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社会转型,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个性化教育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抓住机遇,顺时而动,成为牵动整个教育战线和教育决策者心弦的大事。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将会有什么样的新格局?未来学校是什么样的文化场域?未来人才是什么且如何培养?教师角色将怎么改变?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如何开发和建设?在教育改革创新领域,一场关于“未来学校”建设的构想即将在重庆市江北区掷地有声地展开。
为此,在第五届未来学校大会召开之际,华龙网全媒体报道团队推出《江北区中小学校长谈未来学校》系列报道,走进江北区中小学,与校长面对面,谈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谈未来学校形态构建,谈未来学校管理机制创新,谈未来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培养模式,以期与更多教育同行一起分享和讨论。
关键词: 未来学校定义
【什么是未来学校,它具备个性化、学生为本、多样化、选择性、融合、开放、无边界的特征。】
华龙网:当前,教育领域的变革愈发深刻。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国家陆续出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未来学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作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校长,你如何定义未来学校?
罗丞:我认为,未来学校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绿色、智能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这就涉及到课程、课堂、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等多方面为适应未来发展而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关键能力
【要让学生赢在未来,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华龙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给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据了解,“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是重庆十八中的教育宗旨,那么学生要赢在未来,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罗丞:重庆十八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三与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我们的教育宗旨是“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要让学生赢在未来,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就必须具备 “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种关键能力。以及个人修养——诚信、明辨、勤俭、弘毅,社会关爱——友善、正义、利他、共情,家国情怀——热爱、敬畏、服务、担当的必备品格。
关键词:未来学校形态
【未来学校离不开信息化,但只有信息化也不是未来学校。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未来开放的学校形态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课程、课堂、空间、办学等方面的变革。】
华龙网:在明确了未来学校的定义后,重庆十八中是如何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校形态呢?
罗丞:一是课程开放,建设有条目无边界的课程体系,从高度、深度、广度重新定义课程与开发课程,适切教师发展,适合学生需求,适应时代要求;二是课堂开放,设置无限制教学开放时空,深度听课、议课、磨课、评课;三是空间开放,学校打造未来学校学习空间,向社会开放、实现无边界学习;四是师资开放,本校教师在区内交流,聘请外校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任教特色课程,打造一支砺新型多元化教师队伍;五是办学开放,学校同步建设一校三区,带动区域兄弟学校,打造教研联盟,推进集团化教育建设,凸显教育情怀,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元化、集团化办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
【未来课程的新趋势,必将是更个性,更具有联结性、融合性。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本身就是未来的。】
华龙网:“四C课程”是重庆十八中探索已久的特色课程体系,学校是如何将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未来学校建设进行更好的衔接呢?
罗丞: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本身就是未来的。在未来学校建设背景下,“四C课程”充分利用大数据做支撑,凸现系统化、生活化、本土化、实践性、前瞻性等特点,使之体系更科学,内涵更丰富、未来特征更明显。以“百川课程”为例,它包括五大奥赛、四大竞赛、CAP、科技大赛、发明专利、爱好特长、社会实践活动、雏鹰计划、领导力培养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研究与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人文与科学素养、交流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教育要接受挑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教师要运用新技术,适应新要求,终身学习。尤其是在设计学习、陪伴成长上要更加倾斜。】
华龙网:在未来学校建设中,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个改变中,教师如何演绎好这一关键角色?
罗丞:在未来人工智能的环境下,教师如何进一步洞察数据,如何更好的设计学习活动,如何更好陪伴学生成长?都是学校在拥抱信息化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未来,对老师的要求已经改变,他不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更多的是一个辅导者、陪伴者,将更加个性化地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流程、内容,同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给出评价形式。在学生与机器人的互动学习中,教师还需要高情感、高陪伴的素质,只有拥有了高情感的互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共情能力。
当然,除了这些,未来教师还需要学习如何让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情景,如何沉浸在技术与多维的学习体验中,如何激发每一个学生不一样的潜能,如何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创造。
关键词:展望未来
【未来,重庆十八中将在硬件上,建设全方位生态智慧校园;在软件上,用技术改变教与学;在资源上,拓展无边界的学习空间。】
华龙网:重庆十八中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请你描述下学校的蓝图。
罗丞:重庆十八中的未来,一定是美好、智慧的。未来,重庆十八中期望通过创客中心、人文科学中心、自然科学中心等中心的深化打造,整体推进学校智能化硬件进程,并将课堂搬到各空间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与技术的融合。同时,将在走廊、食堂、宿舍楼等公共区域新建移动图书馆,营造学校书香校园的氛围,实现智能门禁、智能阅卷等功能,营造全方位的生态化智能校园。
针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学校期望构建基于未来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课堂上,使用洋葱数学、流利说等软件,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独一无二的课表。采用第三方测评软件,建立学生的数字化成长手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通过课程打造和硬件建设,让教室内、教室外,学校内、学校外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彻底打破学习的边界,教师和学生都在这其中得到成长,教与学的方式彻底被改写。
人物档案>>
罗丞,现任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市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副主任,江北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撰写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获国家、市级一等奖,在国家、市级政治理论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本,主持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市级重点课题5项,县、区级课题2项。
(文/向虹谕 摄像/王斌 版式/郑弘扬 马攀 )
用未来理念进行精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