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歌是“走”出来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求精中学亲授写作“秘笈”

好诗歌是“走”出来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求精中学亲授写作“秘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4-19

华龙网-重庆客户端4月19日9时49分讯(许义丽)如何进行诗歌创作?如何提高写作水平?18日下午,由华龙网鸣家专栏、“新重庆”客户端主办的“鸣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第一站走进重庆求精中学,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应邀来到学校,和求精师生零距离交流,分享了自己阅读、行走、写作的经历及心得体会,现场气氛热烈。

李元胜老师 岳洪玉 摄

费春斌校长分享感受 岳洪玉 摄

好诗歌不是写出来的 是“读”出来的、“走”出来的

讲座中,李元胜老师用幽默风趣、生动感性的语言,向师生们讲述了自己近30年来的写作经历,并分享了写作的方法。“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最根本并不是靠勤奋地写,而在于‘会阅读’,多行走。” 李元胜老师用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多行走”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但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广泛阅读,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吸纳文学精髓,但阅读也要讲究方法。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文学界初出茅庐的李元胜,为练好文学基本功,坚持每周带上书、2个馒头、1个水壶,到南山上进行阅读,边读边思考、总结别人的作品好与不好的原因,正是在写作上对自己的“严苛要求”,才成就了如今的大诗人。

李元胜老师还透露说,在生活中,他想到什么,就习惯用语音录下来,自己好多诗的创作源泉都得益于对这些“行走中”的灵感碎片的收集整理。

2000年,李元胜迷上了野外考察,拍摄昆虫和植物。在谈到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他说,“当我从迷恋的纷繁自然中抬起头来,重新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会看到以前没看到过的东西。其实写作最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每一次写作必须与你得到的新的经验相匹配,每一次写作,你都得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 

同学们被李老师幽默风趣的分享深深吸引 岳洪玉 摄

求精学子与李元胜老师热烈互动 岳洪玉 摄

学子与李元胜热烈互动  获赞“思想深刻,有诗人潜质” 

  讲座中,李元胜老师不仅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他还分享了写作历程中不同风格的作品,不时引起在场师生的惊叹和掌声。

“以前就拜读过李老师的作品,想象中的大诗人应该是很清高的,没想到李老师这么亲切风趣。”初二8班学生祝琳惠表示,以前对古代诗更跟兴趣,今天听完李老师的分享,觉得现代诗也很有意思。

“李老师的分享太精彩了,让孩子们在诗意的氤氲中‘长出薄薄的翅膀’”。求精中学语文教师程雨婷如是评价李远胜老师的讲座。程老师表示,从小培养孩子读诗、写诗,既是对孩子语言素养的训练,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新窗口。据了解,程雨婷老师是大家心目中的“最美文学大使”,曾获重庆市阅读指导课一等奖,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程老师还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了阅读类节目《雨聊文学史》。

程雨婷老师主持活动 岳洪玉 摄

“李老师,您常写野外诗词,这对您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影响呢?“您的作品风格更倾向于表达哪种情绪呢?”讲座之后的提问互动环节,求精学子们尽展“小诗人”的钻研精神,踊跃向李老师抛出疑问,李元胜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对同学们竖起大拇指,大赞求精学子思考有深度,有诗人的潜质。

求精中学校长费春斌表示,非常感谢李元胜老师的精彩分享,李老师的经历不仅对于他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教育角度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费春斌提到,李老师在追寻个人文学梦想的道路上,勤奋、坚韧、自信,“他的勤奋,不仅在于时刻身体力行,更在于思想上的永不止步,这是促进一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好诗歌是“走”出来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求精中学亲授写作“秘笈”

2019-04-19 10:10:53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重庆客户端4月19日9时49分讯(许义丽)如何进行诗歌创作?如何提高写作水平?18日下午,由华龙网鸣家专栏、“新重庆”客户端主办的“鸣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第一站走进重庆求精中学,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应邀来到学校,和求精师生零距离交流,分享了自己阅读、行走、写作的经历及心得体会,现场气氛热烈。

李元胜老师 岳洪玉 摄

费春斌校长分享感受 岳洪玉 摄

好诗歌不是写出来的 是“读”出来的、“走”出来的

讲座中,李元胜老师用幽默风趣、生动感性的语言,向师生们讲述了自己近30年来的写作经历,并分享了写作的方法。“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最根本并不是靠勤奋地写,而在于‘会阅读’,多行走。” 李元胜老师用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多行走”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但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广泛阅读,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吸纳文学精髓,但阅读也要讲究方法。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文学界初出茅庐的李元胜,为练好文学基本功,坚持每周带上书、2个馒头、1个水壶,到南山上进行阅读,边读边思考、总结别人的作品好与不好的原因,正是在写作上对自己的“严苛要求”,才成就了如今的大诗人。

李元胜老师还透露说,在生活中,他想到什么,就习惯用语音录下来,自己好多诗的创作源泉都得益于对这些“行走中”的灵感碎片的收集整理。

2000年,李元胜迷上了野外考察,拍摄昆虫和植物。在谈到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他说,“当我从迷恋的纷繁自然中抬起头来,重新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会看到以前没看到过的东西。其实写作最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每一次写作必须与你得到的新的经验相匹配,每一次写作,你都得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 

同学们被李老师幽默风趣的分享深深吸引 岳洪玉 摄

求精学子与李元胜老师热烈互动 岳洪玉 摄

学子与李元胜热烈互动  获赞“思想深刻,有诗人潜质” 

  讲座中,李元胜老师不仅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他还分享了写作历程中不同风格的作品,不时引起在场师生的惊叹和掌声。

“以前就拜读过李老师的作品,想象中的大诗人应该是很清高的,没想到李老师这么亲切风趣。”初二8班学生祝琳惠表示,以前对古代诗更跟兴趣,今天听完李老师的分享,觉得现代诗也很有意思。

“李老师的分享太精彩了,让孩子们在诗意的氤氲中‘长出薄薄的翅膀’”。求精中学语文教师程雨婷如是评价李远胜老师的讲座。程老师表示,从小培养孩子读诗、写诗,既是对孩子语言素养的训练,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新窗口。据了解,程雨婷老师是大家心目中的“最美文学大使”,曾获重庆市阅读指导课一等奖,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程老师还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了阅读类节目《雨聊文学史》。

程雨婷老师主持活动 岳洪玉 摄

“李老师,您常写野外诗词,这对您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影响呢?“您的作品风格更倾向于表达哪种情绪呢?”讲座之后的提问互动环节,求精学子们尽展“小诗人”的钻研精神,踊跃向李老师抛出疑问,李元胜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对同学们竖起大拇指,大赞求精学子思考有深度,有诗人的潜质。

求精中学校长费春斌表示,非常感谢李元胜老师的精彩分享,李老师的经历不仅对于他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教育角度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费春斌提到,李老师在追寻个人文学梦想的道路上,勤奋、坚韧、自信,“他的勤奋,不仅在于时刻身体力行,更在于思想上的永不止步,这是促进一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臧春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