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人才培养
重庆大学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调动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形成全校合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办好思政课关键课程。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专题研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工作,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切实推进规范建设、科学发展。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建立党委书记、校长、领导班子成员走进课堂抓思政课工作机制,书记、校长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每学期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二级党组织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察,成立思政课教学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文卷、访谈反馈等形式,夯实思政课建设责任。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与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建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宣传引领等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开展定向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工作,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遴选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教师、优秀辅导员和党政干部转任思政课教师,由学院主要负责同志、辅导员及退休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充实壮大思政课教学队伍。探索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联合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把科研立志、科学报国以及学术道德植入课堂教学内容。探索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单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加大教学名师工作室支持力度和教学工作奖励力度,鼓励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评价范畴。设置学术交流、实践研修专项经费,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改革创新,切实建好铸魂育人关键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主渠道作用,重点打造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邀请“马工程”专家等进行示范教学。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明确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充分利用重庆市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考试评价方式,对学生实行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社会实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积极拓展网络思政课新阵地,探索推进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建设项目,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校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重点讲好抗疫故事、宣讲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