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毕业生就业攻坚战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需多方聚力拓宽就业渠道,创新手段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打好毕业生就业攻坚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03-12

“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异常艰难,但去年重庆本地和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都高于预期。”提起就业,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不再像去年那样愁容满面,“国家疫情防控做得这么好,加上今年已经是有准备之仗,应该说更有信心。”

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再创新高。疫情防控常态化、2020年尚未就业人员叠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等,让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今年就业形势如何?怎样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代表委员。

多方聚力

拓宽就业渠道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1年的就业目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35万人,安徽同比增加0.67万人,总量再创新高。”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表示,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逐渐向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目前,就业工作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注意到,从单位性质上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到民营企业就业意愿一般;从地域上看,毕业生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意愿较高,到西部、东北地区就业意愿一般。

调查数据也显示,2020年,超过三成的应届毕业生将国企作为理想单位,而街道、社区、乡、镇、村等基层岗位选择人数相对较少。

李和平认为,要进一步挖潜拓展政策性岗位。建议组织、编制、人社等方面要科学合理调整和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政策,增强具有基层一线、小微企业等工作经验毕业生的报考积极性。

“提高青年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表示,基层单位应完善和落实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和职业发展路径,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关爱服务,解决基层服务期满后人才流失问题。

“广袤的乡村正是涉农专业毕业生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认为,涉农高校要引导学生不断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念,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鼓励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就业创业。

创新手段

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如何提升就业服务实效,帮助毕业生找到“好婆家”,是摆在每所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去年,学校成功打造“就业文化节”,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意识到,必须激发学生、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推进学生职业精神内化及就业力提升的融通融合。

“要在产教融合的框架下设计、组织和实施就业指导与教育系列活动,打造出契合高职学生需求的就业文化品牌,将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其中,让学生从就业指导到求职技巧再到企业实践,实现递进式成长。”郑亚莉表示。

“要持续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完善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通过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优质、满意就业,有效助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赵长禄说。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表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信息渠道不通畅是影响就业的一大因素。

李和平建议,加快完善智慧化市场化的就业服务机制,创新对接方式,构建部、省、校和人社、教育、高校、企业一体化联通共享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分层多元、高质量地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省级综合市场、校园市场和网络招聘市场,打造本省特色就业服务市场品牌。

“学生不跑腿,信息来跑路。”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认为,要积极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化,健全线上就业标准化流程,提升精准服务效率,及时开辟网上签约、企业宣讲、在线面试等线上“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实现就业工作“无死角”。

施大宁则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新兴媒介,建立起一个基层就业数据库,切实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信息知晓度不够的问题。

关口前移

融入育人全过程

郑亚莉曾向全社会呼吁为高职学生扫除就业歧视并成为热点新闻。她说,过去一年,充分感受到社会各界给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在充分把握发展机会的同时,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强化内涵建设,调整学科结构,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李和平建议,加快设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步伐,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环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

“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一流人才的需求,根据就业重点单位目录,建立相对稳固的人才输送通道,积极推进大学生进工厂、进企业、进政府的实习见习工程,加大到单位走访体验活动,为国家输送更多创新人才。”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说。

焦新安建议,加强课程主渠道建设,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必修课程,课程内容聚焦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应当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的思维定式,支持不同定位、不同类型高校培养适应地域差异化发展阶段和国内国际多样化行业产业的各种人才。”杜惠平提醒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打好毕业生就业攻坚战

2021-03-12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异常艰难,但去年重庆本地和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都高于预期。”提起就业,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不再像去年那样愁容满面,“国家疫情防控做得这么好,加上今年已经是有准备之仗,应该说更有信心。”

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再创新高。疫情防控常态化、2020年尚未就业人员叠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等,让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今年就业形势如何?怎样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代表委员。

多方聚力

拓宽就业渠道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1年的就业目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35万人,安徽同比增加0.67万人,总量再创新高。”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表示,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逐渐向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目前,就业工作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注意到,从单位性质上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到民营企业就业意愿一般;从地域上看,毕业生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意愿较高,到西部、东北地区就业意愿一般。

调查数据也显示,2020年,超过三成的应届毕业生将国企作为理想单位,而街道、社区、乡、镇、村等基层岗位选择人数相对较少。

李和平认为,要进一步挖潜拓展政策性岗位。建议组织、编制、人社等方面要科学合理调整和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政策,增强具有基层一线、小微企业等工作经验毕业生的报考积极性。

“提高青年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表示,基层单位应完善和落实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和职业发展路径,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关爱服务,解决基层服务期满后人才流失问题。

“广袤的乡村正是涉农专业毕业生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认为,涉农高校要引导学生不断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念,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鼓励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就业创业。

创新手段

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如何提升就业服务实效,帮助毕业生找到“好婆家”,是摆在每所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去年,学校成功打造“就业文化节”,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意识到,必须激发学生、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推进学生职业精神内化及就业力提升的融通融合。

“要在产教融合的框架下设计、组织和实施就业指导与教育系列活动,打造出契合高职学生需求的就业文化品牌,将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其中,让学生从就业指导到求职技巧再到企业实践,实现递进式成长。”郑亚莉表示。

“要持续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完善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通过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优质、满意就业,有效助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赵长禄说。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表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信息渠道不通畅是影响就业的一大因素。

李和平建议,加快完善智慧化市场化的就业服务机制,创新对接方式,构建部、省、校和人社、教育、高校、企业一体化联通共享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分层多元、高质量地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省级综合市场、校园市场和网络招聘市场,打造本省特色就业服务市场品牌。

“学生不跑腿,信息来跑路。”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认为,要积极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化,健全线上就业标准化流程,提升精准服务效率,及时开辟网上签约、企业宣讲、在线面试等线上“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实现就业工作“无死角”。

施大宁则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新兴媒介,建立起一个基层就业数据库,切实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信息知晓度不够的问题。

关口前移

融入育人全过程

郑亚莉曾向全社会呼吁为高职学生扫除就业歧视并成为热点新闻。她说,过去一年,充分感受到社会各界给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在充分把握发展机会的同时,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强化内涵建设,调整学科结构,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李和平建议,加快设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步伐,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环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

“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一流人才的需求,根据就业重点单位目录,建立相对稳固的人才输送通道,积极推进大学生进工厂、进企业、进政府的实习见习工程,加大到单位走访体验活动,为国家输送更多创新人才。”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说。

焦新安建议,加强课程主渠道建设,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必修课程,课程内容聚焦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应当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的思维定式,支持不同定位、不同类型高校培养适应地域差异化发展阶段和国内国际多样化行业产业的各种人才。”杜惠平提醒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