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系列报道①“扶贫春风”吹进大山深处 小山村变了样

“授人以渔”——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系列报道①“扶贫春风”吹进大山深处 小山村变了样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4-27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市高校积极发挥人才智力与科技优势,努力在巴渝大地上书写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作为我市唯一涉农高职院校,对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巫溪县土城镇土城社区等地展开扶贫工作。几年来,学校积极发挥办学优势,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进行探索,交出了一张张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

大林村“鱼+稻”产业彩色水稻区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2017年大林村首届新春摸鱼节“亚洲第一甄”开甄仪式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6日14时10分讯(记者 张华 实习生 韦燕)“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是2019年4月的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这里,远离城市的轰鸣和喧嚣,告别都市的繁华与烟火,造就了另一番稻田狗吠与山间花草萋萋的景象……

4年前,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靠天吃饭,无计可施;4年前,面对灰灰的土墙屋、被落石砸坏的公路,村民们苦不堪言……

4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洋楼盖起来了;新修的快速通道也将通车,届时从村里到万州城区只需一个小时;高山水稻、李子、烟叶、茶叶等四大支柱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林村贫困人口已经由135户426人下降到11户37人,大多数农民脱离贫困,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是什么让小山村变了样?

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莫恭明(中)与大林村主任张文明交流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党委书记陈章实地调研大林村产业发展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僻静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外乡人

作为国家级贫困村,大林村位于万州区东南部,境内山高坡陡,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山地分散且零碎,产业发展基本为零。全村总人口2693人,长居人口却不到1000人,青壮年不到300人。

“年轻人都走出去了,留下的是我们这些老头儿老太婆,天好就收成好,天干就没办法,人能怎么办嘛。”大林村村民说,山高路远、肩挑背扛、靠天吃饭,一代代大林村村民都是这样生活过来的。

2015年7月13日,一群外乡人走进大林村,在这里开启了精准脱贫的征程——强化组织引领,激发群众干劲,找对脱贫产业。

学院院长杨和平教授参加大林村脱贫攻坚工作院坝会,落实迎接国家脱贫验收工作。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副院长赵福奎教授走访对接帮扶贫困户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坡陡地散,形势严峻,扶贫迫在眉睫。结合大林村的特点,海拔高,通风向阳,昼夜温差大,有水源,适宜种植高山农作物。”据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介绍,2015年7月,万州区委区政府部署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大林村。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陈章为组长,副校长赵福奎为副组长以及11名帮扶责任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2015年精准扶贫帮扶实施方案》,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2名驻村工作队员到村。

到达大林村后,帮扶组对村里情况进行摸排调查,扶贫工作组组长、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章,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杨和平也多次来到大林村调查研究。最终,确立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据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回忆,经过专家组讨论,首先制定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结合学院专业优势,在党委书记陈章领导下,组织了一支涵盖水产、养殖、机械、智能化等专业人才的帮扶团队改造大林村。

据了解,“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是通过对稻田进行技术改造,将稻田10%的区域开挖鱼沟和鱼溜以放养鱼类,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鱼啄食杂草和害虫,鱼产出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上好肥料,水稻又引来昆虫为鱼提供食物。可以说,“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

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帮扶队看来,稻渔综合种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上多做文章外,还能通过乡村观光旅游、农家乐、美食荟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加速产业融合,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种植专家与农户交流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周庆春教授现场教学指导村民进行李子树嫁接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当生态农业新理念撞上传统农业旧思想 产业扶贫遭遇难题

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然而,在闭塞的大林村,生态农业的推进遭遇了巨大阻力。

“从包产到户至今,村民们都习惯了自主经营,且老一辈人又‘视田如命’,我们现在过来承包田地,还要挖掉田坎,在他们的思想里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据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回忆,当时阻力很大,村民们一是不愿意拿出田地,二是不相信没有肥料能种出好稻子。

“主要还是不想把自家的田坎挖了,怕把田弄少了。那时还有骂架的事情呢。”大林村老支书张远河说,为了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村干部和扶贫组一起组建走访团队,走进每户村民家中,为他们讲解扶贫政策和思路。

长年累月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扶贫小组的老师们教书、科研是把能手,但面对顽固的村民却也有点束手无策。

“有时候还只能晚上去,因为村民白天要下地干活。”据前驻村书记扶永辉回忆,因为天黑没有路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有时还会摔进田里。扶永辉还曾被村民的狗咬伤,但由于不能错过栽秧的时间,他打完疫苗又投入进工作中。

张远河也和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以传统的种植方式,每年产值1000斤谷粮,1.3元一斤,最多只有1000多元收入。“而这1000多元的收入还要除去化肥、种子、机具等费用,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栽秧和收割都要请劳力,拿到手里的钱几乎没有了。”

张远河说,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承包土地流转费用每亩500元/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免费提供鱼苗和鱼饲料等,同时给予技术指导,出让田地的村民和在村贫困户还能以60-100元/天的工资参加稻田改造、水稻栽种和管理、稻田鱼养殖等工作,这样加入稻田养鱼项目及其他本村农业产业项目的村民每户增收3600-6000元。此外,申请了国家扶贫贷款的贫困户还可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稻鱼米加工厂分红及学院教育医疗等经济补助。

为了给大家做出表率,30多年党龄的老支书张远河率先拿出了家里的3亩多田地参加“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3月,挖机在他的田里挖下第一铲。

因为有老支书做榜样,又有其他党员干部积极开导工作,陆续有年轻的村民也愿意尝试把部分田拿出来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最终,在2016年春天,扶贫小组在100亩田地里开始了“稻渔综合种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投入十万余元,为村民免费挖沟渠,栽种秧苗,投放鱼苗。

蒋发伦老师为白土镇村民免费家电维修服务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赠送白土镇科技图书2000册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授鱼还是授渔?扶贫关键引发思考

一边是扶贫组持续开展工作,一边是种植专家到现场指导生态农业,另一边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牵头寻找企业对口收购。

“我们生产出来的稻米是无药无肥的生态大米,这比一般的大米要贵。”据村民刘朝富回忆,三峡职业学院扶贫组联系了企业到村里收谷子,企业给出了3.5元/斤的价格,产出的白土牌高山大米最低卖到了10元/斤,比他们散种收入翻倍。

实际收益给参加“稻渔综合种养”村民带来了信心,也让其他村民动心。2016年底,村民主动拿出自己的稻田参加“稻渔综合种养”,2017年,规模发展到200亩,这是大林村全部的稻田。

“结合学院现代农业的办学特点,我们要在大林村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表示,随着“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的扩大,要保证水稻品质就要走向合作社模式。

2017年,大林村顺利通过国家脱贫验收。同年底,扶贫组开始探索合作社模式,于2018年3月注册成立重庆市万州区新场坝农业股份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合作社现有工作人员8人,带动和服务农户效量达150户,498人。同时,成功申报“三峡职院稻田鱼”和“三峡稻鱼米”商标2个。

“随着‘稻渔综合种养’的成功,目前白土镇其他村也开始推广这一模式, 2018年学院持续投入10万元,已经发展到500亩的规模。”康学良介绍,“2019年开始,稻渔生态种养模式将在全白土镇推广。我们也在和博恩集团接洽,对稻渔米进行收购。”

此外,截至2018年底,帮扶组在大林村发展“生态清脆李产业”300亩,“生态黄花产业”100亩,“优质车厘子产业”150亩,产业发展依托合作社为实施主体,试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帮扶组还安排相应专业教师跟踪指导产业发展,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学校在食堂设立了“精准扶贫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动员师生积极购买,凝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工作。

与此同时,落实政策扶贫也陆续开展起来。“我们坚持把‘扶贫先扶志’作为工作的先导,‘变输血为造血’,与产业扶贫等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完成大排查问题整改的同时,坚持以‘三保障’为切入点,为贫困户详细讲解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扶贫政策,提高他们对政策的知晓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扶贫工作组深刻认识到“扶贫要扶智”,要将技术传授给村民。学校积极参与教育扶贫,依托学校三峡库区就业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组建了“三农”专家服务团和培训讲师团,仅2018年就完成田间微课21次,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2人,职业经理人2人,完善现代青年农场主孵化基地1个。先后15次邀请种养专家到现场结合稻渔、清脆李、畜禽养殖等帮扶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种养实用技术培训100余人次,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实用技能和水平,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

2017年大林村首届新春摸鱼节摸鱼比赛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2019年,智慧农业将在大林村落地

“稻渔综合种养”在大林村获得了极大成功,然而,扶贫组对稻鱼的产量并不满意。

“主要还是村里青壮年少了,对稻鱼缺乏管理。”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表示,大林村总人口2963人,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而在常住人口中有2/3是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不足300人。

考虑到大林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困难,依托市级优质校建设的契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将大林村农业智慧化纳入了优质校建设项目。据了解,2019年,学院将投资20万元打造智慧物联网平台,对“稻渔综合种养”进行智能管护。

“平台搭建成功后,鱼什么时候下田,长势怎么样都可以依靠电脑实现。”据康学良介绍,在智慧物联网平台上,客户可以随时查看数据,追踪水稻和田鱼的生长情况及环境。

同时,结合学院农机类专业,帮扶组将在大林村引入无人机进行植保工作。对村里坡陡的情况,建设上山轨道,节省人力。

“我院是全市唯一涉农高职院校,我们作为学校的老师,有责任担负起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康学良表示,四年来,学校每年在大林村投入20万元的扶贫资金,现在正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建立村史馆,搭建乡村大舞台,举办“摸鱼节”,吸引游客来体验农家生活,发展旅游,将大林村打造成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旅游示范村。

 2018年首届白土镇摸鱼节摸鱼大赛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短短四年,大林村的变化太大了,小田变成了成片的大田,山上山下都有人行道,村民也有了休闲场所,庭院整治、环境整治也正在进行。”村民黄青平说,这是四年前他不曾想过的事情。现在他在合作社里,跟着扶贫小组学习各种技术,争取早日奔小康。

如今,大林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帮扶下迈上了正轨。扶贫“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陈章向大林村的村民承诺,不让大林村奔小康,学院的扶贫机构不散、扶贫人员不变、扶贫力度不减。

“现在我们最苦恼的是人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农村来,来了也留不住。”康学良说,从2015年到2019年间,村里的学生没有一个愿意填报农业类专业,他希望能通过扶贫组在大林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产业,让年轻人看到农业、农村大有可为,从而引导他们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学院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授人以渔”——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系列报道①“扶贫春风”吹进大山深处 小山村变了样

2019-04-27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市高校积极发挥人才智力与科技优势,努力在巴渝大地上书写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作为我市唯一涉农高职院校,对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巫溪县土城镇土城社区等地展开扶贫工作。几年来,学校积极发挥办学优势,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进行探索,交出了一张张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

大林村“鱼+稻”产业彩色水稻区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2017年大林村首届新春摸鱼节“亚洲第一甄”开甄仪式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6日14时10分讯(记者 张华 实习生 韦燕)“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是2019年4月的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这里,远离城市的轰鸣和喧嚣,告别都市的繁华与烟火,造就了另一番稻田狗吠与山间花草萋萋的景象……

4年前,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靠天吃饭,无计可施;4年前,面对灰灰的土墙屋、被落石砸坏的公路,村民们苦不堪言……

4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洋楼盖起来了;新修的快速通道也将通车,届时从村里到万州城区只需一个小时;高山水稻、李子、烟叶、茶叶等四大支柱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林村贫困人口已经由135户426人下降到11户37人,大多数农民脱离贫困,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是什么让小山村变了样?

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莫恭明(中)与大林村主任张文明交流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党委书记陈章实地调研大林村产业发展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僻静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外乡人

作为国家级贫困村,大林村位于万州区东南部,境内山高坡陡,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山地分散且零碎,产业发展基本为零。全村总人口2693人,长居人口却不到1000人,青壮年不到300人。

“年轻人都走出去了,留下的是我们这些老头儿老太婆,天好就收成好,天干就没办法,人能怎么办嘛。”大林村村民说,山高路远、肩挑背扛、靠天吃饭,一代代大林村村民都是这样生活过来的。

2015年7月13日,一群外乡人走进大林村,在这里开启了精准脱贫的征程——强化组织引领,激发群众干劲,找对脱贫产业。

学院院长杨和平教授参加大林村脱贫攻坚工作院坝会,落实迎接国家脱贫验收工作。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副院长赵福奎教授走访对接帮扶贫困户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坡陡地散,形势严峻,扶贫迫在眉睫。结合大林村的特点,海拔高,通风向阳,昼夜温差大,有水源,适宜种植高山农作物。”据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介绍,2015年7月,万州区委区政府部署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大林村。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陈章为组长,副校长赵福奎为副组长以及11名帮扶责任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2015年精准扶贫帮扶实施方案》,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2名驻村工作队员到村。

到达大林村后,帮扶组对村里情况进行摸排调查,扶贫工作组组长、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章,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杨和平也多次来到大林村调查研究。最终,确立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据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回忆,经过专家组讨论,首先制定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结合学院专业优势,在党委书记陈章领导下,组织了一支涵盖水产、养殖、机械、智能化等专业人才的帮扶团队改造大林村。

据了解,“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是通过对稻田进行技术改造,将稻田10%的区域开挖鱼沟和鱼溜以放养鱼类,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鱼啄食杂草和害虫,鱼产出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上好肥料,水稻又引来昆虫为鱼提供食物。可以说,“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

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帮扶队看来,稻渔综合种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上多做文章外,还能通过乡村观光旅游、农家乐、美食荟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加速产业融合,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种植专家与农户交流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周庆春教授现场教学指导村民进行李子树嫁接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当生态农业新理念撞上传统农业旧思想 产业扶贫遭遇难题

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然而,在闭塞的大林村,生态农业的推进遭遇了巨大阻力。

“从包产到户至今,村民们都习惯了自主经营,且老一辈人又‘视田如命’,我们现在过来承包田地,还要挖掉田坎,在他们的思想里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据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回忆,当时阻力很大,村民们一是不愿意拿出田地,二是不相信没有肥料能种出好稻子。

“主要还是不想把自家的田坎挖了,怕把田弄少了。那时还有骂架的事情呢。”大林村老支书张远河说,为了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村干部和扶贫组一起组建走访团队,走进每户村民家中,为他们讲解扶贫政策和思路。

长年累月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扶贫小组的老师们教书、科研是把能手,但面对顽固的村民却也有点束手无策。

“有时候还只能晚上去,因为村民白天要下地干活。”据前驻村书记扶永辉回忆,因为天黑没有路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有时还会摔进田里。扶永辉还曾被村民的狗咬伤,但由于不能错过栽秧的时间,他打完疫苗又投入进工作中。

张远河也和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以传统的种植方式,每年产值1000斤谷粮,1.3元一斤,最多只有1000多元收入。“而这1000多元的收入还要除去化肥、种子、机具等费用,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栽秧和收割都要请劳力,拿到手里的钱几乎没有了。”

张远河说,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承包土地流转费用每亩500元/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免费提供鱼苗和鱼饲料等,同时给予技术指导,出让田地的村民和在村贫困户还能以60-100元/天的工资参加稻田改造、水稻栽种和管理、稻田鱼养殖等工作,这样加入稻田养鱼项目及其他本村农业产业项目的村民每户增收3600-6000元。此外,申请了国家扶贫贷款的贫困户还可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稻鱼米加工厂分红及学院教育医疗等经济补助。

为了给大家做出表率,30多年党龄的老支书张远河率先拿出了家里的3亩多田地参加“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3月,挖机在他的田里挖下第一铲。

因为有老支书做榜样,又有其他党员干部积极开导工作,陆续有年轻的村民也愿意尝试把部分田拿出来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最终,在2016年春天,扶贫小组在100亩田地里开始了“稻渔综合种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投入十万余元,为村民免费挖沟渠,栽种秧苗,投放鱼苗。

蒋发伦老师为白土镇村民免费家电维修服务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学院赠送白土镇科技图书2000册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授鱼还是授渔?扶贫关键引发思考

一边是扶贫组持续开展工作,一边是种植专家到现场指导生态农业,另一边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牵头寻找企业对口收购。

“我们生产出来的稻米是无药无肥的生态大米,这比一般的大米要贵。”据村民刘朝富回忆,三峡职业学院扶贫组联系了企业到村里收谷子,企业给出了3.5元/斤的价格,产出的白土牌高山大米最低卖到了10元/斤,比他们散种收入翻倍。

实际收益给参加“稻渔综合种养”村民带来了信心,也让其他村民动心。2016年底,村民主动拿出自己的稻田参加“稻渔综合种养”,2017年,规模发展到200亩,这是大林村全部的稻田。

“结合学院现代农业的办学特点,我们要在大林村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表示,随着“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的扩大,要保证水稻品质就要走向合作社模式。

2017年,大林村顺利通过国家脱贫验收。同年底,扶贫组开始探索合作社模式,于2018年3月注册成立重庆市万州区新场坝农业股份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合作社现有工作人员8人,带动和服务农户效量达150户,498人。同时,成功申报“三峡职院稻田鱼”和“三峡稻鱼米”商标2个。

“随着‘稻渔综合种养’的成功,目前白土镇其他村也开始推广这一模式, 2018年学院持续投入10万元,已经发展到500亩的规模。”康学良介绍,“2019年开始,稻渔生态种养模式将在全白土镇推广。我们也在和博恩集团接洽,对稻渔米进行收购。”

此外,截至2018年底,帮扶组在大林村发展“生态清脆李产业”300亩,“生态黄花产业”100亩,“优质车厘子产业”150亩,产业发展依托合作社为实施主体,试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帮扶组还安排相应专业教师跟踪指导产业发展,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学校在食堂设立了“精准扶贫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动员师生积极购买,凝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工作。

与此同时,落实政策扶贫也陆续开展起来。“我们坚持把‘扶贫先扶志’作为工作的先导,‘变输血为造血’,与产业扶贫等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完成大排查问题整改的同时,坚持以‘三保障’为切入点,为贫困户详细讲解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扶贫政策,提高他们对政策的知晓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扶贫工作组深刻认识到“扶贫要扶智”,要将技术传授给村民。学校积极参与教育扶贫,依托学校三峡库区就业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组建了“三农”专家服务团和培训讲师团,仅2018年就完成田间微课21次,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2人,职业经理人2人,完善现代青年农场主孵化基地1个。先后15次邀请种养专家到现场结合稻渔、清脆李、畜禽养殖等帮扶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种养实用技术培训100余人次,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实用技能和水平,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

2017年大林村首届新春摸鱼节摸鱼比赛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2019年,智慧农业将在大林村落地

“稻渔综合种养”在大林村获得了极大成功,然而,扶贫组对稻鱼的产量并不满意。

“主要还是村里青壮年少了,对稻鱼缺乏管理。”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表示,大林村总人口2963人,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而在常住人口中有2/3是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不足300人。

考虑到大林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困难,依托市级优质校建设的契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将大林村农业智慧化纳入了优质校建设项目。据了解,2019年,学院将投资20万元打造智慧物联网平台,对“稻渔综合种养”进行智能管护。

“平台搭建成功后,鱼什么时候下田,长势怎么样都可以依靠电脑实现。”据康学良介绍,在智慧物联网平台上,客户可以随时查看数据,追踪水稻和田鱼的生长情况及环境。

同时,结合学院农机类专业,帮扶组将在大林村引入无人机进行植保工作。对村里坡陡的情况,建设上山轨道,节省人力。

“我院是全市唯一涉农高职院校,我们作为学校的老师,有责任担负起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康学良表示,四年来,学校每年在大林村投入20万元的扶贫资金,现在正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建立村史馆,搭建乡村大舞台,举办“摸鱼节”,吸引游客来体验农家生活,发展旅游,将大林村打造成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旅游示范村。

 2018年首届白土镇摸鱼节摸鱼大赛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短短四年,大林村的变化太大了,小田变成了成片的大田,山上山下都有人行道,村民也有了休闲场所,庭院整治、环境整治也正在进行。”村民黄青平说,这是四年前他不曾想过的事情。现在他在合作社里,跟着扶贫小组学习各种技术,争取早日奔小康。

如今,大林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帮扶下迈上了正轨。扶贫“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陈章向大林村的村民承诺,不让大林村奔小康,学院的扶贫机构不散、扶贫人员不变、扶贫力度不减。

“现在我们最苦恼的是人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农村来,来了也留不住。”康学良说,从2015年到2019年间,村里的学生没有一个愿意填报农业类专业,他希望能通过扶贫组在大林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产业,让年轻人看到农业、农村大有可为,从而引导他们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学院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供图 华龙网发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臧春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