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本是做人的道理,但用在教书育人上,却也甚是恰当。师者若水,则宽容博爱,他包容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的归属;师者若水,则随物赋形,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长"量体裁衣";师者若水,则水滴石穿,一点一滴的感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每一个学生。
  在两江中学,"心善如水,行善如流"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也影响着每一位教师。近日,记者走进两江中学,探访了5位优秀教师。他们大多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已达十余年之久。作为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上善若水"的师者情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教书育人故事。
  从小,杨泽英就认为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在她看来,"一个教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她毅然成为了一名高中教师。自走上三尺讲台以来,杨泽英一直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几十年从未间断,使自己的业务水准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她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同事眼里,杨泽英专业知识过硬,在各项赛课中获得的奖项不胜枚举。而在她的地理课堂中,她会带着学生看河流、看星空,教给学生更多有意义的知识;而作为一名班主任,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她总是事无巨细地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与学生手绘地图,地理变得"更实用"
  在杨泽英看来,地理是一门"杂糅"的学科,它融合了数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实用性强。为了让学生能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习到更多有意义的知识,杨泽英会带着他们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
  在学习地图的相关知识时,杨泽英带着学生走到操场,在升旗仪式时,她教学生利用日出确定方位。同时,她带着卷尺和竹竿,让学生实地测量学校,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出校园地图,以此巩固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少了,缺少了许多自然体验。"杨泽英常常这样说。为此,在说到针叶林与阔叶林时,杨泽英带领学生在校园里采集树叶,教学生认识它们并学会区分它们的不同;在讲到宇宙时,她带着学生观察了一个月的星空……杨泽英老师希望通过采取这种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理解书本里的知识。
17小时的陪伴,学生爱叫她"杨妈妈"
  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一天17个小时杨泽英都与学生在一起。作为班主任,杨泽英的作息时间一直都围绕着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到学习,杨泽英总是事无巨细,加上她亲切和善的性格,学生都叫亲切的叫她"杨妈妈"。
  杨泽英讲究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教会学生善良与诚信,爱与宽容。2016级的一位学生家庭变故,她带着学生一起募捐;一位已经毕业十几年的学生,因身患重病无钱医治,她拿出自己的工资,买下学生家里的玉米等粮食,通过这种善意的方式,为学生筹钱看病治疗。
  在杨泽英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德国教育家卡尔·H.G.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她说这本书对她影响颇深。杨泽英常说:"我一直坚信老师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即使再普通的孩子也为成为杰出的青年。"对杨泽英而言,没有"差生",只有暂待发掘的"优生"。
  从当上教师那天起,黄小平就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好老师。教书24年来,她一直保留着听课的习惯。她说:"教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每一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优点,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
就地取材,她讲究"不功利"的教学
  1992年,黄小平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生物并没有被列为中考和高考学科。因此,黄小平更愿意像姐姐一样,带着学生一起轻松快乐的学习。直到现在,在教学中,她还一直坚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会知识。她常常说:"教学不能太功利。"
  高中生物中的许多概念离现实生活较远,所以在生物课的教学中,黄小平很善于就地取材。在让学生理解蛋白质这个概念时,黄小平不是直接讲概念,而是说起了刚刚吃过的晚餐,告诉学生牛奶和瘦肉中就含有大量蛋白质,让抽象的知识回归于日常生活中。在讲到大脑的合理使用时,黄小平举了学生日常的课表的间差性排列这个例子,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明白大脑的每一个部分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交替使用。
从不"包揽全局",她教学生"谋定而后动"
  作为班主任,黄小平对于学生的状态总是了如指掌,所以学生给她取了一个"黄老邪"的外号。尽管班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但黄小平却从不"包揽全局",她想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
  在黄小平班上,从班干部选拔到大小活动的策划执行,她从不干预,总是让学生自己先认真做好规划,然后自主完成。渐渐的,学生也懂得了"谋定而后动"的道理。一次,学校  组织合唱比赛,从排练时间到队形变化,都是学生一手操办的,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
  作为班主任,付出的比普通老师总要更多,但黄小平却觉得很值得。她说:"现在教的学生,和自己的女儿一般大小,作为班主任,对待他们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快乐长大,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1996年,刘红坤走上教育岗位。对于教育的初衷,他说的很简单。因为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所以小时候觉得教师是一份神圣和光荣的职业,因此选择也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教师。初上讲台时,他以为教书就是将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如今,20年的经验和思考让他明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暑假作业是"自制插线板"
  刘红坤常说:"一个简单的物理知识,若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知识就架空了。"在他看来,物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可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却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这样的现状,往往让教学陷入了瓶颈和尴尬。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红坤在高一、高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习电路的知识时,他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灯具,甚至鼓励学生尝试着维修家里的小型家电。在讲到机械力学等知识时,他会带着学生参观大型机械工厂,了解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刘红坤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和高一高二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学得更好。"在给学生布置暑假作业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刘红坤还将制作插线板作为特殊的作业。
管学生要有技巧,他巧妙地避开"争议点"
  20年来,刘红坤当了18年的班主任。在学生心中,他既严厉又可亲,学生对他也是"又爱又恨"。但是就是这样的张弛有度,让学生也更信赖和喜爱他,学生都亲切的叫他"坤哥"。
  回忆起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刘红坤说自己也一直在转变观念。刚当班主任的时候,他对学生比较严厉,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不允许学生争辩。但渐渐的,他读懂了学生的内心,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教育学生时也更讲究技巧。
  曾经有一个学生上课总是沉迷于手机。为了提醒这位学生,刘红坤不直接表明谈话意图,而是旁敲侧击。他对学生玩手机的事只字不提,而是和他兴致勃勃的畅谈高考目标和大学生活,最后这名学生终于摆脱了对手机的痴迷,从此认真学习。这种做法,被刘红坤总结为巧妙地避开"争议点",从而"曲线救国"。
  2016年,刘红坤的教学生涯刚好走完20年。在这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刘红坤不断地思考、总结与转变。他总是遗憾自己没有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成绩他看得很淡。于他而言,自己最大的光荣,莫过于得到学生的认可。
  大学刚毕业时,李小利被分配到了乡镇中学教书。每每回忆起在乡镇中学的时光,李小利总是感慨说:"刚做教师时,感觉很苦,但是努力终究没有白费。"正是有了这种能吃苦的劲头,来到两江中学后的李小利工作上一直很拼。
在游戏中学,语文教学要"有气氛"
  谈起语文教学,刘小利的语气里满是激动。作为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李小利特别注重课堂语言的表现力。在她看来,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不同的课文带入的情感不同,带给学生的感受区别很大。
  在李小利的语文课堂上,"诗歌接龙"取代了传统的诗歌背诵,而击鼓传花,开火车等游戏则取代了词语听写的枯燥乏味。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要在短时间反映出词句诗歌,还要在黑板上快速的默写出来。这样,听""说""读""写"一个都不落下。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李小利动了不少脑筋。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她让学生讨论"皇帝上当受骗后会如何惩罚骗子?",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通过这种巧妙设问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常说:"很多时候,学生的想象力常常会出乎我们的预料。"
一个月走访20余个家庭,只为"更懂你"
  刚刚来到两江中学,李小利接手了两个初中住读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她毅然带着两位年轻的任课教师一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走访了20余个学生家庭。
  在家访的过程中,李小利感慨良多。"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长都外出务工,他们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说起这个,李小利除了心疼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了这些学生更多的关爱。她还亲自动手和学生一起做晚餐。尽管饭菜都很简单,但师生间的距离却更近了。
  作为住读班的班主任,李小利总要比其他老师多操一份心。"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在校住宿,像洗衣服和叠被子这样的家务活都还不熟练。"为此,每天下晚自习后,李小利都会来到寝室,除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她还会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做家务。
  其实,无论是牺牲休息时间进行家访,还是亲手教学生做家务,李小利本可以不必这么拼。每每问及其缘由,李小利只是笑着说:"对学生多一份用心,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的历史,她周末带着学生探索重庆的历史遗迹;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她用弟子规悄然的感化着每一个学生。她就是两江中学的历史教师陈显义,她坚信教育化人的道理,这也是她从教17年的初衷。
历史与时政搭配,重庆是天然的"教科书"
  "在今年里约奥运会中,中日乒乓球男团决赛的精彩让我们激动万分。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却落后了呢?"这是陈显义在给学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提到的一个问题。每当讲到一个历史事件,陈显义总喜欢将时政与历史结合,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尽管历史不是主课,但陈显义教起历史来总是"不遗余力"。在她看来,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通晓古今,以此吸取历史的教训,还能让学生对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周末,陈显义会带着学生寻访重庆本土的历史遗迹,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记录,以此加深印象。对陈显义来说,重庆这座城市更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它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有许多东西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求。她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重庆的热爱。
黑板上不定时出现的《弟子规》
  每隔一段时间,陈显义都会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弟子规》。但奇怪的是,每次写完之后,陈显义都不急于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意义,而是任由学生自我思考。其实学生不知道,每一句《弟子规》的背后,都有一段背后的故事。
  一天,陈显义像往常一样在黑板上写下"礼义廉耻,父子相亲"这句话,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只有一位女生沉默的低下了头。原来,这位女生因为反感父母的唠叨经常不愿按时回家。为了劝导这位女生,陈显义没有批评她,而是倾听她的内心想法,并用《弟子规》中的例子来安慰她:"犯错并不可怕,你看圣人不也曾犯下过错吗?"
  对于黑板上不定时出现的《弟子规》中的语句,学生并不十分理解。每次,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陈显义才会向学生诠释《弟子规》中语句的含义。她尊重学生,并不会将犯错的学生直接说出来。通过《弟子规》,陈显义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一个学生。
  朴树所唱的"平凡之路"中的一句歌词"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引发了无数人对人生的唏嘘感慨。而在与两江中学的5位老师的交谈中,每每提及自己多年来的教书育人经历,他们也同样提到了一个词----"平凡"。在他们看来,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是工作,也是责任,这些不过是最平凡的小事。
  正是因为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他们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他们没有凌云壮志,有的是一股为理想事业而执着追求的精神;没有惊天动地,有的是对学生付出的无怨无悔;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扎根教育的执着坚守。这样的师者之心,注定是平凡中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