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学生采访人物系列报道:走马老匠人刘兴华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学生采访人物系列报道:走马老匠人刘兴华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3日5时45分讯(韦燕)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科技支农帮扶组走进万州区走马镇寻找典型,探索该镇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开展了以“扶贫促开发,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助力精准扶贫。

近日,志愿者走进当地较早一批依靠手艺脱贫致富的匠人家中,倾听86岁高龄老工匠的故事。

刘兴华向志愿者介绍制作椅子所用木材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自学成才,精通多门手艺

刘兴华,出生于1936年,12岁时接触织布。14岁跟随家人到万州大桥,第一次接触凿石,因家庭贫困便自学石匠挣钱补贴家用。

走进刘老家中,志愿者一眼便能看到置于门边的石磨盘,盘间凿缝清晰可见。“我14岁开始自学石匠,15岁能够用自己的石磨推面,我的儿子现在也仍在制作石磨面。”刘老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石匠工艺,自学木匠,自主设计制作了标尺、桌椅、风车等。

老人热情的向志愿者展示他的工具箱及作品。木盒里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刘老的工具,一层层的盒子,一件件工具,每件都被摩擦的异常光滑。“这墨斗和标尺是我做东西时必须用到的东西,用这俩就可以判断物件是否平直,是否方正。正所谓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工行业不只是有技术的道理,它也有培育人才的道理。”

志愿者发现,刘老家中几乎所有的木件都是自己制作。大到房间里的楼梯,筛谷用的风车,小到一件桌椅,一把标尺。志愿者在老人家里看到一把很特别的椅子,问及老人时他特别激动的告诉志愿者,这个椅子是他自己设计制作,不仅把手处可以调节靠背的高度,还可以折叠便于收纳。老人说,这椅子的木材也是精心挑选,这么多年没有一个虫蛀洞,良好的木材是品质的保障,挑选木材是木匠的基本功。与此同时,也要有随着木材的形状设计雕刻的能力。

沿着木梯上到天台,刘老还向我们展示了他制作的已使用了30年的风车。刘老说以前看到别人家的风车,就自己也回来画工图研究内部结构,一次次试验,一回回修改,刘老的手艺也逐渐成熟,一件件成品也相继问世。

志愿者邓欣宇对此深有感触:“体验了老匠人自制的木具,特别是那个年代已久的风车,我尝试推动它筛谷,简直不敢相信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感觉特别神奇!这些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刘兴华向志愿者展示已使用30年的风车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刘兴华自己制作的椅子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当“匠心”撞上改革开放,传承工匠精神弟子满堂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安排刘兴华老匠人深入学习了文化知识。“小时候自学手艺去了,不认识几个字,为了更好地钻研手艺,那段时间还在努力认识生字,我很珍惜那一次机会。”老匠人对志愿者说道。

当志愿者谈起祖国这些年的变化,老匠人很是高兴:“国家发展的好啊,也开始重视这些开始消失的老手艺了,目前我已经收了一百多名徒弟了!”通过志愿者走访了解,当地居民都知道这位老匠人的手艺十分精湛,许多人慕名前往拜师学艺。 

“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老一辈人的‘匠心’也在逐渐被遗忘,好在国家一直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它们。”志愿者罗崇辅激动的说。

刘老也表示,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过上好的日子。走马镇也进行了道路整改,铺上了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老匠人的石匠工艺和木匠工艺不仅没有在时代的进步下被淘汰,便利的交通反而让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人上门找老匠人制作东西:“真心感谢国家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也祝福祖国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传统手艺应如何传承与发扬?志愿者们也用自己所学知识积极向刘老建言献策。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将这种传统手艺积极的宣传出去,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匠心精神的传承。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学生采访人物系列报道:走马老匠人刘兴华

2019-07-13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3日5时45分讯(韦燕)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科技支农帮扶组走进万州区走马镇寻找典型,探索该镇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开展了以“扶贫促开发,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助力精准扶贫。

近日,志愿者走进当地较早一批依靠手艺脱贫致富的匠人家中,倾听86岁高龄老工匠的故事。

刘兴华向志愿者介绍制作椅子所用木材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自学成才,精通多门手艺

刘兴华,出生于1936年,12岁时接触织布。14岁跟随家人到万州大桥,第一次接触凿石,因家庭贫困便自学石匠挣钱补贴家用。

走进刘老家中,志愿者一眼便能看到置于门边的石磨盘,盘间凿缝清晰可见。“我14岁开始自学石匠,15岁能够用自己的石磨推面,我的儿子现在也仍在制作石磨面。”刘老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石匠工艺,自学木匠,自主设计制作了标尺、桌椅、风车等。

老人热情的向志愿者展示他的工具箱及作品。木盒里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刘老的工具,一层层的盒子,一件件工具,每件都被摩擦的异常光滑。“这墨斗和标尺是我做东西时必须用到的东西,用这俩就可以判断物件是否平直,是否方正。正所谓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工行业不只是有技术的道理,它也有培育人才的道理。”

志愿者发现,刘老家中几乎所有的木件都是自己制作。大到房间里的楼梯,筛谷用的风车,小到一件桌椅,一把标尺。志愿者在老人家里看到一把很特别的椅子,问及老人时他特别激动的告诉志愿者,这个椅子是他自己设计制作,不仅把手处可以调节靠背的高度,还可以折叠便于收纳。老人说,这椅子的木材也是精心挑选,这么多年没有一个虫蛀洞,良好的木材是品质的保障,挑选木材是木匠的基本功。与此同时,也要有随着木材的形状设计雕刻的能力。

沿着木梯上到天台,刘老还向我们展示了他制作的已使用了30年的风车。刘老说以前看到别人家的风车,就自己也回来画工图研究内部结构,一次次试验,一回回修改,刘老的手艺也逐渐成熟,一件件成品也相继问世。

志愿者邓欣宇对此深有感触:“体验了老匠人自制的木具,特别是那个年代已久的风车,我尝试推动它筛谷,简直不敢相信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感觉特别神奇!这些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刘兴华向志愿者展示已使用30年的风车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刘兴华自己制作的椅子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当“匠心”撞上改革开放,传承工匠精神弟子满堂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安排刘兴华老匠人深入学习了文化知识。“小时候自学手艺去了,不认识几个字,为了更好地钻研手艺,那段时间还在努力认识生字,我很珍惜那一次机会。”老匠人对志愿者说道。

当志愿者谈起祖国这些年的变化,老匠人很是高兴:“国家发展的好啊,也开始重视这些开始消失的老手艺了,目前我已经收了一百多名徒弟了!”通过志愿者走访了解,当地居民都知道这位老匠人的手艺十分精湛,许多人慕名前往拜师学艺。 

“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老一辈人的‘匠心’也在逐渐被遗忘,好在国家一直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它们。”志愿者罗崇辅激动的说。

刘老也表示,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过上好的日子。走马镇也进行了道路整改,铺上了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老匠人的石匠工艺和木匠工艺不仅没有在时代的进步下被淘汰,便利的交通反而让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人上门找老匠人制作东西:“真心感谢国家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也祝福祖国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传统手艺应如何传承与发扬?志愿者们也用自己所学知识积极向刘老建言献策。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将这种传统手艺积极的宣传出去,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匠心精神的传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臧春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