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球化与青年国际论坛举办 引导青年友好合作、共享未来

首届全球化与青年国际论坛举办 引导青年友好合作、共享未来

来源:人民网2019-09-19

首届全球化与青年国际论坛于当地时间16-18日在意大利乌迪内市利尼亚诺皮内塔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纯东在会上谈到,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一代应该树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

邓纯东指出,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有力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青年一代要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好的维护全球化、推动全球化,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当代经济发展是全球化的合作,世界各国人民是共享的一家人,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能够推动全球化发展以及更好解决全球化出现的问题的社会人群。全球化的观念和做法需要青年人的认同。我们应该通过研究青年在全球化中的问题去帮忙他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创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君在书面致辞中表示。

“了解中国,首先要从了解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入手,要从了解中国青年入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凯音认为,中国青年对世界、对西方国家的了解远胜于很多西方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希望西方国家的青年能够像中国青年一样,认真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价值观、语言表达方式。通过青年人的相互学习、平等交流,让世界走向和平。

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Dieter Bogenhold深刻分析了全球经济的分层化,并具体探讨中产阶级与全球化的关系的问题。他认为,中产作为阶层间的缓冲带,对于研究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具有一定意义。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Natalia Wachter关注的领域是“全球本土化”的数字青年文化。她认为,青年使用社交媒体具有“全球本土化”的特征,既是全球互联的,也是本土特定的,也揭示了全球网络生产、传播和消费发展的强大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宇航认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冲击了原有的主权国家和文明国家的认同框架,虚拟技术的兴起冲击了现实世界,加剧了青年与目前社会建制之间的紧张关系,这需要通过经济创新、文化融合、技术伦理进步等共同应对,让世界范围内的青年命运共同体成为青年生活现实。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公民与全球化学院教授Anita Harris介绍了全球化世界中的澳大利亚青年生活圈和青年文化。她表示,澳大利亚的青年要面对教育、就业和工作方式变革的多重不确定性,同时自身也变得更具有流动性,更依赖数字互联,更具有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全球经济互相依存度的提升,还带来了民主的传播。”乌干达马肯雷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Janestic Twikirize表示,随着民主进程的深入,青年行为出现了新的规范和做法。同时,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青年文化形式: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传播的青年行动主义。

“青年是社会的创造力量和创新发展动力,代表和掌握着世界的未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京菊认为,当代青年应具备世界视野,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勇表示,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自我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坚定自信,才能正确认识和体察其他文化,才能真正敞开胸襟吸纳异质文化的优秀成分,助力人类文明的进步。

“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理想抱负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姜秉权认为,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思想是先导,当代青年的理想价值观与世界发展的未来紧密相连,研究全球化与青年这一主题对当前与未来都有战略性意义。邓纯东说:“当代青年在享受和平与发展带来的美好时,更应该关注到影响我们美好生活的发展问题和治理问题,面对不同国家所提出的不同主张,应对社会发展难题时,要坚持一个核心主张,即主张和平、合作、共商、共建、共享。”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同举办,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研究和国际合作,引导青年在全球开放发展的大趋势下平等对话、友好合作、共享未来。来自中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沙特阿拉伯、乌干达、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余名学者共同探讨了青年文化与青年发展等议题。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首届全球化与青年国际论坛举办 引导青年友好合作、共享未来

2019-09-19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首届全球化与青年国际论坛于当地时间16-18日在意大利乌迪内市利尼亚诺皮内塔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纯东在会上谈到,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一代应该树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

邓纯东指出,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有力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青年一代要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好的维护全球化、推动全球化,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当代经济发展是全球化的合作,世界各国人民是共享的一家人,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能够推动全球化发展以及更好解决全球化出现的问题的社会人群。全球化的观念和做法需要青年人的认同。我们应该通过研究青年在全球化中的问题去帮忙他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创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君在书面致辞中表示。

“了解中国,首先要从了解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入手,要从了解中国青年入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凯音认为,中国青年对世界、对西方国家的了解远胜于很多西方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希望西方国家的青年能够像中国青年一样,认真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价值观、语言表达方式。通过青年人的相互学习、平等交流,让世界走向和平。

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Dieter Bogenhold深刻分析了全球经济的分层化,并具体探讨中产阶级与全球化的关系的问题。他认为,中产作为阶层间的缓冲带,对于研究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具有一定意义。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Natalia Wachter关注的领域是“全球本土化”的数字青年文化。她认为,青年使用社交媒体具有“全球本土化”的特征,既是全球互联的,也是本土特定的,也揭示了全球网络生产、传播和消费发展的强大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宇航认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冲击了原有的主权国家和文明国家的认同框架,虚拟技术的兴起冲击了现实世界,加剧了青年与目前社会建制之间的紧张关系,这需要通过经济创新、文化融合、技术伦理进步等共同应对,让世界范围内的青年命运共同体成为青年生活现实。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公民与全球化学院教授Anita Harris介绍了全球化世界中的澳大利亚青年生活圈和青年文化。她表示,澳大利亚的青年要面对教育、就业和工作方式变革的多重不确定性,同时自身也变得更具有流动性,更依赖数字互联,更具有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全球经济互相依存度的提升,还带来了民主的传播。”乌干达马肯雷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Janestic Twikirize表示,随着民主进程的深入,青年行为出现了新的规范和做法。同时,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青年文化形式: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传播的青年行动主义。

“青年是社会的创造力量和创新发展动力,代表和掌握着世界的未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京菊认为,当代青年应具备世界视野,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勇表示,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自我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坚定自信,才能正确认识和体察其他文化,才能真正敞开胸襟吸纳异质文化的优秀成分,助力人类文明的进步。

“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理想抱负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姜秉权认为,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思想是先导,当代青年的理想价值观与世界发展的未来紧密相连,研究全球化与青年这一主题对当前与未来都有战略性意义。邓纯东说:“当代青年在享受和平与发展带来的美好时,更应该关注到影响我们美好生活的发展问题和治理问题,面对不同国家所提出的不同主张,应对社会发展难题时,要坚持一个核心主张,即主张和平、合作、共商、共建、共享。”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同举办,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研究和国际合作,引导青年在全球开放发展的大趋势下平等对话、友好合作、共享未来。来自中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沙特阿拉伯、乌干达、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余名学者共同探讨了青年文化与青年发展等议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