主体作用
作为衡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式,“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深切需要。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应时刻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高校要立足现实发展需要,依托各类实践活动培养新时代劳动者。
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活动等服务性劳动,增强大学生劳动体验,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和引导大学生深入企业、农村和创新公司,感受和体验各类劳动者的奋斗事迹;完善专业实习,将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热情;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劳动乐趣,努力做到诚实劳动、辛勤劳动,不断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这些都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深入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提升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必要环节,更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坚持劳动教育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劳动教育要注重阶段性培养,大中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上具有较大差异性,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和个性特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必然选择。劳动教育是长期的,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始终,推进一体化就要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坚持劳动教育常态化,保证高校劳动教育的稳步发展。
其次,要兼顾劳动教育的多维性与计划性。劳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内容,内涵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几个方面的目标,具有多维性特点,必须有计划地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目标上,构建个性丰富、全面多样、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上,制定立足现实、重点突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教育内容。评价上,将劳动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校评价体系之中,以考试和社会实践两个维度纳入学生考评,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最后,要坚持引领性与互动性相融合。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大中小学教师的集体备课,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衔接;通过夏令营、分享会、宣讲等形式,促进大中小学教育者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引领与互动交流中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构建进程,凝聚教育合力,实现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