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英才李辉:教材研发女神的”教学纪录片“
李辉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9月29日14时47分讯(杨雪莺)早上8点,刚刚结束采访的李辉便急匆匆地赶往办公室,这是她今天的第一项工作。3分钟前,她还一脸笑意地倚靠在走廊上,双腿微微交叉摆出惬意的姿势,3分钟后,她便坐端坐直、恢复到认真的神色,快速地翻阅起桌上的一摞文件。
教学、教研、管理、产品体系搭建……忙,是近两年来,李辉的工作常态,她已经练就了快速“变脸”的本领,也找到了随时切换状态的“快捷键”,认真执导着她的首部”教学纪录片儿“。
“数学湿地“栖居者:知行知性 寻光而行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自小就跟“教师”打交道,回答“你长大是不是想跟爸妈一样成为一名教师”更是家常便饭的事。他们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小“沉浸”在书中,吃了一肚子的粉笔灰。顶着“教师子女”的头衔,对于他们来说,教书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李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走上教育岗之前,她便过了无数把“教师瘾”,前有母亲做范例,后有兄长做标杆,自然给她的“教育梦”打了两剂“催熟针”。
踏入教育岗,这一坚持,便是十多年。这些年来,她一直坚持“知行知性”,坚持”个性化“教学。前人朱熹曾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所以,她用三步培养学生的”知“与”行“。
第一步,制定奖惩规则,有梯度地进行延续性教学,以夯实学生基础;第二步,对初中数学一千四百多个知识点进行网状化、结构化教学,由知识点切片上升到网状框架化的构建,以搭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框架能力;第三步,通过进门考、课前测、课中测等各种测试手段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大学》有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解决了”知行“的问题,如何”知性“?
”言传身教“四个字乃是她的”对症之药“。她讲笛卡尔、毕达哥拉斯这样的名人故事,也讲身边的优秀学生、优秀老师的成长之路,让学生们去体会人格的闪光之处,从而去传承渐行渐远的”优秀基因“。讲到函数时,她还会讲数学派系、讲如何进行团队探究和艰难创造,深挖知识背后的故事,并将之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适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学生”知性“。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她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条线“发力“。课前预习、打好知识框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课堂进行时间切分,抓好细节;课后与家长打好“配合战”,检查学生思维导图,采取“可视化”服务体系,让学生家长“运筹帷幄”。
“数学有为其他学科奠基的作用”,好比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无可替代的 “湿地”。而坚守在数学湿地的“栖居者”,也一直在向光而行。
爱的纪录片儿:教无止境 向美而生
打开李辉的电脑里,能看到许多和学生相处的视频片段,课堂互动、课后打闹、结课照片,画面中有嬉笑的他们,皱眉的他们,喧闹的他们,沉默的他们……无数美好的瞬间,无数美好的记忆,构成一部爱的”纪录片“。
为了导好这部片子,她不断打磨“好的演员”。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她看来,“成就感”却是兴趣最好的老师。为了塑造学生成就感,她亮出“交叉教学”和“分层教学”两大法宝。同时,她从知识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层面,按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地域特征对教材进行切片重组。汇编108套教材,成为当之无愧的“教材研发女神”。
“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你很难精准的预料到每一个孩子的提问,所以必须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补充知识,这样才能让自己上课时更自信。”李辉说。所以,她每天持续钻研,对知识结构进行建模,不断挖掘新的知识难点,以保持思维的活跃;除此之外,她还乐于参加竞赛类挑战,不断推翻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建模。她说:”教无止境,每挖掘到一个难点,都让我兴奋。“
“教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天花板”,教师的眼界,教师的引领,在今天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变得如此重要。
为了做好学生的“天花板”,她将自己的时间满满填充起来,在不同维度尝试着多种可能。教师团队打造、组织教学活动、产品体系搭建、教材编写、备课教研、教学培训……每天只恨分身乏术,即便如此,她依然乐在其中,因为“学生的干劲儿给了我更大的劲儿”。
“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人,才能在时间的逆流中领悟到所谓的教育,也需要成人之“美”; 最美的教育在于,师生同在辽阔的沃野里自由地成长,相互倾慕,彼此成全,这样的画面盈满青春、浪漫和温情,这才是教育视界的大美。
在这部名为“向美而生“的爱的纪录片儿里,还有人不断参演。李辉作为导演,用她丰富敏感的触角,精准地捕捉师生之间一些微弱的脉搏跳动,并以此为命题,或展示伟大的理想,或展示平凡的日常,并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它无疑丰富了师生每日的观影清单,并成为学生心中2018年度十佳的有力角逐者。